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绘制一本书的概念图-《记忆的纹理》

in cmap •  7 years ago 

如何绘制一本书的概念图-《记忆的纹理》

通读

记忆的纹理-媒介,创伤与南京大屠杀

找出关键句

第7页 
  集体记忆只是一个隐喻
  南京大屠杀视为个案,探究媒介与集体记忆和文化创伤之间的关联
  
第20页
  所谓记忆,就是取过去之片段,服务于当下的感知和需要
  
第21页
  一个社会当前所感知的需要,可能会驱使它将过去翻新,但是,即使是处于当代的改造之中,通过一套共有的符码和一套共有的象征规则,各个前后相继的时代也会保持生命力。

第26页 
  文化创伤唤起震惊和恐惧等感受,但这些感受并非来自时间本身,而是来自人们赋予它的意义。
  文化创伤不是一种事物,而是一个文化过程,它既需要时间,也需要“中介化”和“再现”或“表征”。亚历山大将其称为“创伤过程”,在过程中,“承携者群体”非常重要。
  
第27页
  在大多数情况下,创伤过程是一个”争议性的话语过程“,不同的政治群体会针对”创伤是否发生“(历史争夺),”创伤有何意义“(阐述争夺),”创伤激起什么情绪“(情感争夺)等议题展开争夺。
  一旦文化创伤和历史记忆确立起来,其创伤地位就需要不断地维持并再生产。文化创伤由此进入不可避免的常规化过程,创伤中的”历史教训“随之沉淀在纪念碑,博物馆和历史纪念物的收藏之中。经由各种表征所中介的文化创伤过程,最终导向集体身份认同的革新和集体记忆的再造。

第104页
  集体记忆不是一种抽象的存在,它往往发生于特定的社会框架之下,与特定的“记忆之所”联系在一起。纪念语境和记忆之所分别指向集体记忆的时间和空间维度。
  
第131页
  集体记忆除了存在于媒介文本和再现当中,也锚定于各种物理性和非物理性的“记忆之所”
  
第133页
  在此基础上,本章力图检视数字标识如何被用作符号,参与空间的界定与区隔,成为界定“记忆之所”,物化集体记忆,孕育记忆实践的工具。
  
第134页
  他把要素与集群在不同层次的嵌套关系称为“集群的镶嵌”。通过连续的集群镶嵌,微观层次的事物就与宏观尺度的事物之间关联在一起。
  对于一个特定的集群,德兰达强调要素所具有的“表意性”和“凝聚性”。
  
  第135页
  对于某些场所而言,这种实践性可以既表现为线性的,前后相继的“时期性”,也表现为按年,按周或按日交替循环的“周期性”,譬如围绕某个节日而来的神圣时间与世俗实践之交替,可能成为一个组织机构周期性展开某些常规化的实践的作息表之交替。总之,克雷斯维尔将场所理论化为一种有物质性,意义与实践共同组成的“时空”集群。

  第136页
  据此,我们将揭示一种使意义从物质性中生产出来的认知机制-隐喻,也就是揭示每一个标识所镶嵌其间的那个微观集群的”物质意象“与其“文化意象”之间的隐喻关系,譬如“墙”的物质意象被隐喻为“墓碑”的文化意象。

提取上述句子中的关键词

方框中的是关键词 如:历史记忆过去之片段 当下的感知和需要 生命力

连线完成关键句

将关键词用连词和连线串起来就是关键句
比如:历史记忆过去之片段 服务于 当下的感知和需要 保持 生命力

简化和调整

把和主题无关的词就去掉,调整格式

最后输出的概念图

关于书上其他资料

如大众传媒,执行部门,承携者,深度访谈,文献,纪念语境,记忆之所

  • 大众传媒:张纯如,严歌苓,朱成山
  • 执行部门:军事法庭
  • 承携者
受害者:夏淑琴 李秀英
抵抗者:唐生智 陈颐鼎 肖山令
见证人:拉贝 马吉 威尔逊 东史郎 魏特琳 蒋公毂 哈金 麦卡伦 贝德士 冈村宁次 中岛今朝吾 斯蒂尔 
加害者:谷寿夫,向井敏明,野田毅,田中军吉,松井石根,桥本欣五郎
  • 深度访谈:张建军,段月萍,齐康院士,何镜堂院士
  • 文献:《拉贝日记》《魏特琳日记》《东史郎日记》《程瑞芳日记》《我的南京步兵队》
    《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审理南京大屠杀事件经过》
  • 纪念语境:南京大屠杀周年纪念日,抗日战争有关的周年纪念日,中日邦交正常化周年,清明节,南京保卫战司令殉国50周年
  • 记忆之所:燕子矶江滩遇难同胞纪念碑,中山码头遇难同胞纪念碑,东郊丛葬地,拉贝故居,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九一八事变陈列馆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