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地区
阿勒泰地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辖地区,由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地处新疆北部,与俄罗斯、哈萨克斯坦、蒙古三国接壤;地貌类型复杂多样,主要划分为山地、丘陵、平原和沙漠,夏季干热,冬季严寒;边境线长1197千米,总面积11.8万平方千米。[27]截至2023年6月,全地区共辖1个县级市,6个县。[6]截至2024年2月,全地区人口数为668587人。[40]
阿勒泰地区是中国西北唯一与俄罗斯接壤的地区,是丝绸之路经济带北通道和新疆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的重要节点城市;拥有3个国家类陆路口岸;是新疆的相对丰水区、素有北疆“水塔”之称;是全国六大林区之一,同时被国务院确定为水源涵养型山地草原生态功能区,素以“金山银水”著称,[1]人类滑雪起源地,中国雪都[32]。
2023年,阿勒泰地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420.85亿元,比上年增长4.9%。[43]
中文名
阿勒泰地区
外文名
Altay Prefecture
行政区划代码
654300
行政区类别
地区
所属地区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理位置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北部
面积
118000 km2
下辖地区
1个县级市、6个县
政府驻地
阿勒泰市解放路341号
电话区号
0906
邮政编码
836300
气候条件
温带大陆性气候
人口数量
668587 人(截至2024年2月)
著名景点
阿尔泰山、萨吾尔山、喀纳斯湖
机场
阿勒泰雪都机场、布尔津喀纳斯机场富蕴可可托海机场
火车站
阿勒泰站[37]
车牌代码
新H
地区生产总值
420.85 亿元(2023年)
历史沿革
阿勒泰地区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期这里就有人类活动。历史上,这里属漠北草原向西延伸的部分,地处亚洲东部与中部草原带之间,曾长期与蒙古高原西部、叶尼塞河上游和鄂毕河[39] 上游、塔尔巴哈台山北麓地区作为一个相对整体的政治地域单元,成为中国北方游牧部族民族西迁东往的通道和生息、角逐之地。
公元前五世纪前后,阿尔泰山周围为塞人等部族游牧之地。秦汉之际,呼揭人游牧于阿尔泰山一带。
汉文帝前元四年(前176年),匈奴征服呼揭及其旁国,这里成为“匈奴右地”。
西汉神爵二年(前60年),匈奴内乱,其日逐王先贤掸率部归汉,汉朝设西域都护府,今阿勒泰地区属西域都护府辖地。
东汉初年,匈奴分裂为南北两部,北匈奴强部呼衍王的封地即在今阿勒泰地区境内。东汉永元三年(91年)后,北匈奴逐渐西迁,鲜卑人尽据匈奴故地,今阿勒泰地区归其控制,属鲜卑右地。东汉末年,鲜卑汗国衰落,原居于此的土著呼揭人乘机复国,汉文史籍称其为“呼得”。
牧民
东晋元兴年(402年),柔然兴起,征服呼得,将游牧于东部天山的突厥北迁至金山(阿尔泰山)西南,今阿勒泰地区遂为突厥的游牧之地。
隋开皇三年(583年),突厥汗国分裂,此后西突厥汗国建立,今阿勒泰地区属其疆域。隋大业元年(605年),铁勒各部反抗西突厥压迫,发动起义,推举薛延陀部首领乙失钵为“野口至可汗”(“野口至”今译为“额尔齐斯”),建立铁勒汗国,今阿勒泰地区时为薛延陀人的游牧之地。隋大业十一年(615年)前后,西突厥射匮可汗强盛,东征铁勒汗国,乙失钵遂取消可汗称号,降服于西突厥汗国。
唐武德年间(618—626年),西突厥统叶护可汗雄强,多次率众东征铁勒,薛延陀部举族东迁漠北草原,今阿勒泰地区成为西突厥部落游牧地。唐贞观二十二年(648年),西突厥叶护阿史那贺鲁东投唐朝,唐太宗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县北庭故城)设立瑶池都督府,以阿史那贺鲁为都督,今阿勒泰地区为瑶池都督府辖地。永徽二年(651年)阿史那贺鲁叛唐,至显庆二年(657年)被唐朝平定。此后,唐朝开始在今阿勒泰地区域内先后设立沙陀州都督府、大漠州都督府、金附州都督府等羁縻州府,分别管理西突厥沙陀部、葛逻禄炽俟部、葛逻禄部。长安二年(702年),武则天设立北庭都护府,今阿勒泰地区归其管辖。此后,今阿勒泰地区相继成为回纥汗国和黠嘎斯汗国势力范围。至后唐同光二年(924年),阿尔泰山周围各部族归附于契丹,今阿勒泰地游牧着合鲁(葛逻禄)、纥里迄斯(黠嘎斯)、乃蛮等部族。
南宋嘉泰四年(1204年),蒙古部首领铁木真率兵攻灭乃蛮部,占领阿尔泰山两侧,今阿勒泰地区归属蒙古汗国。成吉思汗把已征服地区分封给他的4个儿子,其中第三子窝阔台封地辖区基本上相当于历史上的“匈奴右地”,统有阿尔泰山南北诸地。蒙古汗国及元朝开西域经营重点放在北路的先河。
街景
明初,瓦剌兴起,一度控制阿尔泰山东、西两麓广大区域,今阿勒泰地区成为其中心地区。此后准噶尔汗国在此基础上崛起。
清乾隆二十年(1755年),清朝平定准噶尔部后,继续确立以北路为战略重点的西域经营策略,先设乌里雅苏台将军,又设科布多参赞大臣,统辖蒙古草原西部杭爱山至额尔齐斯河一带的广大地区。今阿勒泰地区相继归其管理。至光绪三十年(1904年),设科布多办事大臣,并移驻承化寺(今阿勒泰市)办事,实行科阿分治,此为阿勒泰地区正式建制之始。
阿勒泰地图
民国初年(1912年),阿勒泰地区建制沿袭清末旧制,为办事长官辖区。民国三年(1914年)8月,改称阿尔泰地方,仍属中央政府直辖。民国八年(1919年)6月归并新疆省,改置阿山道。民国十八年(1929年),改道为新疆第六行政区(阿山区),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8月后,阿山行政长公署改称新疆第六区(阿山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行政区遂简称为“阿山专区”。民国三十四年(1945年)9月,“三区革命”临时政府成立阿山专员公署。至民国三十五年(1946年)7月,新疆省联合政府成立后,“三区”阿山专员公署仍称新疆阿山专员公署。
1954年,改承化县为阿勒泰县,阿山专区改为阿勒泰专区。
1971年,改阿勒泰专区为阿勒泰地区。[2]
1975年8月29日,根据《国务院关于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行政区划问题的批复》规定,阿勒泰地区隶属伊犁州管辖。[3]
1984年9月,根据《国务院关于同意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恢复伊犁地区给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政府的批复》重申,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管辖阿勒泰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