瞑眩反應,藥到病所,藥力所致,療效所在

in tcm •  8 months ago 

瞑眩反應,藥到病所,藥力所致,療效所在
反應是排出病邪(負能量),反應之處是疾病所在(經絡不通),反應之後是康復之時
療效是病人目的,瞑眩反應是療效的體現(反應=療效,得氣=得效)
正確的心態和做法是:既來之則安之(順其自然,逆來順受,淡然處之,不可嚮往和追求)

多成中醫DuoSuccess.com

事實上此文內容在以上標題部分已充分表達,你若能理解或認同,則下面的長篇大論是多餘的,不需繼續往下看。

中醫治療(包括多成網購中的各種方法,如西格瑪能紙,西格瑪能方,西格瑪能中醫健康納米法或網上食療方等等)後的反應是正常現象(含後續反應),是中醫的特點,是中醫和西洋醫術的最根本不同之處和分水嶺。僅僅是藥引(引經藥,引導藥性到達病變的經絡和臟腑)就已讓中醫遠遠超前西洋醫術五千年,讓中醫和西洋醫術分屬不同的層次和不可同日而言,何況中醫還有其他的林林總總,如防患於未然(防備疾患的萌芽,杜絕疾病源的開端,在疾患沒有發生之前就加以防備,這是最高明的醫學,足以令西洋醫術噤若寒蟬)。

這亦是我們的驕傲和特色,藥到病除,藥到了,自然病除,除去病根的時候自然會有些難受,如黎明前的黑暗(瞑眩反應不會無中生有,發出來的全是其內心或本身問題)。

《書經•說命篇上》曰:“若藥弗瞑眩,厥疾弗瘳”,意思是說,如服藥後不發生瞑眩(miàn xuàn)反應,就不能達到根治疾病的作用,其病不會痊癒(瘳chōu)。這些用藥後的反應,又稱“好轉徵兆”、“場能作用效應”、“好轉反應”、“調整反應”、“健康反應”、“免疫反應”,亦稱為“瞑眩反應”。是為了促進人體本能的自然痊癒能力,發揮臟腑細胞再生功能和經絡傳輸機能活化的效應,也是為了達到徹底根治的效果所必須的新陳代謝反應,必由之路,必然之事和必經過程。

中醫認為“好轉反應”是處方有效的證據,是合適的反應而非警告的反應,為因治療而凸顯出來,以自然治癒力為中心來治病,對細胞充分供給氧分和營養素,促進細胞的新陳代謝。中醫甚至有“不起瞑眩,症狀不癒”的說法。“瞑眩反應”並非副作用,這是對人體各個器官進行有效調節所產生的一種現象。瞑眩的發生是在辨證無誤、處方恰當的前提下,伴隨著疾病的迅速趨愈而出現的一種治療反應(藥物正性作用)。其具有一過性症狀激劇,或出現與主治疾病無關的意外症狀,當屬機體潛能(正氣)借藥力相助與病邪抗爭並驅之於外的表現,其預後良好。如同大禹治水——捨防堵而採疏導,藉瞑眩反應將體內的致病因子與毒素儘量疏導排除,是將體內有毒物質排出而引發的有益生理現象。否則留存體內的致病因子或毒素未能徹底清除排出,縱然由其引發的疾病症狀表面上似乎已經壓制防堵而好轉,但終有一日再度復發,所謂“斬草不除根,春風吹又生”。

茶餘飯後
診斷速成班:使用中醫之後,凡有反應的地方,即說明此處有毛病──畢業!
現在流行的診斷連捨本逐末也談不上,只是營銷包裝、滿足好奇心或推諉責任。健康才是病人需要的,別顧左右而言他......
「瞑眩反應」本身就是一個精密完美的診斷、治療和觀察儀。病所、療效和預後全已在此(天生地設)!

治療期間,有可能在患處出現一些類似以前的症狀,但不會完全相同,或從未體驗過。而且富有人情味和人性化,高度生物智能化和生物自動化,依每人的耐受性自動調節其強度,需要時這些反應可以自動停止或減弱(如需見重要客人時流鼻涕會自動停止,需開車時手腳的疼痛亦會自動減少到可以忍受的程度),因人而異,老少咸宜。熬過即好,不需擔心。反應一般是原來曾有過的症狀在治療後反而感覺症狀加重,例如過敏性鼻炎,會出現噴嚏打得更多,清鼻涕也流的更多;原有的潛伏性的毛病或症狀現象,會更加的不適,如氣喘會喘得更厲害、患痛風者,局部疼痛會更加重、平常的暈眩會更暈……等。

有人擔心會不會加重病情,答案是不會的,中醫只會對病情有幫助,不像西洋醫術會影響正常組織和加重病情。中醫中藥會自動歸經尋的,根據病情輕重緩急,輕緩者先治其本,重急者先治其標,標本兼治,全過程自動化,程控化,不會加重病人的病情,不會影響病人的身體機能或臟腑。

心態平衡很重要!不抱怨,不嚮往,淡然處之,沉著冷靜,勿嘀嘀咕咕,大驚小怪,驚慌失措,保持情緒平衡。如將軟膠水喉屈折,水過不了,這邊的壓力昇高,膠喉會很脹,當脹到一定程度,水壓就有可能把膠喉的屈折之處衝直,水通之後膠喉的壓力就恢復正常。人患病時候的經絡阻塞就像膠喉被屈折,人體本能自我抗禦,企圖將阻塞的經絡恢復,所以人會感覺疼痛,會發熱,會不舒服,會很難受,就像膠喉脹得很厲害。如果人體自身的防禦系統無法戰勝疾病,就需要外援,需要中醫的幫助(不是取代),如果阻塞的經絡恢復暢通,疾病就會痊癒,難受疼痛不舒適就會消失,即經絡暢通無阻就不會疼痛,就是健康了。

這不是不良反應,也不是副作用!千萬別與西洋醫術的毒副作用相提並論(有些人怕反應怕難受,怕把病發出來,那就只能把病留著了)。

此乃方已對症,藥力所致的感覺,是對病患進行治療的感覺。類似於針灸的“得氣”(針灸時如能獲得酸麻脹痛的針感,中醫稱之為“得氣”,是激活恢復經絡的表現,表示已取得療效,痊癒已在其中。依照中醫理論,這個“氣”,是人體生命的能量,循經絡運行全身,運行不暢就會感覺不適或出現各種病症,針刺使之暢通,通則不痛),中藥也是相同的,當藥方對症,藥效達到病患之處,藥力發揮作用,與病患發生共振或共鳴,痊癒也在其中了……,這是中醫的極高境界。值得我們引以為傲,亦是我們設立網上醫院的依據之一。

中醫治療一般呈波浪形進行(如果以立體來表示,與人類遺傳基因“DNA”的螺旋型形狀相類似,是一個圈一個圈地螺旋上昇和前進,似是重複但不是重複),亦可稱為螺旋式治療、自動尋的、自動歸經。這是對基因的改良,是對DNA的修復,輕的一個波浪(一個回合)即可解決問題,否則需要多個波浪和多個衝擊。波峰之間有一間隙,更有一波谷,取決於患者機體的接受力和適應力。大病需要大治,小病小治即可。具體地說分為粗調、細調和微調三個階段:開始時為粗調,大刀闊斧,雷霆萬鈞,病人在此階段往往會有感覺;進入細調階段,病人往往感覺甚微或無感覺;進入微調階段一般少有感覺。因為人體的內在結構非常複雜和細膩,而且每人的個體差異和感受能力會有很大分別,說簡單不簡單,說複雜不複雜,高深莫測,可以複雜到會思維會講話,亦可簡單到一對農村夫婦幾分鐘就可製造出一個生命體。所以,患者不需對感覺或感覺與否太多關注或憂慮,不需擔心沒感覺可否治療或治癒疾病,如在正常或稍不正常時,你會留意心臟的跳動或肺部的呼吸?即是此道理,而且人體的每一臟腑不一定都有感覺或痛覺(神經),在病變或中醫治療時不一定感覺或體會到其中的全部變化(否則哪裡有毛病自己馬上就知道了,何必還需到處求醫),但這不會影響中醫的治療。別忘了,中醫是一個極高層次的醫學系統,超前了現代所有科學和學科,是另一個時代的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