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系统设计
界面缩聚即在乳液介质中,有引发剂存在的条件下,使单体聚合成为高聚物的化学反应。 乳液配方中包含乳化剂、引发剂等多种成分,没有这些成分,聚合反应不会或几乎不会发生,所以乳液也是缩聚反应的主体。正是乳液中包含乳化剂,在高速搅拌下,反应器内的物质被高度乳化,总是充满反应器空间,聚合作用发生在介质的界面上。可以得到推论,比表面积越大对反应速度越有利。聚合反应的发生,单体不断被转化为聚合物,釜内物质密度发生变化,单体浓度急剧降低。引发剂的浓度和活性也在过程中衰减。大多数缩聚反应需要加封端剂,实时给大分子封端,使其处于稳定状态,这是保证分子量既够大而又够均匀的措施。
这种反应可以在间歇装置上的实现, 见 间歇界面缩聚过程。但间歇反应实验模型存在许多问题:
- 生产不能连续化;
- 生产规模受到限制,成本较高;
- 质量有批间差异,产品性能不稳定;
- 分子量分布很宽。
串联釜反应器是个奇妙的化学装置 ,连续聚合采用全混釜串联反应器作连续聚合装置是合适的选择。
多个全混釜串联起来作为一个反应器,如图 1 所示。
图 1. 全混釜串联反应器示意图
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的分析,参见 不等容全混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1) 和 不等容全混釜串联反应器的停留时间分布(续 1)
串联反应器克服了间歇反应的弱点。 串联反应器是缩聚反应的理想反应器,对缩聚反应和复杂反应尤其具有重要意义。 除非反应产物过于粘稠,采用挤出式反应装置,那是串联反应器的一种异形形式。
要稳健地得到分子量分布窄的聚合物,需要反应装置具有窄的停留时间分布,这个参数是反应装置的特性,唯一的选择是串联反应器,加大串联级数 n,别无他法。 我们可以比较一下单个釜和六个釜的分布密度的差异。
图 2. 全混釜串联反应器示意图
2. 参数设计
缩聚反应产物的质量,主要由数均分子量和分子量分布两个参数来表征。 通常认为,分子量分布为正态分布,则数均分子量 M 为分子量平均值,分子量分布的特征参数是方差 σ。 数均分子量表征分子量的大小,不宜太小,也不宜太大。有另外一个参数,熔融指数 MI,指导确定数均分子量。 分子量太低,机械性能不佳,使用寿命缩短。分子量也不能太大。 特定的高分子物有特定的适宜的加工温度,不能随意增减。假如分子量太大,熔融指数很大,流动性不好。 提高加工温度可以降低熔融指数。但如果超过了该高聚物的特定加工温度,会使分子量大的分子降解, 小分子分解后残留灰分降低透光率,产物出现暗灰色。这是不希望的。所以要控制数均分子量。 分子量分布表征分子的均匀性, σ 越小越好,习惯用语,分布较窄。 其他性能有光学的,电学的,机械的,化学的,主要由化学结构决定。 当分子量分布很宽, 大分子与小分子的流变指数差异很大,制品各向不同性,会出现光学畸变。
可以得到推论,如果聚合乳液配方稳定可靠,σ 主要由串联级数 n 确定。 系统确定之后,总停留时间确定,M 由停留时间确定,因而由总体积和体积流量确定。
假如乳液配方没有问题,那么,问题非常简单。如果分子量分布太宽,唯一的调节参数是加大 n。n 一定是越大越好。 假如分子量太大,在总体积确定的情况下,唯一可调节的参数是加大体积流速,其结果是缩短停留时间,分子量会变小。 反过来,若分子量太小,就只有减小体积流速,其结果是增加停留时间,分子量会变大。
缩聚反应非常快,搅拌要强,越强越好,第一釜容积设计宜小。 在总体积确定的情况下,各釜容积越小越好。釜体积减小,级数 n 会增加,对优化停留时间分布有利。 同样是总体积 100立升, 10 个10 立升小釜串联一定比 5 个 20 立升釜串联好,分布更窄。
这样看来,如果母液配方没有问题,级数 n 已经确定,只有一个变量---体积流速,几个试验便可以解决优化问题。
3. 讨 论
3.1 聚合母液配方
聚合母液是一个子系统。聚合母液的基本配方的主体有标准参数,个体差异在某些特殊物质。 例如引发剂,引发剂的品种和用量需要用实验确定。 如果聚合的一种单体为不会自聚的液体,可以与母液同配,它的用量为常数,从而减少一个实验变量。
对母液的基本要求是聚合反应发生,能成功得到产物。 这个配方可以在间歇釜中进行预研究(参见《间歇聚合》)。一旦能够成功得到聚合物,即可在串联反应器上优化。
如果聚合作用不发生,应该检查母液配方是否合理,搅拌是否够强,单体是否配比恰当。可以在间歇装置上做预研究。
3.2 封端
如果没有封端,贮存期间,聚合过程不会完全停止,只要有单体存在,低分子聚合物可以继续形成, 现有分子会继续增长,低分子可以互相聚合,分子量分布会严重宽化。 因此缩聚粗产物不能在不封端的条件下任意延长贮存时间,必须及时迅速封端。 封端剂最好在反应结束时加入,且宜多不能少。及时终止聚合过程,终止链增长,迅速分离产物。
系统设计应注意封端设计。封端剂有不同的选择。封端剂品种,加入方式及加入时机需要实验决定。
封端剂与其他因素可能存在交互效应。 因此,应该在间歇过程中随母液配方同时进行品种筛选和加入方式的试验。 如果在反应过程中加入封端剂,封端剂有阻聚作用,一定有量的限制,加入量应该严格控制。
3.3 放大
放大的关键是控制参数,停留时间和停留时间分布两个参数。要严格核实这两项参数是否保持匹配。
釜数目(n)只能多,不能少,以保证分子量分布只会窄不会变宽。 串联级数与总体积确定之后,停留时间的控制在于严格控制体积流量,这样才能保证分子量稳定,也就保证了产品质量和加工性能。 同一装置,生产规模不可以任意增减。增产或减产都可能导致数均分子量波动,导致产品质量波动。 串联级数的增加如果导致了总容积的增加,则相应液体流速应该增加,否则,总停留时间被延长,分子量会变大。
总停留时间为:τ= v总体积/V流速,即,V流速= (v总体积)/τ 要想停留时间不变,设体积变化为 dv,新体积流速应该调整为:V流速= (v总体积+dv)/τ, 即流速的改变应为:dv/τ.
参考
- 陈甘棠 主编,《化学反应工程》,化学工业出版社,北京,19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