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知道脱口秀,还要追溯到大学时,和室友一起抱着电脑看《Allen秀》,主持人Allen的个人风格是那么强烈,一个人只是站着讲述身边发生的事竟可以那么的自信、幽默,有感染力。然而第一次近距离接触到脱口秀,还要追溯到三年前的冬天。
当时有一个没有多少人看但我又非常喜欢的节目《恶毒梁欢秀》,因为涉及一些敏感话题,最后两期节目可能没办法播出,于是我报名去参加了那两期的现场录制。
现场非常令人惊喜,整个节目风格就是效仿美式深夜脱口秀节目,第一个环节是主持人随即播报最近发生的热门新闻事件,并加入犀利的点评和无情的嘲讽。第二个环节会邀请嘉宾进行访谈,嘉宾们也都非常有个人风格,如李银河、徐小东、洪晃......第三个环节是主持人梁欢的脱口秀时间。节目还有一个特别的设计,那就是主持人与副咖主持之间的互动,副卡主持位设置在舞台的边缘,但却也承担了整个节目多一半的笑点。
原来这个名叫Tony的副咖主持也有点来头,他是幽默小区脱口秀俱乐部的主理人,也是大陆为数不多的国际化双语脱口秀喜剧演员。幽默小区俱乐部每周都会在三里屯老书虫书店办线下的脱口秀演出。场地不大,容纳100人左右。
我一共去过两次,每次都会笑到脸僵掉,台上台下的互动气氛非常妙,从台上的演员直到最后一排的观众,似乎共同形成了一个半球形的结界,是一个整体,令人怀念。
去年开始,随着《脱口秀大会》《吐槽大会》等一系列节目的热播,脱口秀热潮席卷而来,脱口秀市场的火爆不断被人津津乐道。今天无意中看到一个新闻,大麦网发布五一档演出观察:脱口秀票房表现亮眼,同比增长312%。
但此情此景却似曾相识,上世纪80年代,也是美国脱口秀风起云涌的时代,是美国脱口秀的第一个高峰期,期间涌现了几百个脱口秀俱乐部,大量资本不断涌入。有钱的地方从来不会缺人,一时间市面上出现了各式各样的脱口秀演员,成熟的不成熟的,好笑的不好笑的。
对于演员来说,这也许是一个绝好的时代,而对于观众,质量不稳定的脱口秀却在一点点蚕食着他们的期望。美国脱口秀热潮持续了将近10年,泡沫破裂后,有近四分之一的俱乐部倒闭。后来的30年,美国脱口秀行业涨涨落落,直到2020年疫情前又达到了历史峰值。
这不正是国内脱口秀行业的现在么。脱口秀已经把表演形式化到最简,一个人拿个麦就能开始,看的就是内容本身,看的就是演员那份带着“真诚的幽默感”。
希望脱口秀行业里摸爬滚打的朋友们一定要坚守住“内容为王”的底线,不要哗众取宠,也不要迎合,更不要制造新的泡沫。让我们能多笑一会儿就多笑一会儿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