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对孩子的人格发展有长远影响吗?朱迪斯·哈里斯在《教养的迷思》一书中给出的答案是:没有。
你可能会觉得这样的观点很奇怪。事实上,我也跟你一样,觉得这个观点太惊世骇俗了,非常有违直觉——我们一直认为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着深远的影响。那么,有胆量提出这种观点的人,朱迪斯·哈里斯,到底是个什么人呢?她凭什么说这样的话呢?
让人吃惊的是,朱迪斯·哈迪斯不仅不是心理学教授,甚至连博士学位都没拿到,她只有硕士研究生学位——这意味着她根本就不是“学术圈”的人。但神奇的是,这个没能进入学术圈的硕士研究生,居然在1995年的《心理学评论》(Psychological Review)杂志——心理学领域最具影响力的杂志——上发表了一篇论文,并且这篇论文还获得了乔治·米勒奖——美国心理学会颁给优秀心理学论文的一个非常难得的奖项。
也就是在这篇文论中,朱迪斯·哈里斯首次提出了她这个惊世骇俗的观点。《教养的迷思》一书就是在这篇论文的基础上写成的。
一个非学术圈的人做出的研究能得到学术圈的认可,还能获奖,这种情况是非常罕见的,这一点也让人对这本书产生了更多的好奇。事实上,这本书处处体现了作者严谨的学术态度和严密的逻辑分析,并非一本专以骇人观点吸引眼球的“畅销书”,尽管这本书确实很畅销。
作者在第一章首先从理论源头上分析了“教养假设”——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这个观念是从哪里来的,并且提出了自己为什么开始对这个假设产生质疑。
1、“教养假设”的理论源头
作者指出,教养假设的鼻祖其实是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成人的心理疾患都可以追溯到年幼时发生在他们身上的事情,并且他们的父母对此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这个观念对精神病专家和临床心理学家影响非常大,学术界也深受弗洛伊德理论的影响。
事实上,不仅是心理学界,现在普通大众也深受这一观念的影响。看看有多少人动辄提到“童年阴影”,把自己的性格缺陷归咎于父母不当的教养方式就知道了。当然,作者的意思并不是那些虐待儿童的父母是对的,或者虐待行为对儿童没有影响,只是,这些行为对一个人的性格影响并非我们所想象的那样。
与弗洛伊德理论相对应的,是20世纪40-50年代非常流行的“行为主义”学派,代表人物是约翰·华生。这一派几乎摒弃了弗洛伊德的所有学术思想,但却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最基本的前提,即童年的经验极为重要,而父母在其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区别只是在于,行为主义学派强调的是父母对儿童行为的反应——父母通过奖励或惩罚来控制儿童的行为,进而影响儿童的性格养成。
行为主义大师华生的著名宣言是: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放在特定的世界中,我可以把他们训练成任何人,无论是医生、律师、商人,还是乞丐、小偷。
实际上,研究儿童发展作为一个专门的学术领域,大约是在1890年,但是在弗洛伊德和行为主义之前的发展心理学专家,只是对儿童感兴趣,并不怎么关注他们的父母——从这一时期发展心理学领域的书籍中可以看出。到了20世纪50年代,现代发展心理学才开始关注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儿童的影响,并且做了大量这方面的研究。
事实上,我们能够看到很多支持“教养假设”的研究,声称发现了父母教养方式和儿童性格之间的相关性。不过作者认为,部分的原因是,很多没有发现相关性的研究被扔进了垃圾堆,不为人所知。
一个证明是,Eleanor Macobby(见文末“注”)作为从事儿童社会化研究的一位早期研究者,在30多年后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她所从事的早期研究发现,父母的教养方式和儿童的性格特质之间几乎没有相关性。
当然,让朱迪斯·哈里斯对“教养假设”产生怀疑的并非仅仅是 Macobby的文章,而是她在长年编写心理学教科书的过程中发现的种种问题,以及她对三个现象的观察。
2、让朱迪斯.哈里斯开始怀疑“教养假设”的三个观察
第一个观察是朱迪斯的亲身经历。朱迪斯读研究生时的房东,是一对有三个孩子的俄国夫妇。按照“教养假设”,婴儿不可能自己学会说话,一定是通过父母学习语言的,那他们应该跟父母说一样的语言。但事实是,这对夫妇的孩子们都说着纯正的当地英语,而没有父母有的那种浓重的俄国口音。
第二个观察是朱迪斯从英国推理小说中发现的:英国上层社会世世代代抚养男性的方式,无法用“教养假设”来解释。一个典型的英国富裕家庭的孩子,八岁之前绝大部分时间跟跟保姆、家庭教师和兄弟姐妹生活在一起,八岁之后就上学校。整个过程中,几乎没跟父母生活在一起过。但是,这孩子成年后的言行举止既不像保姆,也不像家庭教师,更不像老师,而是更像他们的父亲——几乎没在一起生活过的父亲。
第三个观察是,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实际场景,并不符合“孩子通过模仿父母来学习”这一假设。这个假设也是源自弗洛伊德。弗洛伊德认为,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最终会导致孩子认同同性家长,从而形成“超我”。那些没有顺利度过恋母情结或恋父情结的孩子通常会有行为问题,因为他们还没有产生“超我”。
实际的生活场景是,孩子跟父母在一起生活时,很少被允许模仿家长。相反,他们绝大部分时候是在学习哪些事情“不能做”。因为很多成人能做的事,小孩子是被禁止的。
教养假设认为,是父母将文化知识(包括语言)传递给自己的子女,为他们成为社会中合格的成员做准备。但是,移民子女的语言并不是从父母那里习得的,英国孩子甚至连自己父母的面都没见过,这些都证明教养假设不能成立。事实上,在许多文化中,小孩子模仿家长的行为,常常会招来麻烦(比如一顿胖揍)。但是,最终,孩子们都习得了社会期待的行为方式。
这是为什么呢?这是朱迪斯·哈里斯在这本书里面要解决的问题。
朱迪斯·哈里斯认为,照顾婴儿的成年人(主要是父母)确实在儿童的生命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这种作用并不像人们,包括许多社会化研究者认为的那样,早期的亲子关系和对规则的了解会影响一个人一生的成长轨迹。
在家庭中习得的规则仅仅在家庭内部有长期影响,一旦孩子迈出家门,这些规则都将被抛诸脑后——就像一个孩子被妈妈逼着穿上毛衣,然后一出门就脱掉一样。
3、我的思考::那些从未被检视过的观念
作为一个三岁男孩的妈妈,我在读到“父母的教养方式对孩子的成长没有影响”这一观点的时候,是难以置信的——直到此刻,我也没有接受这个观点。
但是阅读这本书让我开始思考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我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相信“父母对孩子的教养方式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这样的观点的呢?
答案是:我不知道。
很显然,这个观念并不是生来就在我的脑子里,或者从我的脑子里凭空冒出来的,而是我从外界吸收的。我吸收这个观念的途径,可能是相关的书籍,可能是其他人的言论,可能是朋友圈,可能是别的,但问题在于,我从来不知道我已经拥有了一个这么牢固的观念,一个从未被质疑过却异常坚定的观念。
我并不急于接受朱迪斯·哈里斯的观点,但把那些“不知道自己知道”的观念拿出来检视一番,我认为很有必要。这也是我对这本书兴趣盎然的一个重要原因。
注:Eleanor Macobby是一位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出生于1917年,曾于1971-1972年担任美国心理学会七部的主席,1973-1976年担任斯坦福大学心理系主任,1974-1975年担任美国西部心理学会主席,她获得的荣誉和奖项也非常多(来自维基百科)。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www.jianshu.com/p/2021fe2adbd8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
Plz..Flow & Vote Me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
哇!👍这样学术的文章可真是少见!
你是心理系学生吗?
我还是倾向于认为弗洛伊德的理论比较靠谱,很多教育结果都可以用自我证明的预言(皮格马利翁效应)解释。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
我不是心理系学生,只是感兴趣而已。现在心理学的研究方法跟弗洛伊德时代很不一样了,学术界很多人不认可弗洛伊德的理论,因为觉得研究方法不科学。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
也是,从科学方法论角度讲,精神分析流派不量化,实验和数据不严谨,直觉性的经验主义较强,不能算是科学。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