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时,曹操在政治与文学方面都非常了得,但他的为人是非常矛盾的。他的身上既有渴望贤才之心,又有难容人之处。曹操所杀的,都是恃才傲物且终不能为自己所用的人,比如大家熟悉的孔融与杨修,还有不太为人知的祢衡。
祢衡口才极佳,为人傲慢,是个愤青。一天,祢衡来到许昌。自诩才高八斗的他本以为能一下子把许昌人震住,没想到竟然没人买他的账。祢衡想,难道在许昌就没有伯乐吗?这样一琢磨,他便想到了孔融。在来许昌之前,他就知道这座城市里除了住着皇帝、丞相,还有个天下青年才俊皆以之为师的孔融。
于是,找了一天,祢衡直闯孔府,嚷嚷着要跟孔融喝酒。孔融说好呀,怎么个喝法?祢衡一愣。这一年孔融已经四十岁了,比祢衡大了足有二十岁。这一老一少的友情也就从喝酒开始了。
他们总凑到一起喝酒、聊天,谈论天下事。一次,两个人喝到后半夜,都喝高了,祢衡对孔融说:“当今天下,幸有孔老师,仲尼不死啊!”孔融则对祢衡说:“颜回复生哦。”这样的赞美自然有点肉麻。但在当时的许昌,孔融自比当年的李膺,喜欢推荐后生,以伯乐自居。对于祢衡,他是想重点培养的。所以,他没有草率地向朝廷推荐,而是通过孔府的沙龙,慢慢让许昌的才俊认识祢衡,扩大祢衡的影响。随着时间的流逝,许昌的士人开始传颂:孔融府上有一个天下奇才!
有了这样的铺垫,孔融决定正式向朝廷推荐祢衡。如此下来,弄得曹操也很想见见祢衡。但祢衡拒绝见曹操。究其原因,是真的因为讨厌曹操这个人,还是因为狂妄,不得而知。曹丞相对于这事表现得还算淡定,没有动怒,但他心中盘算:你还挺狠,我不罚你,还要给你官做。什么官?负责击鼓的小吏。祢衡竟从命了。在一场宴会上,许昌文武官员皆在,大家喝到高兴处,曹操命打击乐小队表演,以助酒兴。乐队成员依次上场。按规矩,队员击鼓试音前,皆应脱去旧衣,穿上新衣。轮到祢衡,他大摇大摆地上场了,并未换上新衣,一曲《渔阳》,浸满怀才不遇的悲情,听上去沉郁悠远,有金石之声,令在座的众人颇为伤感,曹操也为之动容。这时,有人说:“呀,祢正平,你怎么没换衣服就上场了,快去换啊!”祢衡放下手中的鼓槌,愣了一會儿神,然后一件件脱下衣服,裸身于众人面前。
全场惊骇。
祢衡裸身击鼓,乃性情所至,想起多年来壮志未酬,不觉间愤恨之情涌上心头,顺便骂了曹丞相。当然,实际情况并不像《三国演义》中“击鼓骂曹”那段记载的那么夸张。但宾客仍大惊,都把目光转向曹操。曹操缄默不语,冷冷地望着裸身的祢衡。这时候孔融起身说道:“祢衡的罪过相当于胥靡,不能发明王之梦。”胥靡,是当时的一种刑罚,用绳子把犯人连在一起,令其在工地上做活。曹操道:“我本想侮辱祢衡,却不料反被侮辱了。”
“祢衡事件”发生后,曹操做了冷处理,没有直接杀掉祢衡,而是把他送到荆州刘表处,想借刀杀人。祢衡到了刘表处,多次讥讽刘表,刘表就把他送到江夏的黄祖那里。有一次酒后,祢衡又发狂了,黄祖可不吃祢衡这一套,当即就把他杀了。
在江夏时,祢衡写过一篇《鹦鹉赋》,以笼中鹦鹉自比,只是苦于不能翱翔天空。但他想怎么翱翔呢?天下狂士多辩才,才华只在舌尖上,祢衡就是个典型的例子。可最后他死在了舌头上,这一年他二十六岁。他是个辩士,却未必是济世之才。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