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关于“万事不求人”的梦想|月旦评

in cn •  7 years ago 

timg (12).jpg
前几天逛书店,看到一本书,书名叫《万事不求人》。看到书名,我就笑了。一转念,回想小时候听外婆讲过万事不求人的故事,觉得中国人是不是有一个“万事不求人”的理想?我又想到另一句广为流行的谚语:人不求人一般粗。意思是说:只要求人办事,你就矮了几分;如果你不求人,就是皇帝老儿来了,你也可以不理他。如此看来,最好是不求人,万事不求人。有意思的是,当我想学习如何才能做到万事不求人的时候,翻开书,才发现是讲如何看“黄道吉日”的。细一想,也不难理解:许多中国人认为,事情能否办成功,能否满足自己的心愿,很大程度上与自己选择的日子有关。如果日子不好,不该破土的时候破土;不该婚嫁的时候婚嫁;或者不该出门的时候出门,不但事情办不成,甚至还有可能遭殃。外婆讲了一个聚宝盆的故事:说是一个穷人在经过了许多苦难之后,得到了一个聚宝盆。聚宝盆有一个令人充满无限遐想的特点:你要什么,有什么。穷人首先想吃用猪油做的饭。他刚刚一想,聚宝盆里就是满满一盆油饭,而且,越吃越多。然后他想要有钱。他刚刚一想,聚宝盆里就是,满满一盆银元。而且,越拿越多,根本拿不完。这个故事很完美的解决了个人能耐与个人需求之间的矛盾:通过聚宝盆,满足个人需求与个人能力无关,也不需要别人的帮助,根本不需要“求人”。可惜这是一个神话故事,不是现实事实。而现实事实要残酷得多,我们总是无法满足自己的许多需求。很多时候,甚至食物都没有,吃了上顿没下顿;没有衣服穿,冬天冷的瑟瑟发抖;没有房子住,只好住在山洞里。生了不少孩子,有的死了,活下来的营养不良,也没有受到良好的教育,只有继续父辈的老路。
我们在如何实现自己的需求这一重大问题上,犯了糊涂:个人的能耐是有限的,而需求是无限的,以有限的能耐如何能满足无限的需求!因此,唯一的办法就是限制自己的需求,做到清心寡欲,安贫乐道。子曰:君子忧道不忧贫。朱子也说:存天理,灭人欲。但是,照我们看来,这个解决问题的思路是彻底错误的。它错得离谱!它把中华民族带离了人类文明的康庄大道,走上了一条崎岖不平的羊肠小路。细分析起来,万事不求人的理想是建立在这样两点集体无意识之上的:
1、 别人是不会帮助我满足我的需求的;
2、 我只能依靠我自己活下去。
如果每个中国人都相信上述两点,会是什么结果?首先,中国人会感到深深的孤独。我至今还没看到有哪个民族会写下如此孤独的心境: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有人会比柳宗元孤独吗?有人会比中国人孤独吗?“念天地之悠悠,独苍然而涕下。”陈子昂的孤独难道不是中国人的孤独吗?这里的孤独,从满足需求的角度看,也就是“无助感”。我们每个人都在某个时候体验过那种无助感的。当你面对亲人的苦痛却无法减轻痛苦的时候;当你面对孩子渴望的眼神却不能满足他小小愿望的时候;当你被欺凌被忽视的时候,你是不是有一种无助感?甚至是绝望感?是的,你我都有。大家都孤独,都把自己隔离起来,独自品味自己一个人内心中的那一点点微澜。从这里我们可以引申出两点:其一,人人都做伪君子;其二,人人都要自我修养。一个人把自己隔离起来,别人看不到真面目,那正好便于伪装,戴上面具。而正因如此,圣人又教导人们要修身养性,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要保持童真。其实这两点是相辅相成的。那些高尚的道德之士往往是伪装出来的。我们不说王莽,也不说杨广都把自己的装成正人君子,只说唐朝时候的“终南捷径”蔚然成风就可以明了这二者之间的关系。其次,中国人会更加自私。既然没有人会帮助别人,那就只能依靠自己啰。每个人都自己顾自己,不顾别人,必然就是自私自利的人了。所以中国人信奉“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柏杨先生抱怨中国人一盘散沙,内斗内行,外斗外行。为什么?就是因为不相信别人,只相信自己,求人不如求己。每个人都为了自己的需求不得不与别人竞争。因为不相信合作,这里的竞争就不是有序的竞争,更不是有规则的竞争,而是暴力的、残酷的掠夺。谁的力气大,谁就抢得多,谁的需求就能获得较多的满足。孤独与自利是联系在一起的。正是因为孤独,人们出于生存本能,才会只顾自己,不顾别人。而这反过来又进一步強化了孤独。
当一个人的谋生能力不能解决生存问题的时候,“万事不求人”、“求人不如求己”就成一句空话,他不得不求人。由于不能求助市场,就是说,由于市场经济极度稀缺,人们无法在市场中购买产品或服务来满足自己的需求,于是只好求人。这个“求人”,根据情感因素,首选自然是求亲人。因为血缘和情感的原因,亲人是最有可能提供帮助的。出于道义责任,亲人也不好拒绝亲人之间的求助。其次才是朋友、邻居、熟人。至于求助社会机构,这还是近几年的事,在传统中国社会,是无法想象的。除非加入了某种神秘的宗教组织或黑社会组织。总起来看,“求人”充满不确定性:总是会有人拒绝提供帮助。你也不知道谁会拒绝你的求助。一旦拒绝帮助,就可能造成很大的困扰。而且,由于求人,就产生了人情债。这人情债是必须要还的。于是人人都要求人,人人都要还债。它不像市场经济,买卖双方没有情感约束,一笔交易,一讫两清,干净利落,互不相欠,从此不必记挂在心,少了多少心理负担和生活压力。而因为求人而产生的人情债不但造成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凭空添出中国人“为人”的微妙学问,产生了“关系网”的社会景观,破坏了培育公平、正义的社会土壤,还增加了巨大的生活压力和无形的烦恼。这大概也是中国人不愿意“求人”的原因了。
如果要问到这一切背后的总根源是什么,那我认为只有一个答案:即以自身为中心。就是说,中国人在观察、认识自己身体以外的事物(自然和人事)时,是以自己的身体为原点、为尺度去观察、认识外在事物的。这就不可避免地带有唯我性质:不仅一切以“我”为中心为标准,具有強烈的主观情感因素,还造成相互之间理解困难,只能依靠“悟性”,去理解别人的意思。而这样并不能准确理解别人的意思。这也是无法获得帮助也无法帮助别人的原因。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以自身为中心是意识发展的必经阶段,地球上所有民族的意识发展都必经历了此一阶段。问题是有些民族的意识发展超越了这一阶段,进入到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甚至进入到以超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而另有一些民族,因为种种原因,意识发展水平被固化在以自身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至今还没有进入以自我为中心的发展阶段。这是非常可悲的。因为如此,才产生了上述种种令人困惑的现象。
用“求人”的办法来解决自己的需求,这条思路本身就是错误的。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需求。满足自己的需求尚且不容易,哪里有时间、精力去帮助别人?这是把“助人”与“助己”对立起来了:助人就不能助己;助己就无法助人。其实存在着另一条路径既可以助己,也可以助人,助人就是助己,助己也就是助人。这条路就是“市场”。求人不如求市场。所以,如果有市场存在,不但没有人情债,而且,你不必减少你的需求。你的需求,几乎都可以在市场中得到满足。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Sort Order:  

@luoyuan, 你如果不得月旦评第一名,那主持人可以辞职了!

你这样说,我可不好意思了。其实我也不知道月旦评是干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