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王朝作为中华民族中鲜有的由少数民族实现统一的政权,铸就了“康乾盛世”,且国祚长久。颇为巧合的是,清朝“起于孤儿寡母,灭于孤儿寡母”。在此,就必然要谈及清朝两位涉足政事的女性——孝庄文皇后与慈禧太后。
在中国历史上,孝庄文皇后乃是声名远扬的贤后,其倾尽全力培育并辅助了两代帝王,毋庸置疑,她为清王朝初期的稳固以及后续的繁荣贡献甚巨,实乃卓越的女性政治家。
另一位女性慈禧太后却并非如此,以客观的视角审视,其颇具干练的政治手段虽促成了“同治中兴”,然而她终归是擅权专断,这无疑使近代中国国家与人民的命运趋于恶化。从军国要事当中可察其见识浅陋,从细微之事亦能觉其彼时热衷奢华。
今日,我们便来瞧瞧慈禧太后颇为喜爱的“西洋物件”以及她初次见到“西洋物件”时闹出的笑话。
【慈禧太后和那些她喜爱的“洋货”】
伴随工业革命的相继涌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科学等诸多领域实现了迅猛的进步,将往昔那曾令“万国朝拜”的头号东方大国远远抛诸身后。
在此处,我们暂且不论西方列强发起的战争以及进行的掠夺给我们造成的影响,仅谈那些顺势而生的“洋货发明”跨洋抵达中国所产生的作用。
这些新兴事物对闭关锁国长达百余年的清王朝形成了颇大的冲击,身为王朝中引领风尚的“头号女性”慈禧太后,对这些“洋物件”甚是喜爱。
慈禧太后的个人生活极度奢靡,对乘坐华贵马车或由多人抬着的大轿前往颐和园等地方游玩赏乐、纵情享受颇为热衷。
为博当权的慈禧太后欢心,时任直隶总督的袁世凯于 1901 年斥资一万两白银,从西方国家购得一辆第二代奔驰牌轿车,将其作为贺寿之礼,献给慈禧太后以贺其六十大寿。
这辆奔驰轿车的速度为每小时19公里,相较马车与轿子,其更为舒适便利。虽说此车的模样和当下的汽车迥然不同,但它乃是中国首辆进口的轿车。
此辆轿车曾于颐和园的“德和园”予以展出,其车厢为黑色木质构造,车轮及辐条呈黄色木质,配备铜质车灯,轮胎为实心,设有两轴四轮,乃是一辆开放式的古典汽车。
现今观之,虽其样式略显陈旧,然彼时定然极为“炫酷”,慈禧太后每回乘车前往颐和园游乐时的畅快心境不难想见。
尽管近代的中国历经诸多战火,然而这辆炫酷的“老爷车”可以完好无损地留存百年,着实不易。
慈禧太后不单喜爱敞篷“老爷车”,对拍照亦情有独钟,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中国摄影行业的前行。诸多近代题材的影视作品中想必均有所呈现,那时的中国人觉得拍照会摄取人的灵魂,大都对其避而远之,然而,这绝非“时髦女性”慈禧太后的见解。
1885 年,醇亲王把自身的相片呈予光绪皇帝与慈禧太后阅览,此般新奇之物即刻引得慈禧太后瞩目。
当慈禧太后目睹了自己的首张照片之时,便对拍照愈发着迷起来。
每逢慈禧太后进行拍照,她总会拣选黄道吉日,搭建起华丽的席棚以作布景,并且会连续拍摄多张照片,其后还包含选片以及放大照片等流程,这与当下拍摄艺术照、写真集的情形颇为相似。
慈禧太后值其七十大寿之际,于颐和园与紫禁城张挂自身之生活影像、休闲影像、肖像写真,并将部分照片当作赏赐赐予一些大臣。尽管其后这些照片中的多数散落至民间,然而它们却是极为珍贵的历史资料。
慈禧太后对音乐饶有兴致,对时尚颇为钟爱,亦喜爱使用香水。她拥有一架由洋人相赠的钢琴,时常指令女官裕德龄演奏外国乐曲。
并且,在慈禧太后的寝宫之中置有一台留声机,此留声机源自外国,她时常令下人播放诸如华尔兹圆舞曲等中外著名乐曲以供其聆听赏玩。不仅如此,慈禧对巴黎的时装、香水以及香粉的钟爱更是毫不加以遮掩。
裕德龄于《慈禧私生活回忆录:我在太后身边的两年中》里记述,慈禧太后邀来外国画师为其绘制画像,在此过程中,甚至颇为自得地言道:“倘若在日光灯下画像成效欠佳,那我们亦有电灯可用。”
提及电灯,慈禧太后初次见到它时曾出过洋相。事实上,这位太后初次接触诸多“洋物件”时,都曾闹过笑话,且这些笑话流传至今。
【慈禧太后初见西洋货闹出的洋相】
慈禧太后初遇“西洋物件”时所引发的趣闻,其中有三个故事传播最为广泛。
往昔,袁世凯给慈禧太后带回了中国首辆进口轿车,此车虽颇为抢眼,然而慈禧太后初睹汽车时,却闹出一则笑谈。慈禧太后望见此车,虽心生喜爱,却因未见拉车之马而倍感诧异。当听闻袁世凯言明此车无需马拉,而是由人操控时,她愈发感到好奇,遂下令即刻试驾。
汽车启动后飞速前行,慈禧太后颇感惊异,遂问道:“此车行进这般迅疾,想必需食大量草料吧?”当全球工业化发展势头强劲之际,一国之主宰者竟如此愚昧,着实令人捧腹。
要讲的这第二个趣闻是关于火车的。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得益于蒸汽机的改进,火车得以广泛应用。然而,当李鸿章打算修筑铁路时,慈禧太后却以会损害大清龙脉作由,予以拒绝。
火车在中国历经诸多艰难险阻后得以开通,慈禧太后初次见到火车时,竟下令以马取代火车头来牵引火车;且规定驾驶员需跪着操控火车;并且需待她先行登上火车,其后所有列车员方可上车。
另有一则趣闻,乃关乎慈禧太后与电灯之事,那么现在,就让我们一同探寻慈禧太后与电灯之间那些饶有趣味的故事吧。
【慈禧太后首次看到灯泡称“茄子”】
在中国,照明灯具的发展源远流长,且不断演进。其使用材料由动物油、植物油递进到煤油,继而到蜡烛,而灯芯亦历经多次革新,从草、棉线演变为多股棉线,以此实现更持久的燃烧支撑。
《周礼》确切表明,在古代便设有专门负责取火与照明事宜的官职,而长信宫灯乃是战国时期青铜人俑灯的典型代表。
至南北朝时期,价格相对低廉的青瓷灯得以将青铜人俑灯取而代之。此时,灯具于民间开始广泛地被使用并流行开来。
其后,灯具持续推陈出新,隋末唐初存有白瓷蟠龙灯。至盛唐之际,灯具的演进愈发丰富多元,开始涌现出单纯用于装饰品鉴的灯具,其材质亦极为多样。
在康熙时期,北京逐步构建起颇具规模的照明体系,不单是皇宫内廷、各个大城门配备了形制统一的城市照明用具,就连部分民宅胡同也采用煤油壁灯来提供照明。
在国外,灯具的发展势头更为强劲。1879 年,爱迪生点亮了历史上首盏极具价值的白炽灯,西方的这股电灯风潮也迅疾地传入了北京城。
1888 年,时值光绪十四年,李鸿章耗费六千两白银购置发电设施与电灯,将其当作贡品呈献给慈禧太后。电灯被安装于慈禧太后的寝宫仪銮殿中,且设立了西苑电灯公所负责专门供电事宜。由此,京城的首盏电灯点亮了仪鸾殿的暗夜。
自然,此为后话,且说回安装电灯之初的情形,此间尚有一些小的波折。起初,作为“时尚引领者”的慈禧太后对安装电灯持反对态度,认为此举甚为伤风败俗。
于是,眼瞅着交易泡汤的外国商贾便以重金收买了慈禧身旁的头号红人——李莲英总管,期望他能推动在仪鸾殿装设电灯之事。李莲英久伴慈禧左右,且对慈禧太后的性情了如指掌,便擅作主张,趁着慈禧太后外出游赏之时,悄然将电灯以及发电系统安装妥当。
此次所安装的发电机为容量未及 20 马力(约 15 千瓦)的设备,且于仪鸾殿中装设了各类灯具。
李莲英的心思盘算得精妙,待到事成之后,倘若慈禧太后瞧着中意,那他非但不会遭受惩处,反倒有可能获得赏赐。
外出归来的慈禧太后,踏入乐寿堂的瞬间,便敏锐地察觉到了寝宫内的异样,遂向李莲英质问道:“尔等缘何在这殿中悬挂诸般各异的‘茄子’?”
听闻此言,李莲英当即跪地叩头谢罪,且谨小慎微地向慈禧太后问道:“老佛爷,该掌灯了,是否此刻便掌灯?”慈禧太后余怒未息,仅道出一个字:“掌!”
李莲英获慈禧太后首肯后,赶忙合上电闸、开启电灯的按钮,顷刻间,大殿之中亮如白昼,光芒璀璨,甚是迷人。
始终谨慎留意着慈禧太后神情的李莲英顿时松了口气,只因瞧见此般情景,慈禧太后的面色迅速变得温和,还略带着几分惊喜地问道:“此乃何物?你所悬挂的这些各类‘茄子’怎的忽然间全都亮堂了起来。”
李莲英旋即回奏道:“老佛爷,此乃西洋人所使的电灯,这电灯运用起来不单简便洁净、敞亮安稳,更可为老佛爷增福增寿哩。”
“时尚引领者”慈禧太后闻此,心中甚是欢喜,由此算是接纳了电灯,成为京城首位使用电灯之人,且应允在其他宫殿以及颐和园装设电灯。
【颐和园引领新时尚满园“亮堂儿”】
接纳了电灯的慈禧太后旋即便察觉到这个“西洋物件”的长处,其比煤油灯可要明亮许多。故而,在光绪十六年即 1890 年之际,慈禧太后又着手筹划在其长居的颐和园装设电灯。
朝中大臣奉令行事,斥资一万余两白银于德国购置诸多机器设备,并在颐和园构筑电灯公所,此项工程历时一年之久。直至翌年,颐和园的用电设施与灯具方安装完毕并得以启用。由此,整个颐和园皆变得灯火通明。
据彼时的《神机营档》所述,颐和园与西苑的两处电灯公所,其官员、工匠各二十名。为确保供电设备能够安全运行,户部每年皆需拨发白银六万两,以作两处电灯公所全部机器的维护之资。
据《颐和园电灯公所房间、机器数目册》所述,彼时机房的规模以及所使用机器的数量得以呈现。那时的机器房院落总计有六十八间屋舍,东院房则有十八间,且配备了三台蒸汽发电机,其整体规模着实颇为宏大。
然而好景难续,1891 年变得敞亮的颐和园,并未长久地实现真正的华灯璀璨。
1900 年,八国联军悍然侵华,颐和园惨遭重创,几近毁坏,众多国宝级文物因此流落海外,杳无音讯,就连那灯具与发电设备亦皆被损毁,闪耀了近十年的颐和园全然陷入了黑暗之中。彼时的慈禧太后忙于离京出逃以保命,纵是“时尚引领者”,此刻也无暇顾及这些身外之物了。
战争迅速终结,于西安避祸的慈禧太后再度返回北京。重归颐和园的慈禧太后,竟命人再度修缮颐和园的建筑以及电灯公所。
八国联军侵华这一强盗行径,并未使国家的统治阶层引以为戒,他们依旧我行我素,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慈禧太后的见识与气度由此可窥一斑。
1901 年,时任邮传部左侍郎的盛宣怀竭力筹得五万两白银,再度购置发电设施,给颐和园装设电灯。到了 1903 年,颐和园修缮竣工,慈禧太后再度入驻这灯火通明的颐和园。
1908 年,慈禧太后与世长辞,隆裕皇太后颁令从此不再前往颐和园,至此,颐和园作为皇家园林的历史使命宣告终结。颐和园内的电灯公所也正式停止运作,这座皇家园林再度回归其本有的静谧与安宁。
1931 年,颐和园的电灯公所尽管已停用二十余载,然而机器却仍旧完好,尚可启动。那时,园林的管理者意欲将这些设备予以拍卖,从而购置可载人的游览车,只可惜此想法最终未能达成。
直至 1935 年,少帅张学良将整套设备予以拆卸,并转移至西安。至此,在颐和园中运行了将近半个世纪的供电设备,总算圆满结束了其使命,觅得了新的安置之所。
【结语】
当下,于颐和园中慈禧太后的寝宫乐寿堂内,往昔那盏尽显奢华的五彩水晶玻璃大吊灯依旧稳稳地悬挂着。这不禁使人联想起,昔日此灯亮起之际,整个大殿定会是何等的光彩夺目。
而慈禧太后当初目睹电灯时所闹的笑话迄今仍在传扬,早期拍照时会配备补光器具,人们在看到闪光灯时依旧会说“茄子”这个词。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