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暴——一个刺眼的词,我不知道正在看这篇文章的你是否也经历过这样的事情。如果你经历过,或者正在经历,那就请静下心来好好的看一下这篇文章。当然这篇文章不能解决这个问题,笔者承认家暴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就像一颗毒瘤很难被清除干净,因为从家暴本身的特质来看,他并不像一场感冒,或者一次发烧。只要对症下药,就能药到病除。
人类文明进化了数千年,可是在数千年的人类文明史中,我们并不能摒弃暴力。因为这是人性的使然,对于弱小的人或事物,我们总是想尽可能的去控制。但是这也不代表任何人都存在暴力,正常而又理性的人,他们理解暴力,也明白暴力所带来的后果。所以无论从思维还是心里,正常人都会抑制内心的暴力属性,追求更加文明的生活方式,理性的处事手段。
但是还有一些人,并不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他们暴躁的脾气常常迁怒于家庭,处在家庭弱势地位的女性,孩子往往会因此受到暴力行为。
我们不能否认,不管是政府还是社会都在尽可能的预防和控制家暴的发生,但是悲剧依然在上演。
我们更不能否认,这种事情天天都在发生,或许正在你的身边悄悄的上演。
文章的题目一开始计划的是“让家暴远离妇女孩子”,可是当笔者真正构思这篇文章的时候,我发现了我逻辑上的错误。因为,我发现一件事,不论我们采取怎么样的手段和方式,都不可能让家暴远离妇女孩子。
家暴不是灰尘,你拍拍它,它就能离你远去。它其实更像一张牛皮糖纸,黏在你的鞋底,让你无法摆脱。
事件回顾:
时间:2019年6月7日,地点:山东滨州阳信县;
当初三的孩子们都在尽力拼搏,面对人生第一次重大考验的时候,在山东滨州阳信县的杨瑞立却面临了人生最大的劫难。豆蔻年华的女生,本应该生活在阳光下,在青春中绽放自己的生命。但是迎接杨瑞立的确是黑暗的深渊,而将这个本应该有着美好生活的少女推入深渊的那双手,不是别人的手。而是她亲生父亲——杨爱静的手。
笔者在整理该案件资料的时候,大部分都是通过一些媒体报道得到,很多媒体对这件事参评,发掘内幕。但是并不完整,有些还前后矛盾,笔者整理了相关的一些资料后,觉得有必要把这件事详细的叙述一下,对于本案,杨爱静已经被捕,后面等待他将是法律的严惩,这里就去妄加揣测后续的发展。
我们先从事件的关键点4月18日杨瑞立写下的那封求助信开始。内容是这样的:
尊敬的老领导:
我叫杨瑞立,是一名即将中考的初三学生,因为我父亲(杨爱静)重男轻女和家暴的影响,已严重危害到了我的人身安全和学习生活,造成我严重不适。
很长时间以来,杨爱静因为生活中各种琐事,经常对我和妈妈(李建红)进行辱骂甚至殴打,我妈妈虽然有考虑过与他离婚,但碍于他的威胁也无济于事。我妈妈在我八岁的时候与他因为家庭暴力的原因离过一次婚,因为当时考虑到归养孩子和他的骚扰等问题而又复婚了,这次的复婚更是没有想到使他的家暴更多的落在了我身上……
2015年大年三十的十一点多,无意聊起了我今后的职业,我本是满是憧憬地为我今后的学业规划与他讲,他给我说,之后初中毕业,找个工作,谈个对象就行,一个女孩子,不用在外面花那闲钱,因为我自己的学习成绩还不错,带着这份不甘心呛了他几句,却把他给惹怒了,直接给了我两个耳光……此后的四年,时不时因为一些鸡毛蒜皮的小事而引起无端的争执,我妈妈虽也见不得他打我,但只要她袒护我几句,杨爱静甚至也会对他大打出手。面对这种情况,我大伯母想过让我在她那过周末,但碍于杨爱静是我的监护人,他这样过激的行为会给学校,帮助我的老师和我大伯一家带来危险。
我真心希望学校、社会和我大伯能够给我创造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和成长环境,我愿意接受我大伯一家的帮助,请社会力量和政府力量救救我和我的妈妈,谢谢帮助过我的老师、学校和大伯一家人。
此致
经历!
阳新县第三实验中学
求助人:杨瑞立
2019年4月18日
这份信里,杨瑞立在恳求帮助,她在挣扎,她希望学校和社会能够给予她关注,至少可以让她住在自己的大伯家,去躲避亲生父亲杨爱静的家暴。但是她也明白一个现实,周围的人并不能真正给予她帮助,因为她了解自己的父亲,他无赖无耻的行为会让那些想帮助自己的人陷入被威胁被恐吓的境地。
这就是杨瑞立的无奈,她想获得帮助,也做了一些事情,但是他内心明白,这些事情很难,会给别人带来麻烦,然而她还是做了,因为在她内心里面,已经感受对未来的恐惧,这是一种预感,她试图去躲开,但是很不幸,她还是被吸进了家暴的漩涡之中,再也没有出来。
让我们站在杨瑞立的角度,再次体会一下信中的内容,杨瑞立清晰的讲述了父亲杨爱静家暴对其的影响,试问一个女孩在长期扭曲的家庭中生活,时不时都要受到来自父亲的莫名地迁怒,信中很容易就感受到她对家里这种情况的苦恼和恐惧。一方面自己学习还不错,可是父亲却因为传统的“重男轻女”思想,阻止她继续求学,这是她的内心极度不愿意接受的。但是在这个家里父权就代表一切,她没办法反抗,或者根本无力反抗。
学校的老师对杨瑞立的评价口径一致,小女孩学习很刻苦认真,品学兼优,就是不爱说话性格并不开朗。然而就是这么一个性格并不开朗的女孩子一直困扰在自己父亲的暴力之下,但是她并没有对任何人讲出来。杨爱静自打结婚以后,只要有稍微不顺心的事情或者看不惯的,就会把气迁怒于自己的老婆——李美芝,而这些都被杨瑞立看在眼里。有时候看到母亲被父亲毒打的时候,她会上前护住自己的妈妈,接着就会遭到父亲的打骂,这些都深深的印在杨瑞立的脑海里。
然而杨瑞立所得的事情是什么?李美芝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打算跟杨爱静协议离婚,可是在杨爱静如泼皮般无赖的行为下,只能回去继续过日子。在随后遭受来自丈夫的暴力时,也只是忍气吞声,而杨瑞立随着年龄的长大,终于有了反抗意识,她明白自己的母亲不应该遭受这种虐待,所以她劝自己的母亲离开父亲,然而母亲可能遭受过一次离婚失败的挫折后,内心已经疲于这场有名无实的婚姻,所以也只是躲避再躲避。
写下这封信后的杨瑞立得到了学校和有关部门的关注,这应该是杨瑞立第一次反抗父权的结果,她获得了短暂的胜利,然而是以另外一种形式得到的。而在这次调解中杨爱静所展现的一面,似乎迷惑了所有人。调解过程中,杨爱静接受了学校和相关部门的建议,也保证会供杨瑞立念完高中,但是不保证她继续上大学。看似是杨爱静的妥协,却在他心里埋下了一颗仇恨的种子。
“我是你老子,你不听我的话,还让外人来教育我,你想干什么?”
我想,这应该是杨爱静当时内心的独白,一个长期享受家庭至高权力的男人,怎么可能认为自己所做的都是错的,他简单粗暴的性格就已经认定,女儿杨瑞立在于他作对。女儿的做法完全触犯到了自己的尊严,碍于外人的面子,杨爱静忍了下来。
还是在文章的开头,笔者说为 什么要让妇女孩子远离家暴,我们反观杨家的这次案件,通过调解
家暴远离杨瑞立了没有?答案显而易见,杨爱静在之后的生活中,依然对杨瑞立动则打骂,相比较之前更变本加厉。
4月26日,杨爱静与杨瑞立再次发生争吵,两个人还因此大打出手,杨瑞立报了警,之后警察介入,杨瑞立又回到了大伯家。
5月10日,杨爱静打碎窗户,闯入岳母家。李美芝再次报警,“警察让我注意安全”,她躲在家中,不敢再上班。一个月里,有人见到杨爱静经常在附近徘徊,还多次去学校找女儿,但被门卫拦下。
5月19日,总是扬言“喝药”的杨爱静真的喝药自杀了,他跑到多年不来往的三哥家托付后事,被送医治疗。杨瑞立和母亲去医院探望,杨爱静认错请求她们回家,但遭到拒绝,李美芝已经下决心离婚。
杨爱静的行为已然不是正常人能够忍受的行为,杨瑞立的反抗让父亲杨爱静很没面子,常年忍受的妻子在女儿的反抗刺激下,也有勇气向杨爱静再次提出离婚,但是杨爱静的表现呢?采用超乎常人的泼皮无赖的手段去阻止老婆离婚,他是个正常人么?毫无疑问,他是,至少他明白,只要我能闹,能折腾,这个婚就一定离不成。
然而这一次李美芝下定决定一定要离开他,杨爱静内心的搭建的那一层牢不可破的父权就此轰然倒塌。笔者通过报道了解到杨爱静这个人的性格,典型的“窝里横”,至少在面对社会的时候,杨爱静是一个弱者,他自卑自己的工作——建筑工地做保温的小工,自卑自己的人生,为什么自己要这么辛苦赚钱,可是家里却总还是有人跟他作对。谈及这种人,让我想到了很多,至少在杨爱静的成长过程中,他应该离不开自私。父母的溺爱,让他从小对进入社会的思想准备不足,他也许是个普通人,但是却追求过多。他想让所有人都按照自己的既定路线生活,但是却无法好好的表达,以至于最后拳脚相加。
当别人撕下他最后赖以生存的面具时,他露出的并不是狰狞的面孔,而是对生活无法控制的恐惧,他向控制自己的女儿,想控制自己的妻子,但是他无法表达,内心潜在的暴力种子驱使他做出不理智的行为。而女儿的行为就是压垮杨爱静思想的最后一根稻草。老婆不原谅自己,不听话还可以接受,但是女儿怎么也这样?笔者猜想,至少在最后的一个月中,杨爱静活的很压抑,很苦闷。
但是这并不能成为杀害自己亲生闺女的借口,6月7日的惨案本来可以不用发生,但是在他极度郁闷、压抑的心情中,女儿的“不听话”成了点燃内心魔鬼之火的导火索。
6月7日上午10:26分,杨瑞立带着弟弟走进家门,杨爱静看到女儿回来,心中莫名的怒火突然窜出。
“去把你妈叫回来!”杨爱静大声呵斥女儿。
“你们大人的事我管不了,你叫我妈回来,还是打她。”杨瑞立没有抬头看杨爱静,眼睛一直注视着电视,他不想跟自己的父亲多说一句。
如果这时候,杨瑞立能够带着弟弟离开,或者杨爱静能够压制自己的脾气,那么也许惨案就不会发生。
杨爱静和杨瑞立的争吵越来越厉害,杨爱静心里一直把老婆离家出走的错归咎于自己女儿的出走,他愤怒地看着自己眼前的这个女儿,他心里再也控制不住那股怒火,终将铸成大错。
11:10分左右,杨爱静带着儿子小涛逃出村子。
下午2:40分,杨瑞立的尸体在屋中被发现,身上除了胸部有两处刀伤,腹部和胳膊也各有一处刀伤。
之后警方在庆云县前段村附近将杨某静抓获。因为当时杨某静自称服用“老鼠药”,并开始呕吐,民警立即将其送医救治,经抢救已无生命危险。
这就是这起悲剧的全部,杨爱静会因故意杀人罪受到应有的惩罚,但是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消失,我们能从其中得到什么警示么?
家暴从来不曾离开!
笔者试着搜索了一下家暴得到一些数据。
妇女跟孩子永远站在再被施暴的第一线,她们忍受着来自家暴中的大多数威胁。然而笔者并不想研究这些家庭为什么要去实施家暴,也不想搞什么家暴原因的统计,更不想去研究每个家暴中施暴者的性格缺陷。去研究这些干什么?诚然这是源头,但是面对那些正在遭受暴力的妇女和儿童,我们去研究源头可以尽快帮助她们脱离那种处境么?答案是不能!
那么面对家暴,我们该怎么办?用最简单有效的方法就是让孩子和妇女远离家暴!
带着这个问题,我百度了一下得到了如下的一些数据;
司法手段保护受害者
美国:对家暴行为“零容忍”,采用人身安全保护令的方式防范家庭暴力。人身安全保护令一旦生效,法院即可要求侵害放停止暴力行为,禁止一切形式联系受害人、不得接近受害人的住所和工作场所、子女监护权交予受害者一方。侵害方一旦实施违反保护令的行为,立即构成刑事犯罪,警方认为违反保护令行为发生后必须对侵害方予以逮捕。
非政府组织提供援助
非政府组织例如“全国家庭暴力求助热线”。该热线提供全天24小时170多种语言的免费保密电话服务,帮助受害者同其所在地家暴信息提供、法律援助、庇护所等服务提供机构建立联系。
又如“全国终止家暴联合组织”联盟,推动了1994年美国的《防止对妇女施暴法案》的通过,并在筹措经费、信息共享和游说国会方面努力确保法案得到有效实施。
德国:
除了警方、法院外,还有很多遍布全国的社会机构能向家暴受害者提供帮助。其中包括家暴干预中心、妇女之家等专业救助机构。
全德国有接近400座妇女之家为遭受家暴的女性提供免费临时庇护。妇女之家54小时开放,地点保密,不许男性进入。受害者再其中也能接受医疗救治、心里干预、法律咨询等帮助。
英国:
设立“家庭暴力注册簿”,将虐待妻子的人统统记录在案,以便警方和他们日后的新欢核实其过去的劣迹。这是英国政府推出的旨在帮助警方掌握家庭暴力犯罪情况,帮助新结识的伴侣认清对方的一项新举措。
根据英国政府的方案,因家庭暴力被处以6个月监禁者将被登记在“家庭暴力登记簿”上7年,而被处以两年半或以上者将被终生注册在案。刑满获释的登记在案者搬家时有义务通知当地警方。这份名单将一式多份,分别发送到警察局、社会服务行业以及一些社会福利机构等相关机构的手中。一些要求雇员诚信度较高的用人单位在招聘员工时,比如警察局或社区服务部门,将被获准查阅“家庭暴力登记簿”。
不得不说英国对家暴者更狠一些。
再来看看国内如何做的:
1,2016年3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实施,没错,各位妇女朋友注意:家暴在我国已经不是简单的“家庭私事”,它是犯罪行为。
《反家暴法》明确规定了,家庭成员之间以殴打、残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经常性谩骂、恐吓等方式实施的身体、精神等侵害行为,并且家庭成员意外共同生活的人之间实施的暴力行为同样参照本法规定执行。这意味着,包括对家庭成员的伤害,以及同居人之间的暴力伤害行为均属于《反家暴》禁止的范畴,违法即犯罪。
2,设立人身安全保护令
保护令:禁止被申请人实施家庭暴力;禁止被申请人骚扰、跟踪、接触申请人及其相关近亲属;责令被申请人迁出申请人住所;保护申请人人身安全的其他措施。
如果你现在正处在家暴的危险之中,就可以向法院申请人安全保护令,法院会在受理之后72小时内作出裁定,紧急情况会在24小时内作出裁定。
让妇女儿童远离家暴并不是说说那么简单,但是能够在弱势群体周围用法律形成一个无形的保护屏障,相比较那些浅尝辄止的调解可能会更加有效。
文章已经接近尾声,但是还有一件事困扰我,为什么在法律明确规定之后,依然有那么多困于家庭暴力之中而不敢发声的女性,也许这是另一个问题等待我们去发掘吧。
Source
Plagiarism is the copying & pasting of others work without giving credit to the original author or artist. Plagiarized posts are considered spam.
Spam is discouraged by the community, and may result in action from the cheetah bot.
More information and tips on sharing content.
If you believe this comment is in error, please contact us in #disputes on Discord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