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温《马来纪年》有感

in random •  7 years ago  (edited)

 国中时候的我,以为历史教科书写的就是正确的,因为那是“sejarah malaysia”。里面的内容我不曾怀疑过,甚至是怀疑华裔是否真的是寄居者? 直到华人史课时,当老师一度对《马来纪年》提出了种种的质问。曾经对那历史课本所记载的一切深信不疑的我,顿时愣了,对马来西亚华人的过去开始产生疑惑,即不敢相信老师质疑的,也不相信自己曾经读过的东西是有问题的。 

 日军在占领马来亚时,全国上下都有很多抗日义士抛头颅,洒热血来保护马来半岛。在这些义士里,不乏马来同胞、印度同胞,甚至是中国南来的华裔同胞也在其中!虽然当时的华人并非马来半岛的“公民”,但也曾为抗日流血流泪!不过,国中历史课本里,为什么看不到华人抗日的篇章?难道华人抗日只是个传说?早前,还有篇报导令人咋舌!叶亚来的曾孙,居住本地80余年,竟然还是手持红身份证。这些事情,到底是为什么? 

 原是一部“马来西亚历史”顿时变成了“马来人历史”,是为何?每个人对历史都会有不同的诠释,如果你的知识是狭隘的,肤浅的,那么写出的历史自然也就会出现很大的格局。一部马来西亚历史竟然变成只有马来同胞出现的舞台剧,可能有其它因素,但我认为最主要的因素是“身份认同”的问题。

  这些问题,其实能够延伸出另个问题,就是我们马华的历史,该如何书写?我们马华的历史,在还未有人作探索时,资料是少之又少。那是因为没人去记录下来。

  马中交流,其实并非始于明朝的郑和下西洋,而是始于汉代的海上丝绸贸易之路。及后,郑和七下西洋,已有部分“中国人”侨居于马来半岛。更有的中国商人与当地的女孩结婚,形成现在的特有文化——峇峇与娘惹。

  英殖民时期,由于殖民者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遂从中国引进了大批的“廉价劳工”。在柔佛州,苏丹阿布峇推行港主制度,从新加坡及寥内群岛引进华工来柔佛拓荒。“华巫合作”的成果,。陈开顺因助苏丹平定麻坡有功,故得器重。从而可见当时华侨与马来人的合作关系。  

中国在抗日时期,不可否认的是华侨们仍然心系“祖国”,出钱又出力;但当日军南下马来半岛时,许多人因为抗日而惨遭杀害,当中,陈合吉一家更惨遭日军的杀害。

  华人南来此地,种种遭遇,为什么都没一本官方历史书来记载?华人历史,一定要轰轰烈烈?一定要凄凄惨惨吗?我说,其实不一定要如此。华人南来的历史中,有血也有泪,但不一定要轰烈和凄惨,只需要一只朴实无华的史笔,客观地把一点一滴给记录下来,传至后世。这样,不仅是对华人身份的“认同”,也是对先贤的一种缅怀与尊重。

 报章上,我们间种能看见目光狭隘的马来同胞发出一些攻击种族的言论,如“华cina balik cina”、“cina ialah penumpang”等等字眼。我们现在真的还在此“侨居”吗?为什么我们在独立后身份地位得到认同,至今依然被同胞以类似的字眼攻击?  

我们仍会被一些友族同胞攻击,是因为在教育上与政治上出了很大的问题。适才说到,官方的历史教科书里,几乎是一部“马来人历史”,没几页写到关于华人的曾经。这已经是华教的悲歌,也能从中看出作者漠视华人的贡献。再加上历史老师的照本宣科,机械式的教学方针,这样只会让我们怀疑自己的地位,更让友族同胞质疑我们的身份。可悲的是,官方工作者,竟然没一人站出来指出这部教科书的问题所在。 

 独立至今,更令人咋舌的是,至今仍有着“土著”和“非土著”的区别。既然三大种族是“公民”,那么这个土著与非土著的出现,又是为什么?  衷心希望能够有一名客观、不抱有种族意识的人,以一只老实的史笔,写下华人先贤的一点一滴,让我国的人民能够把眼光开拓,让他们知道,华人是公民,也是土著。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