人还可以这样活着?- DAY5

in book •  4 years ago 

这是我手头存放了十多年的一本书的名字,前些时书被人认领走了,我在寄出前将它看完了。

图片.png

这是美国作家亨利·米勒的自传性文字。亨利·米勒这个人于我一直如雷贯耳,我时不时翻开他那本《北回归线》。他将放荡的个人作风,狂暴的意识流,和对现代社会文明的疯狂批判,融合为一体,开创出一种崭新的文风,这种文风,在20世纪曾经震撼美国,在整个西方世界也影响甚巨。

我许多年前看过一篇文章,作者是谁忘了,但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文章将亨利·米勒、《西游记》、《上帝与新物理学》列为其人生启蒙三书。从《西游记》中,他读懂了中国,从《上帝与新物理学》中,他读懂了世界,亨利·米勒呢,作者说,帮他打破了自小形成的对女人的迷思。因为亨利·米勒以极其不堪的语言描写两性关系,描写中对女性充满种种『不敬』。这个问题要看你怎么看了。亨利·米勒在火爆的同时,也是西方女权主义者鞭挞的对象。另一个意义上说,他用最自然主义的方式去描写一切,包括女人,确实剥掉了所有事物神圣的光芒,有一种去魅的效果。

对我来说,亨利·米勒的意义不是跟他对女性的去魅有关。而是他在文字中流露出的整个观念和意识状态。他是一个彻底否定、称得上『恶毒攻击』整个现代文明的作家。他认为现代都市和以都市来承载的整个现代文明以及生活方式,都是有毒的,病态的,将人变成了『非人』,变成了机器,变成了奴隶。

要想保持为一个健全的人,就必须唾弃整个现代生活方式,以获得某种自我救赎的可能性。

这么激进的作家,如果生在中国,肯定是没有出头之日的。『中国梦』会禁止这种肆意抹黑现代精神文明成就、摧毁人们赖以生存的文明基础的疯子行径。别说国家了,人民也不会答应。

然而在西方他到底还是有出头之日的。虽然经历了一个有些漫长的过程。40多岁以一本惊世骇俗的作品《北回归线》奠定了其文学生涯的第一块基石后,亨利·米勒在文学圈内一点点赢得名声,直到30年后,他才真正引起全社会的关注,获得万千顶礼膜拜。那时是上世纪60年代,美国的嬉皮士运动如火如荼。亨利·米勒被一心想要冲破世俗传统的嬉皮士们,奉为精神教父。

图片.png

我想说的还不是亨利·米勒表达了些什么,影响了什么。而是——他是怎么生活的。

许多学者坐在自己温暖的书房里充当现代文明的批判者。而亨利·米勒最令我惊诧之处在于,他真的是按自己的思想观念在生活的,是个绝不说一套做一套的人。

他抨击现代文明,他也确实一生都在规避现代生活方式。现代中产阶级的典型生存方式,是有一份不错的工作或事业,有自己的房子,按照社会能够给你提供的、和你自己所能争取的愿景去努力奋斗,一步步往上爬,爬向更好的资源和位置,好像在这种奋斗轨迹里,便承载着人生的价值和幸福的真谛。

这是亨利·米勒痛斥的生存方式,他也真的一生都不从事任何长期正规工作或事业。也许你会说,写作是他的事业,带给他生存的基础。然而,他是40岁以后才形成真正属于自己的写作风格的,出版他生命中第一部重要作品《北回归线》。那一年,他已经43岁了。那之前,他始终是个居无定所、整天不务正业的『生活亡命徒』。出版《北回归线》的时候,他客居巴黎,10年后,他回到美国纽约,作为50多岁的人,依然身无分文。

按照世俗的观念,50多岁还穷得只能听风声,这是典型的LOSER。

然而,这种穷困是他主动选择的。

人为了摆脱穷困,往往会将自己陷在追逐物质的怪圈里。并认为这是天经地义的。亨利·米勒看清了人生的这一陷阱并且主动远离这一陷阱,他拒绝让自己变成一个『奴隶』的所有诱惑。

为了养活自己,他打过无数份零工,当过门童,快递员,干过苦力,扛过沙袋,当然也有过几次短暂的白领工作经历,但他绝不让工作限制自己的生命自由。只要一份工作稍稍影响他的自由体验,他抬腿就走。好几次,因为走得太突然,雇用他的老板困惑不解,感到不满。

从职场角度,他是一个极其不靠谱的人。在生活中,没人比他更加随心所欲。

手头常常没有钱、常常饿肚子的他,究竟活着是为了什么?

对他来说,是体验生活的每一个自然的瞬间。

是尽可能保持他最内在本能的生命张力,是伸开双手去烤生命之火、是去体会『生动地活着』。

他的小说都是意识流手法写作而成,按照亨利·米勒的中国粉丝冯唐的话说,他的每一句话里,都包含着一吨重的炸药,其短短几页文字,信息含量就远超过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巨著《追忆逝水年华》。

我不敢作这种评价。但亨利·米勒的文字,确实像一个吸毒者眼里的世界,每一个细微事物都被他的触觉放得无比之大、异彩纷呈。看他的书,你绝不枯燥。那是因为,他的生命本身,一点也不枯燥。经常没饭吃、想办法到各个朋友家里蹭饭吃的亨利·米勒,一点也不降低对生命质感的追逐。他性情豪放,热衷于与各种人交朋友,一起玩耍、聊天,与三教九流的人打成一片,让他的生活充满了新鲜与刺激。他一点也不将没钱吃饭这种事看作一件丑事,视为自己无能的表现,反而带给他生命戏剧感,带来生命体验的激荡与丰富。他一定十分喜欢那些没饭吃、像流浪狗一样到处觅食的日子——哪怕在迫于无奈之下,他有时会跑到富人社区门口去搞类似乞讨的活动。

在不与外界交流的日子里,他疯狂阅读,沉浸于文字编织的大千世界里。他可能是他那个时代阅读量最大的美国作家。一种疯狂的求知欲驱使着他,让他投入到一本又一本书籍当中。他读的书也如他交的友,三教九流,无奇不有。他对占星、东方玄学、各种流派的神秘主义有着终其一生毫不减退的探索热情,他最欣赏的作家是中国的老子,最给他内心带来宁静和安慰的一个事物是一幅中国无名智者的画像。他从那幅画像上智者平和的笑容里看到了天堂般的宁静与幸福。

图片.png

一方面追求精神层面的宁静,另一方面,他让自己的生存状态像一个动物。在思维和行动层面,他无限接近一个依本能行事的动物。他用了大段大段激越的意识流语言表达自己『不是人』。他拒绝成为一个『人』。拒绝成为被文明驯化、失去生命激情和无限丰富性的『人』。他要成为一个未被定义的人,一个有着强烈本能色彩的人。

听起来像是,他有点想回到原始社会时期的『人』的状态里。回到动物本能被最大化保留的生命状态里。

这样的人,遵循自己的内在本能力量,遵循感性的力量,也非常尊重自己的情欲与爱。他拒绝用人类情感领域的道德规范来限制自己,规范自己。所以,在生活里,他是个一有机会就追逐女性的人。在书里,他毫无遮掩地进行各种性描写,有的是美的,有的是丑陋的。他从不出于唯美的态度而一味美化与拔高性这件事。与他的性描写相比,性描写大师D.H.劳伦斯就会显得无比的矫情。

他尊重自己的生理冲动,想操就找各种机会去操,他也尊重自己内心的情感冲动,遇到心仪的女子,他会展开疯狂攻势,会大量写信。哪怕到他人生暮年,在他70岁、80岁之时,一样充满血性,依然像个初涉情场的男孩子,会给刚认识就喜欢上的女子写信,大量写信,他在1974年认识中国裔女明星卢燕,喜欢上了,9个月里,给卢燕写了224封信——有些信有几十页之长。他给另一些自己喜欢的女人写的信更多,有的多达几千封。

图片.png

卢燕年轻时

依我来看,亨利·米勒在追逐女性方面的智商不是太高。他不太懂得怎么当一位『把妹达人』。他就像个急吼吼的小狼狗——老了之后就是老狼狗,一心想要扑入女人的怀抱。他在思想境界方面也未达到令我欣赏之极的程度。他主要的,是一个永不止歇的体验追逐者,一个生命真相的狂热探寻者(其狂热和迷信程度,有些像时下中国一些追逐灵修奥妙的妹子),一个醉情于女性之爱并拼命追逐这种爱的人。同时,也是一个造诣极高的文学家。

对我来说,亨利·米勒最大的意义,是他一心践行着他的价值观。他像个动物一样,遵循本能力量去活着,他排斥现代文明作为一个系统对人的驯化与异化。他努力在现代文明的系统之外,在生命的旷野里,活出另类的精彩。像一个流浪狗,也许会遇到许多基本的生存困境,但都克服了过来,并且投入自己的一颗心,将生活转化成了高强度的精神体验。

到了晚年,他成美国名人了,物质保障比年轻时好多了。他甚至也有了自己的稳定居所,相比之下,文笔的犀利和锐气也减损了不少。

晚年的名气及相应的物质保障当然令亨利·米勒显得幸运。使他并未如一些人担心的那样,晚景凄凉。他一生纵欲无度,大部分时候衣食有忧,却健健康康地活了89岁,谈了无数场恋爱,可以说比文明系统之内的绝绝绝大部分人要幸福得多。

我不知道是他足够幸运,让许多持传统道德观念的保守者关于生命活法的许多规章和建议看起来像个笑话,还是说,他的大胆无畏的闯荡,流浪狗一般激烈满怀的生存之道,本身昭示出一种生命的真理,即,我们其实他妈的,根本不需要过度为物质操心。当我们一心将创造物质作为生命首要条件时,其实无形中着了文化的道儿,成为了文明所架设的篱笆院内的一条哈巴狗。

我们自以为我们建造着文明的大厦,并试图借其庇护得以幸福无忧,却不知道生命的大精彩,也许在于那旷野之中。我们终其一生,不过是一群忙到死的工蜂,不觉悟的奴隶。而我们以为我们走在生命的康庄大道上。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