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節約的由來 The origin of Daylight saving time

in cn •  7 years ago  (edited)

最近看書看到日光節約的形成,記得以前去澳洲打工度假的時候有經歷到日光節約這件事,還好那時為了去澳洲怕迷路特別換了智慧型手機,連上了網路會自己調整,也沒有造成我太大的困擾,只是記得某一天得知當天要少睡一小時有點小崩潰XD(因為屬於晚睡的人,當時上班時間又很早)

日光節約的概念最早是由美國人班傑明·富蘭克林 ( 就是協助美國獨立的那位 ) 提出,他當美國駐法大使時,由於他在美國習慣早睡早起的農村生活,因此在巴黎生活時覺得人民中午才起床、晚睡晚起的情形非常浪費時間。因此他寫了封信給雜誌社,希望他們倡導人民早睡早起,並自己推估當時3~9月之間的夜生活,點了1億3000萬小時的蠟燭,相當於6400萬磅的蠟燭,他甚至諷刺地建議法國政府對加裝門窗的人家課稅,並在黎明的時候開炮叫醒懶惰的人民。不過當時時區的制度尚未完全建置,所以富蘭克林也沒有提出日光節約的做法。


後來有一位英國人威廉.威利特(William Willett),他是一位商人,因為為了對上流客戶服務,所以早上七點就會出門辦事。他發現許多人家都會把窗簾拉起,沒有人早起享受陽光,進而想到浪費的日光可以節省更多生產的成本,便在1907年向國會提出日光節約的概念,但因當時的英國好不容易才解決因火車旅行造成的時間錯亂情形,又來一個人要求全國人民時不時地調整自己的時鐘、懷錶,威廉沒想到他的提議會造成民眾的反對,他原來信心滿滿要用來說服民眾的論點是在使用這種節約方式後出生的小孩,到了28歲後,會多享受一整年的日光,這個論點似乎沒人買帳。

威廉後來連續六年向國會提案都遭到否決,他原本是一位受人敬重的紳士,之後受到眾人譏笑,被當成一個逗趣、不切實際的傻瓜,最後這位走在時代尖端的人在58歲時過世,那時是1915年,一次世界大戰正如火如荼地展開。


德國的政府後來發現這套理論對軍事及工業很有幫助,當可用的自然照明增加了,人工的照明就可以相對減少,將所需的燃料轉往軍用,並且訓練軍隊的時間也較多,德國決定實行這個制度。當德國嘗試了一個月之後,英國深怕因此輸給了德國,馬上跟進使用日光節約制度。當年嘲笑威廉的人也都覺得慚愧,因為懶得調整時鐘而不去使用這個有用的方法。

不過當這個方法傳到美國的時候又出了很多問題,因為美國國土遼闊,有些低緯度的地方不適合日光節約(因為日曬角度),又有些是地方的人民覺得麻煩,或著是傳統的因素,加上美國在每個州都有一定的自治權,所以美國並不是全境都使用日光節約制度的。

希望這次的分享能讓你得到些知識^^,感謝你的閱讀。


photo from pixabay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Sort Order:  
  ·  7 years ago 

漂亮

咦?好巧!我今天選的圖跟你一樣耶!但你先用的,看起來是我學你了~~~~ Orz.... :)

哈哈 抱歉先搶到你的 反正也只是個示意圖 沒關係吧

怎這樣講?明明是你先的咩~~~~

難怪後來德國如此強大啊!!

他們那時候對軍事真的很厲害啊 從德國還是普魯士的時候

前陣子看了敦克爾克 , 後來還被總經理上了一堂歷史課才知道德軍那時候真的是所向無敵!

德國人以前除了軍事很強大 政治手腕也是很高明 他可以從身為奧地利的小弟到把神聖羅馬帝國所有的小弟變到自己手下,最一開始奧地利是主掌神聖羅馬帝國的

Great photo

Congratulations @azazqwe! You have completed some achievement on Steemit and have been rewarded with new badge(s) :

Award for the number of posts published

Click on any badge to view your own Board of Honor on SteemitBoard.
For more information about SteemitBoard, click here

If you no longer want to receive notifications, reply to this comment with the word STOP

By upvoting this notification, you can help all Steemit users. Learn how he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