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恐怖了啊,今天离岸人民币一日过五关,创下一年半新低了。
正好前段时间换了港币打新股,算算光汇率“收益”有4000多了。
不过也不用考虑是不是赚了,这笔钱应该短期内不会再换回来。
放在外面,算是增加一些外币配置吧。
说到配置,我最近半年的理财计划有一些变化,大概聊聊。
一.
首先我是增加了不少高风险投资比例。
也就是基金和股票、可转债。
这部分钱,是随着定投,还有在每次暴跌时的加仓,慢慢增加到现在这么多的。
现在占整个理财计划的30%左右了。
增加高风险投资比例,这个计划是从去年就开始了,每月定投,跌到低估时多买一些,慢慢的往里“续”。
不知不觉就“续”到这么多了。
下半年如无意外,这部分资金的比例还会继续增加。
因为市场上有越来越多的品种被低估了嘛,现在正是慢慢捡筹码的时候。
这几次暴跌我倒是不着急,已经投入的钱,起码三五年都用不到。
而且手上还有不少的现金。
心里还是挺舒适的,不急不躁。
二、
一方面,我的高风险投资比例在增加;另一方面,固定收益产品的比例,包括期望的回报率。
都慢慢的降下来了。
今年我放在网贷上面的资金,比例降到了25%,手上持仓比较多的平台,基本也就是我最近一年内多次提过的那几家。
其它的,都在慢慢减少比例,或者是全部退出了,就不提名字了。
今年互金产品的安全程度确实在下降,和大环境有关——去杠杆、货币紧缩、经常有政策打击。
很多本来没有理由会雷的平台,也变得危险起来。
今年大家再投网贷,一定要把安全放在第一位,不要去薅高返还的羊毛,尽量选择一些背景深厚、比较知名的大平台。
赚个平均收益就好,不要再追求高收益。
说到这,很多人以为,有上市公司入股的网贷平台,就比较可靠。
但起码今年起不是这样了。
我知道的很多P2P平台,成了上市公司或者大股东的融资工具,借钱给上市公司控制人。
以前可能没什么事,但今年债务风险比较大,加上股市又低迷,很多上市公司自己都顾不了自己,崩了不少。
钱还不上,P2P也容易跟着逾期。
所以不要以为网贷平台有上市公司背景,或者借钱给上市公司,就完全安全。
怎么判断安全呢?一个简单的方法——看市值。
上市公司容不容易雷,其实几十万的股民已经帮你考验过了,市值高的,代表选择它的股民多、公司的实力更强。
抗打击能力更高些。
如果一家P2P背后的上市公司市值太低,其实算不上很优质的背景。
如果市值能上百亿,那还不错;
如果市值能到200亿、300亿,那算是比较中大型的公司了,还是比较安全的。
当然,评价一个公司好坏不能光看市值。
但它是一个简单的筛选机制。帮你把弱小的筛下去,留下来的尽量强壮。
三、
我今年投资的最大变化是,我留了大笔的现金在手上。
大概占到了四成。
说起来有些浪费,以往我很少在手上放现金,最多留些零花钱,钱能投出去尽量投出去。
但今年反其道而行了。
一是整体环境变恶劣,没有看到太多安全的投资渠道,宁愿先放着不动;
二是危中有机,股市大量品种也到了低估阶段。我希望机会来时,我手中有钱,能随时抓住它。
三是手上有粮,心里不慌,今年高风险投资多了,资产波动太大。
现金多一点,心里就没那么急躁了。
这部分现金,我是放在了货基宝宝、我之前提到的京东银行+里的富民宝里。
它们的好处是存取方便,想用时随时能取出来。
同时也有着还可以的收益,年化起码在4.5%上下。
不至于完全浪费掉啦。
当然有机会来时,我也会刮点“油水”。
比如前几天又到了季度末,逆回购的收益又有一些上升,有一两天的年化收益能有百分之十几。
我就把现金全扔去做了逆回购。
薅点安全的羊毛。
哦对了,除了40%现金+25%固定收益产品+30%高风险投资。
有那么一点点小钱,我还做了一些实验性的投资。
比如尝试了港股打新,目前赚比亏多;
比如之前说过,我买了一些虚拟币,近距离观察币圈也是蛮有趣的,写了两篇小文章,大家在我公众号回复「币」,可以看看;
我还做了点小生意,最近的进展很戏剧化...
下次跟大家细说说。
文:是夏夏啊 (首发微信公众号,同步于Steemit)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