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痛…难受…要死了

in cn •  6 years ago 

不知怎么了,总感觉现在的人们戾气有些重了,总能看到一些熊孩子引发的血案,要么是熊孩子被打,要么是孩子的父母对打,要么是孩子的双方亲戚混合双打…要么是已经长大的孩子在对打…

一言不合大打出手?我总是不敢的。永远不要冲动,因为你不知道身边那个人身上有没有炸弹!

此炸弹名为冠心病!已经成为40岁以上人群中致死率最高的疾病之一!

冠心病也叫缺血性心脏病,也称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听起来很难懂?
其实不过是给心脏供血的这几根动脉血管出了问题:比如管子的内壁受伤粗糙,血液里的一些东西沉积在壁上,血管狭窄了,斑块(血栓)形成了,这些本不该出现的东西,斑块(血栓)越来越大,能流通的血越来越少,帮助运输氧气的红细胞也越来越少,这就是血管狭窄,而一旦斑块破裂,这东西被血流带走,走到一个心脏血管的死胡同堵在那里,这就是栓塞,然后心脏因此生病了。这就是冠心病。

我接收的冠心病的患者告诉我,他们心绞痛发病的时候,感觉到自己心痛的要死掉了,多走一步都不行。

为什么会感到心痛,因为那里它无法呼吸

我们的心脏是由N多个心脏肌肉细胞组成的,它是一个超级大血泵,它要正常工作需要大量的氧气,组成心脏的心肌细胞会从经过它的血液里拿走65-75%的氧气,而身体的其他部位只需要10-25%,为了保证人体这个最重要器官的正常运作,我们的身体特意的给心脏多配备了几条血管,像个大帽子扣在心脏上绕了一圈,被命名为“冠状动脉”,一旦这些血管出现问题,比如狭窄、栓塞的话,心肌细胞需要的氧气就不够了,只好努力换一种工作方式:比如无氧条件工作,希望可以维持工作,产生一些乳酸、磷酸等酸性物质,导致我们的大脑感觉到了心酸,可是心脏和大脑都没有味觉,只能感到心痛。

可是为什么有的人痛一会以后就该干嘛干嘛了,有的人会“痛”的死掉了呢?

1979年世界卫生组织把冠心病分成五种类型:无症状、心绞痛、心肌梗死、缺血性心肌病、猝死,近年来根据发病特点和治疗原则不同又分为慢性冠脉病和急性冠脉综合征。顾名思义慢性者一般无需紧急处理,急性则反之。急性冠脉综合征包括不稳定型心绞痛、心梗和猝死,剩下的归于慢性冠脉综合征。

电视剧里总有人一激动就捂胸口,旁边的人赶紧关切的问两句,这大叔就赶紧吃两片药说:我这是心脏的老毛病了,没事的。
其实看起来他就是典型的冠心病人的心绞痛表现,细细算来就是慢性冠脉病,他的血管已经有斑块、狭窄了…随着时间的推移…早晚有一天会堵住变成梗塞,变成急性冠脉综合征。

所以,这些人开始总是痛一会就好,最后就“痛”的要死掉了,必须去医院把堵塞的血管通开,要不然心脏的这一片肌肉就会死,这样的心脏要么会停止跳动、要么会乱跳…总之心脏不听话,人就有生命危险。

心好痛好难受,该怎么办?

1.一发作就立刻休息:

一般的患者只要不再乱动心痛的症状就能逐渐消失,千万别相信那些什么拍胳膊的治疗手法!你的心脏已经缺氧了,任何身体的活动都会加重缺氧,加重心痛,这样的做法好处不确定,坏处却一定是有的。

2.如果确定是心绞痛发作,可以舌下含化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
这是一种扩张冠脉血管的药,吃完以后这狭窄的血管扩开了,血流就能通畅了一点,氧气也多了一点,心痛就会减轻。

“我心都不痛了,啥感觉也没有,我要出院!我经常遇到这样的病人。

“不行啊,你这个病比较严重,还是多住几天吧。”
“哎呀,你们大夫为了挣钱老爱吓唬人。”
“你现在不痛,只能说明它暂时血管还是通畅的,不代表这血管的问题已经消失了,该有的斑块还在,狭窄的血管依然在狭窄。

让心肌细胞在工作时需要的氧气变得少一点,这就是抗心肌缺血药物。
把堵塞的那截血管给暴力撑开,这就是放支架。
另外开条血管供给这块心肌细胞用,这就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就是老百姓说的搭桥。
努力让血管里的斑块不再变大,减少它脱落栓塞的危险,这就是稳定斑块、预防心肌梗死。
如果你继续吸烟喝酒烧烤不注意饮食,不吃药,血管里的斑块会越来越大,血管就越来越窄,要是堵塞70%以上了,你情绪一激动血管一收缩,可能就完全堵上了,这就是心肌梗死。”
“别说了,你们这些大夫就爱吓唬人!”
我看着那个200斤的胖子离去时硕大的背影,感觉自己很挫败。
“今天捞人失败了…”
祝他好运吧。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Sort Order: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rcdf8.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