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衡的讲道
展开目录
第二篇:保持个人观点的平衡
第五章 传道人健全的职业生涯
第三篇 保持圣经基础的平衡
第6章 既传讲新约,也传讲旧约
6-3 用旧约经文讲道的若干实践问题
用旧约讲道的频率。正如我们已经简单讨论过的那样,旧约与新约一样是神的话语,包含着基督教神学和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信息。不仅传道人和学者们有必要了解旧约,而且所有的基督徒都应当将自己的信仰建立在旧约的基石之上。因此,我们有必要常常选择旧约来讲道。
但什么样的频率才合适呢?这不是一个容易回答的问题,因为用旧约讲道的频率依赖于教会对全本圣经的教育计划。会众是否在成人主日学或别的培训课程中充分接触了旧约?有多少人参加了这样的课程培训?他们的查经有多深?如果会众在讲台之外对旧约的接触相对肤浅,那么我们的讲道计划应当将此纳入考虑之中。
我们的底线是,会众需要均衡而持续地接触新约和旧约。即使教会的培训课程已经较为均衡,我们在讲台上也必须阐明我们对旧约的态度,向会众清晰传递出旧约的重要性。也许一开始的时候用百分之二十到二十五的讲道来传讲旧约是一个较好的初步计划。这大概包括一年两次简短的讲道系列,每次包含几个独立的讲道。这些数字是任意给出的,但我相信这已经是最基本的时间分配了。事实上,阿奇特迈(Elizabeth Achtemeier)建议牧师们至少用一半的时间来传讲旧约。[1]
有些人也许害怕用旧约来讲道,因为他们对旧约的熟悉程度远不如新约,而且经文中存在一些令人望而生畏的释经挑战。尽管这样的担心或许并非空穴来风,但很好地传讲旧约并非一个不可完成的任务。对经文不熟不应当成为我们畏难的障碍。如果我们对某段旧约经文不熟,只不过表明我们花在研究上面的时间太少。我们喜欢在新约上投入大量的时间,无论是选择和研究要讲道的经文还是在参考相关经文上,都不惜代价,务要巨细无糜。随着我们定下心意多传讲希伯来圣经,我们会渐渐积累对这一部分正典的知识。
至于释经问题,许多解释新约的原则也完全可以用来解释旧约。不要忘记,在新约中也有许多疑难的解经问题。例如耶稣的比喻就是出名的难解,启示文学也很有挑战。与旧约相似,新约也有大段的叙事。不错,诸如诗歌、智慧文学和先知预言需要特别的解释方法,但学习和应用这些方法并无难以逾越的困难。基本的释经教材,比如华德凯瑟[2]、麦奎金[3]和米克尔森[4]的专著就极有参考价值。市面上还有一些书籍是专门针对传道人的,其中讨论了圣经中的不同文体。
用旧约讲道的方法。在传讲旧约时,基督教的传道人关心的释经学问题和面对的挑战是如何以基督教的方式来讲道。换句话说,当新约中耶稣基督的位格和事工已经成就了旧约的应许和要求之后,传道人如何恰当地处理旧约的经文。
有人建议,在传讲旧约时总是应当联系到一段新约的经文上。这样可以表明旧约只是故事的开始,若没有新约的补充,则不能完全。有时,新约的经文可以显明旧约的应许是如何成就的。一个明显的例子是用以赛亚书 7:14作为降临节的讲道经文。当这段经文与马太福音 1:22-23相联系时,我们的讲道可以清楚地显示出七个世纪之前的某个预言是如何成就的。另一个例子是在约珥书等几卷先知书中出现的“耶和华的日子”这个概念。约珥说的是蝗虫成灾的日子,但也预言了将来的某个耶和华的日子(参珥 1:15)。在新约中,保罗却是在末世论意义下使用耶和华的日子这个概念,与耶稣基督的第二次降临有着紧密的联系:
因为主必亲自从天降临,有呼叫的声音和天使长的声音,又有神的号吹响;那在基督里死了的人必先复活。以后我们这活着还存留的人必和他们一同被提到云里,在空中与主相遇。这样,我们就要和主永远同在。所以,你们当用这些话彼此劝慰。弟兄们,论到时候、日期,不用写信给你们;因为你们自己明明晓得,主的日子来到,好象夜间的贼一样(帖前 4:16–5:2)。
在其他情况下,新约对旧约经文的使用显明新约如何完全了旧约的教训。这种情况与渐进启示的概念有关。克罗尼(Clowney)曾经这样说:“圣经神学的目的是观察神的启示随着时代变迁而逐渐展开,并说明不同时期渐进启示的特征和内容。”[5]华德凯瑟在其《当代讲道中的旧约》一书的前言里也提出了这一概念:
我们当如何来认识旧约经文呢?这六章的内容将从创世记中神的第一句话和第一个作为开始,论证从旧约到新约里启示的渐进性。这种逐渐推进的过程不仅积累了新的、更加完整的启示数据,而且将旧约最早的真理与新约最后的真理有机地联系在一起构成一个整体,仿佛一颗种子最终长成参天大树一样。[6]
例如,我们若单看创世记,绝对无法知晓亚伯拉罕之约最终如果祝福了全地万民。创世记仅仅是圣约的发端,但并不是恰当的结尾。若要完全理解亚伯拉罕之约,我们需要联系加拉太书等处的经文:
所以,你们要知道:那以信为本的人,就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并且圣经既然预先看明,神要叫外邦人因信称义,就早已传福音给亚伯拉罕,说:万国都必因你得福。可见那以信为本的人和有信心的亚伯拉罕一同得福(加 3:7-9)。
另一个例子与利未记 19:18给出的律法有关:“不可报仇,也不可埋怨你本国的子民,却要爱人如己。我是耶和华。”尽管传道人可以单独用这节经文来讲道,但若配合路加福音10章“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来讲,会更有意思。当然,这个比喻本来是要回答一位律法师出于私意提出的问题:“谁是我的邻舍?”随后耶稣用具体的例子给出了邻舍的定义以及如何才是爱邻舍,从而清楚解释了利未记 19:18的含义。
旧约也可以用来作为新约讲道的实例或例证。旧约中有许多犯罪的负面例子,可以用来强化我们对新约教导的理解,让我们亲眼看到自己在圣洁上帝面前是多么无可救药地败坏。我最近听到一篇罕有人选择的讲道,经文是士师记19章里那位利未人任凭自己的妾被人强奸杀害的故事。事后利未人将她的尸体分成十二块,分送以色列各个支派。用这段经文来讲道显得有点奇怪,但传道人很有技巧地利用这个故事让听众确信了人类本性之恶,可以行出如此不可思议的恶事来。
另一方面,旧约中也有许多高尚美德与敬虔生活的榜样。希伯来书11章列举了旧约中因为信心坚定而蒙神喜悦的许多榜样。大卫、摩西、亚伯拉罕、基甸和数不清的各种人物都可以用来作为生命中蒙神祝福的榜样。
预表(Typology)是我们可以用旧约来传讲福音的另一种方式。这种方法如今已没有从前那么流行;无疑,这种情况是因其易被误用造成的。有些老派的注经家认为旧约的“一点一划”都是在预表基督。这样的解读并不总是那么合理,因为他们没有费心区分预表与寓意解经,导致人们可以出于任意的想象或心血来潮,对经文随意加以解释。(尽管圣经里有些寓言,但数量不多,而且很容易认出来。除此之外,我们应当避免使用俄利根(Origen)和早期亚历山大学派那种寓意解经的方法。)
那么,旧约中是否有预表基督的经文呢?不错,但与处理寓言一样,我们需要首先识别真正的预表。一种安全的做法是考察新约是否将旧约中的某个概念或人物视为预表。例如,我曾经听过有传道人说先祖约瑟乃是基督的预表。他被哥哥卖为奴隶,受到苦待,但是最终却拯救了自己的族人。尽管约瑟和耶稣的生平有诸多相似之处,但新约没有任何地方教导说约瑟是基督的预表。另一方面,保罗曾用tupos(译注:预表)一词来表述出埃及事件,并将这些事情应用在基督的教导上:
弟兄们,我不愿意你们不晓得,我们的祖宗从前都在云下,都从海中经过,都在云里、海里受洗归了摩西;并且都吃了一样的灵食,也都喝了一样的灵水。所喝的,是出于随着他们的灵磐石;那磐石就是基督。但他们中间多半是神不喜欢的人,所以在旷野倒毙。这些事都是我们的鑑戒,叫我们不要贪恋恶事,象他们那样贪恋的(林前 10:1-6)。
和合本译作“鑑戒”的词,原文就是tupos。
希伯来书在论到基督献祭之工作时,暗示了旧约的预表,在讨论会幕时,也当作预表来处理。有人曾经详细讨论了会幕的构造,认为其中每一部分都预表了基督救赎工作的不同侧面。这种做法显然有一定的合理性,但我们必须牢记前人有云,会幕的有些立柱仅仅是为了支撑起帐篷!换句话说,不要越过经文的含义,过分夸张地使用预表。
我们可以用不同的方式来传讲旧约经文,极大地帮助基督徒生命的成长。无论采用何种阐释/释经方法,传道人必须小心避免未经圣经本身确认的各种异想天开的解释。我们需要牢记,讲道不仅是在传讲信息,也是在传授释经方法。
每个传道人在讲道学课堂上,都听过一些误解经文的骇人听闻的故事。我记得自己读神学院时,曾在主日学课堂上听过一位出于好意的教会成员教导“你们是世上的盐”。在解经的时候,这位老师试图通过盐的结晶呈立方体,告诉我们一些深刻的、我们很容易忘记的属灵真理。他说,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盐粒,就能看见美丽的立方体。他没说错,因为我用显微镜看过。盐的结晶的确很漂亮,但因此得出属灵真理,则是私意解经(eisogesis)的一个明显例子。
这样奇妙的解释来自何处?我认为,部分来自于我们在讲台上示范的糟糕释经学。再强调一遍:讲道不仅是在传讲信息,也是在传授释经方法。如果传道人在讲台上仔细地分解神的道,下面坐着的各位就不太会走偏。
在讲道事工上保持均衡的圣经基础,意味着我们既要传讲新约,也要传讲旧约。我们需要有规律地、有意识地传讲旧约,像解释新约一样仔细地分解旧约的教导。“圣经都是神所默示的……都是有益的”。
[1] Elizabeth Achtemeier, ‘Preaching and the Old Testament,’ Handbook of Contemporary Preaching, ed. Michael Duduit (Nashville, TN: Broadman Press, 1992), 256.
[2] Walter C. Kaiser, Jr., Toward an Exeget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Baker Book House, 1981).
[3] J. Robertson McQuilkin, Understanding and Applying the Bible (Chicago: Moody Press, 1983).
[4] A. Berkeley Mickelsen, Interpreting the Bible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3).
[5] Edmund P. Clowney, Preaching and Biblical Theology (Grand Rapids, MI: Wm. B. Eerdmans Publishing Co., 1961), 15.
[6] Kaiser, The Old Testament in Contemporary Preaching,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