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菲特又减持比亚迪了。
1
减持还会继续?
巴菲特有句名言,“别人贪婪时我恐惧,别人恐惧时我贪婪。”
自2008年入股比亚迪以来,巴菲特14年如一日持仓比亚迪,如今早已实现了超过30倍的收益。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巴菲特的远见卓识,不过,近半年巴菲特来却累计减持套现了超150亿港元。
而此时的比亚迪,无论是业绩方面,还是资本市场方面,依然保持着较高的活跃度,甚至可以说,比亚迪的新能源汽车和新能源电池业务如日中天也不为过。
1月9日,港交所文件显示,伯克希尔哈撒韦于1月3日出售了约105.8万股比亚迪H股,持股比例降至13.97%。
经疏理,自2022年8月以来,这已经是巴菲特第7次减持比亚迪了。
这场已然横跨半年之久的漫长减持,或许还会继续。
据财联社此前报道,2022年7月12日,港交所披露高达2.25亿股比亚迪股份由实物股票转仓至花旗银行;而巴菲特自2008年持有比亚迪,一直持有2.25亿股,与此次转仓额度一致。
当时就有市场猜测,花旗银行增加的2.25亿股或来自伯克希尔,是巴菲特在清仓比亚迪。
不过转仓后并未曝出有大股东减持。
但是鉴于在港交所减持每过一个整数百分点才需要进行披露,巴菲特或许早在8月24日之前就开始了减持行动。
而且,从交易规则上看,大股东所持有的实物股票,无法在市场上交易;将实物股票存入证券公司名下,转换为电子股票再进行交易,又需要花费不少时间与金钱成本。于是就有市场人士分析,转仓应该是提前部署。
财联社还称,有分析人士认为,转仓可能是委托机构投资者缓慢减仓。
如今半年过去,巴菲特旗下的伯克希尔哈撒韦的持股已从2.25亿股降至1.533亿股,但这场减持或仍将继续下去。
2
比亚迪怎么样了?
据同花顺财经,比亚迪执行副总裁认为,“对巴菲特来说,获得回报(套现)是理所当然的。”
言外之意或可理解为,高位套现在股票交易中属于正常现象,不代表比亚迪就不行了。
据比亚迪2022年三季报,知名基金经理邓晓峰管理的“上海高毅资产管理合伙企业(有限合伙)——高毅晓峰2号致信基金”,就进入了前十大股东名单,其余多家公募基金也有大量增持比亚迪。
目前来看,巴菲特的大幅减持暂未动摇国内资本市场对比亚迪的信心。
比亚迪自身经营也称得上可圈可点。
2023年1月2日,比亚迪发布了2022年12月的产销快报,12月实现新能源汽车销量23.52万辆,同比增长150.36%,销量再创新高。
值得注意的是,比亚迪2022年全年销量实现了186.85万辆的总销量,卫冕2022年国内汽车销冠,力压特斯拉的131.39万辆,成功从特斯拉手中夺回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第一的宝座。
而且与国内其他新能源汽车厂家卖一辆亏一辆不同,比亚迪还具有一定盈利能力。财报显示,2022年三季度,比亚迪单车净利润达历史最高水平为0.99万元。
不过较之销量,此时的比亚迪,或许更在意的是品牌形象问题。
年轻人相对于中老年人而言,更容易接受新能源汽车,但受限于年轻人的经济能力,不足以购买高档车,比亚迪最初就锚定了中低端市场,但随之而来的“廉价”“Low”的标签也成了公司挥之不去的阴影。
1月5日,比亚迪仰望正式发布,产品价格上百万元,比亚迪董事长兼总裁王传福亲自站台,为其核心技术“易四方”进行介绍。
虽然暂无数据可以力证比亚迪进军高端市场可能的境况,但仅从品牌形象塑造改善上,高端化仍是公司长远发展的重要尝试。
总而言之,目前来看,比亚迪在资本市场上尚未出现较大滑坡,公司的销量与业绩也表现出了不俗的实力,品牌形象也在改善,巴菲特的减持似乎并未对比亚迪造成太大不利影响。
3
可能的暗涌
不过也有媒体提出一个很有意思的角度。
据有理儿有面相关发文,12月15日、16日,也就是巴菲特第四次减持比亚迪不久,马斯克连续大幅减持特斯拉套现,高盛等华尔街巨头集体唱空特斯拉,更重要的是,马斯克减持的同时,先锋、黑石、道富、摩根、普信等华尔街金融财阀的资管机构,都在大手笔增持。
文中还联想到当初的华为与苹果,而当时苹果的第3大股东正是巴菲特。2016年,当初的华尔街也是集体唱空苹果,将苹果打到低位然后抢筹。
巧合的是,不久,中兴就遭到限制,第二年又遭受处罚,中国通讯企业被制裁的序幕逐渐拉开,而此时的巴菲特还在不断加仓苹果。直到2020年第三季度,巴菲特在苹果高位时减持。
这场跨度长达4年的换手操作,也给巴菲特带来了巨额的财富增长,据有理儿有面的文章分析,巴菲特大约套现了500多亿美元,而苹果每年盈利也就480亿美元左右。
从这个角度分析,确实不无道理。如果美国政府参与其中,原本的商业竞争也将变得复杂起来。
据新华网,中国工程院院士邬贺铨认为,美国政府利用公权力打压华为是在期待得到当年“阿尔斯通事件”的效果。
文中介绍道,2013年,美国政府以商业贿赂为名,打击商业竞争对手法国阿尔斯通公司,而这家曾享誉全球轨道交通、电力设备和电力传输基础设施企业,最终也被美国通用电气“强制”收购,并被“肢解”。
类似的事件还有日本半导体行业的东芝等企业,上世纪八十年代也在美国的重击之下再未能抬头。
而5G作为下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基础设施,5G技术处于第一梯队的华为被美国注意到在所难免。
视角切回比亚迪和特斯拉,此二者与华为跟苹果之间的相似之处还在于他们的服务性收入。
据专业投资者“乔令”2022年6月的一篇文章,汽车行业的发展路径类似手机,特斯拉在产业升级中起到的作用堪比当年的苹果。
文中提到,与传统燃油车不同的是,新能源汽车后续的充电、系统升级、自动驾驶等业务都会产生持续的服务性收入,这就为车商们互联网衍生收入提供了想象空间,
“在特斯拉的财报中可以看到,服务性收入占比为7%,收入248.9亿元。”
“在苹果的财报中也能看到,苹果2021年服务性收入4360亿元,占比高达18.7%。”
这样看来,比亚迪会否步华为后尘,取决于比亚迪是否触犯了美国的核心权益。
之前在威马的一篇文章中提到,对于业内来说,智能化汽车能带动车联网、人机交互、自动驾驶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对于城市来说,有利于建设智慧交通和智慧城市、打造智能网联汽车创新发展集群。
新能源汽车发展的重要性可见一斑。
此前科技日报就公布过美国对中国卡脖子25项技术清单,华为之后,无论是不是比亚迪,中国本土的强势汽车品牌或许都得小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