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热、干燥、风沙、单调,难以生存…这些标签是我对沙漠一贯的印象。小时候看自然频道,旁白都会用富有磁性的声音介绍到:“撒哈拉沙漠是世界上最大的沙漠,约占非洲总面积的32%,是世界上阳光最多,也是自然条件最为严酷的沙漠”。
大概在高中,偶然看到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我毫不犹豫买下了,我就是想看看撒哈拉能有什么故事!带着好奇,我开始了阅读,这一读根本就停不下来。
原来,在撒哈拉,大家并不是住在沙漠里的,而是有小镇,镇上同样有商店有电影院;在撒哈拉,三毛敢给别人治病,充当起了土医生,还用指甲油给别人补牙齿;在撒哈拉,三毛拉着荷西去沙漠里偷看当地人的特色洗浴时被发现,仓皇而逃;在撒哈拉,三毛用别人不要的东西把自己的家装饰的很漂亮…
“好玩!有趣!还有这样的事?”这是我十几岁初读这本书时的读后感。
时隔七八年,当我再次翻阅这本书,我才领悟到其中的魅力和意义。《撒哈拉的故事》不仅仅是三毛在沙漠生活的记录,更是她因为热爱生活才对这常人无法忍受的单调沙漠进行了调色。
“荒山之夜”中荷西带着三毛去沙漠捡化石却路遇危险,险些丧命;“娃娃新娘”会让你感叹撒哈拉落后的风俗文化,为仅有十岁的新娘感到悲哀;“死果”充满了玄幻色彩,这种诅咒却又真实的发生在了三毛的身上,难以置信却又不得不信…令人无语的邻居以及不懂事的小孩也时常打扰三毛;恶劣的天气以及电力不稳定,也会让三毛感到害怕和孤独。
我幻想过自己生活在那里会是什么样,答案是:无法忍受,但是整本书读下来,你会觉得三毛的沙漠生活是可爱的、生动的。
二十几岁重读《撒哈拉的故事》会有不一样的感悟,沙漠生活本没有趣,有趣的是三毛自由的灵魂,是她对生活真心的热爱。
我工作了才明白,生活的烦恼可不是上学时考试没考好那么简单了,在微博等社交平台上也目睹了成年人的崩溃有多令人心疼。
外卖小哥因为顾客临时取消订单而掩面流泪,开家长会的父亲因为受到老师的批评而忍不住泪奔,地铁上默不作声的乘客面无表情,或许她正在忍耐着委屈...成人的崩溃就发生在一瞬间,发生在一件很小的事情上,发生在无声无息里,令他们扛不住的是生活堆积起来的,大大小小的烦心事,这些烦恼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
烦恼越多,日子就觉得越无趣,就愈来愈感受不到清晨醒来,新的一天又开始了的新鲜与美好。诸多不顺心打磨着我们,但只有我们内心保持阳光才能将这些小雪球融化,只要我们内心保持可爱,就能把生活涂色成五彩斑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