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维·韦恩斯坦丑闻与《纽约时报》败笔

in cn •  7 years ago  (edited)

作者 杰罗姆

一堂哥伦比亚新闻学院学不到的新闻伦理课:自以为站在道德高地上的人,其实也站在悬崖边缘;

零壹 韦恩斯坦惊天丑闻

屏幕快照 2018-03-01 上午11.05.23.png

开始的时候,这是一出百分百的充满道德勇气的正剧。

2017年10月5日,《纽约时报》两位女性调查记者乔迪·坎特( Jodi Kantor)、梅根·图伊(Megan Twohey)顶着巨大的压力独家抢发了一个惊人的故事:名为哈维·韦恩斯坦(Harvey Weinstein)的好莱坞影业大亨,三十年来,鱼肉众多好莱坞名媛,劣迹斑斑。许多人三十年来敢怒不敢言,这段不堪回首的美国往事,终于被美国报业的旗舰勇敢地揭露了。


部分勇敢打破沉默的女演员、女模特

这个丑闻三十来年,反复地出现在美国各大媒体的办公桌上,只有《纽约时报》,只有其现任总编辑辑(注一)迪恩·巴奎特,勇敢地把这个故事搬上了台面。

那位威风八面的粗野的猎艳高手哈维·韦恩斯坦瞬间在好莱坞落花流水,被无情地放逐。为了突显本文的学术性,具体的惊悚而俗套的黄段子被杰罗姆全部忽略,以“哈维·韦恩斯坦”为关键词百度一下吧,如果嫌恶心的细节还不够丰富,可以再用英文谷歌。如果你有足够的耐心,也可以稍等一下,已经有人要把韦恩斯坦的故事改变成影视剧了,那会更加栩栩如生。

零贰 纽约时报:媒体保护伞?

第二天,2017年10月6日,《纽约时报》媒体专栏作家吉姆·卢腾伯格(Jim Rutenberg) 写了一篇相当扎实的专栏文章《大人物性侵事件:好莱坞的悲哀现实与诡异沉默》。这是纽约时报中文网编辑的中文译题,坦率地说,远远没有其英文原题来得深刻、深入,直奔主题。英文原题十分简略,是这样的:《 Harvey Weinstein’s Media Enablers 》。那个中文标题八卦气息浓重,恰好缺失了最重要的关键词“媒体”,《好莱坞的悲哀现实与“媒体”的诡异沉默》才够得上信达,吉姆·卢腾伯格说的标的是“媒体”,不是好莱坞。作为利益相关者,好莱坞对这等破事沉默十分正常,不正常的是美国媒体沉默了30年。杰罗姆的意译可能比较忠实于吉姆·卢腾伯格:《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

《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提出了一个十分耐人寻味的问题,为什么这个好莱坞恶霸,可以横行数十年,是什么力量在撑他、纵容他,为其赋能,并最终毁了他 ?吉姆·卢腾伯格的这个问题掷地有声。当然,吉姆·卢腾伯格潜台词中也少不了表扬与自我表扬的倾向,那种横刀立马非我《纽约时报》莫属的道德优越感跃然纸上:所有的媒体都在可怕而诡异地沉默,只有《纽约时报》替天行道。

吉姆·卢腾伯格的原话是这样的:“此前,任何一家新闻机构都没能——或许是不愿意——挖掘并曝光相关细节。”(注:这里引用的是纽约时报中文网的官方译文。)

且慢,其中,包括《纽约时报》吗?

在轻佻地写下这句话之前,吉姆·卢腾伯格可能文思泉涌,没有时间推敲一下。他不仅把几乎所有的媒体打入了另册,还想当然地把《纽约时报》排除在外了。他可能没有这样问一下:为什么具有道德担当的《纽约时报》几十年来面对好莱坞的悲哀现实也一直诡异地沉默着,直到2017年10月才突然揭竿而起?

这符合哪种逻辑?

这三十年间,《纽约时报》难道就从来没有听到过有关哈维·韦恩斯坦的劣迹?按照《纽约时报》调查记者乔迪·坎特的现身说法,那些破事在好莱坞可是公开的秘密。纽约时报难道就没有一次,哪怕是一次起心动念,要来趟一下这滩浑水?

至少从逻辑上讲,是完全不可能的。

事实显然也并非如此。

吉姆·卢腾伯格虽然是纽约时报的资深员工,但成为纽约时报媒体专栏作家的时间不长。他是在纽约时报一代名记、杰罗姆十分推崇的戴维·卡尔2015年初突然倒在办公室之后,接续成为媒体专栏作家的。写《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那篇文章时,他可能真不知道,戴维·卡尔是那位好莱坞恶霸在新闻界的死敌,他曾经至少两次试图摸老虎屁股,而且,几乎摸成了。据2004年时的纽约时报总编辑比尔凯勒 (Bill Keller) 公开的记录在案的回忆,哈维·韦恩斯坦与戴维·卡尔之间有过缠斗。韦恩斯坦和他的御用大律师大卫博伊斯甚至还专门来找比尔凯勒抱怨过。戴维·卡尔这样任性的大牌都无可奈何的角色,谁敢染指?

长话短说。

到此为止,一切肯定没有出乎纽约时报总编辑迪恩·巴奎特的意料。纽约时报收获了无数的赞赏与肯定,包括自己手下的媒体专栏作家的赞美。事情闹大了,好莱坞还在进行人人表态大力揭批的猎巫戏码,更多的相关不相关的娱乐圈、传媒业、科技界原先貌似德高望重的“性恶霸”被牵出水面,一张令人望而生畏的美国猎艳者黑名单仍在不断推出加长版。

如果事情就这么一直发展下去,《纽约时报》的这个独家报道在来年的普利策新闻奖评选中胜算可以与特朗普报道比肩。众媒体有关特朗普的独家太多了,审美疲劳,而哈维·韦恩斯坦题材过于特殊,充满了荷尔蒙。
零叁 穿越13年的蒙太奇

但是,迪恩·巴奎特很快发现,有些事情,并不在他的掌握之中。而导火索就是吉姆·卢腾伯格的那篇专栏文章《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

两天后,2017年10月8日,有人看不惯那篇文章的腔调,拍案而起。她高度赞赏《纽约时报》揭露韦恩斯坦的义举,为两位女性记者的努力喝彩,同时毫不犹豫地撰文直截了当地指控《纽约时报》就是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之一,就曾经撑过那个性恶霸。在标题上,她直接了当地点了《纽约时报》的大名:《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纽约时报就是其中之一》。

她指控的依据是她自己13年前的亲身经历。《纽约时报》作为报料者,在这里成了被前《纽约时报》记者报料的被报料者。

这个怒怼《纽约时报》的人名叫莎朗·韦克斯曼( Sharon Waxman),前《纽约时报》影视口记者、著名的好莱坞娱乐新闻网站 Wrap 创始人兼总编辑。

莎朗·韦克斯曼讲述的故事让人瞠目结舌:2004年,作为纽约时报记者,她不仅象许多好莱坞记者那样听到了哈维·韦恩斯坦的公开的秘密,而且获得报社批准以纽约时报记者的身份专门追到欧洲的意大利与英国采访相关当事人。她当时掌握的信息显示,韦恩斯坦的性骚扰活动多发生在欧洲的电影节及其欧洲的商业旅行途中。她在伦敦面对面采访了一位受害者,这位受害者与韦恩斯坦签订了私了的保密协议,因此,只愿意匿名指证。

莎朗·韦克斯曼的突破口是一位毫无影视从业经验且根本不参与影视业务,但迪斯尼公司工资单上显示坐拥40多万美元年薪的意大利人法布里齐奥隆巴多(Fabrizio Lombardo)。他是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意大利分公司的负责人。
韦恩斯坦兄弟创办的米拉麦克斯影业公司1993年被迪斯尼收购,成为其子公司,韦恩斯坦兄弟直到2005年才离开米拉麦克斯,联手创办韦恩斯坦兄弟影业公司。

法布里齐奥隆巴多是哈维韦恩斯坦的多年朋友,是韦恩斯坦冒着米拉麦克斯公司众高管的强烈反对而雇佣的。


法布里齐奥隆巴多(右)与哈维韦恩斯

迪斯尼以及米拉麦克斯公司有许多人看不惯隆巴多,其中有几位悄悄地向《纽约时报》影视记者莎朗·韦克斯曼打小报告。凭借《纽约时报》的江湖地位,《纽约时报》的影视记者常常被喂食各种猛料。有可靠信源告诉莎朗·韦克斯曼,隆巴多的一项重要使命就是满足哈维·韦恩斯坦对于女人的似乎永无止境的需求。莎朗·韦克斯曼文章中用的定性的词汇是淫媒、皮条客,就是这么直接。

哈维·韦恩斯坦的性丑闻是娱乐圈内的公开秘密,莎朗·韦克斯曼象所有的影视记者一样早有耳闻。现在,证据找上门来了。

莎朗·韦克斯曼在2017年10月8日的文章中讲述,2004年,哈维·韦恩斯坦听说她在撰写相关报道后动用各方面力量进行压制,除了亲自到《纽约时报》施压,还请著名影星马特·达蒙等人给莎朗·韦克斯曼打电话“说明情况”。

结果,《纽约时报》展现了自己的“抗压性”,莎朗·韦克斯曼的文章并没有被枪毙,只是被“gutted”(掏心掏肺)了,并最后在纽约时报上刊发。但是,那已经并不是莎朗·韦克斯曼所要做的揭秘报道了,已经是“洁本”,所有指向哈维·韦恩斯坦、指向淫媒的信息完全被过滤了不说,那篇文章还几乎成了影视业门外汉意大利人法布里齐奥隆巴多的专业颂歌。

那篇怪怪的文章不知所云,被藏在当天一大迭报纸的内页,当然没有激起任何浪花。杰罗姆找到了那篇文章,是不是有意思,你可以自己读一下。肯定有意思的是,在那篇文章中,有哈维·韦恩斯坦这个今天网红的名字,有马特达蒙、罗素克洛的名字,当然,只有他们对于法布里齐奥隆巴多的赞语,没有任何香艳的故事。

莎朗·韦克斯曼在13年后指控,当时的《纽约时报》文艺编辑(culture editor,相当于文艺部主任吧)、后来出任纽约时报副总编辑(deputy managing editor)的乔纳森兰德曼( Jonathan Landman)认为韦恩斯坦没有报道价值。乔纳森兰德曼对莎朗·韦克斯曼说:“他不是民选官员。”乔纳森兰德曼于2013年离开纽约时报,前往彭博任职。

莎朗·韦克斯曼署名的但她认为被“gutted”的2004年那篇文章的标题是《米拉麦克斯公司起诉前意大利主管,他有两份职业》。就常识而言,“一个人两份职业”这点破事,需要、值得《纽约时报》从纽约本部派出记者不远万里跑去罗马、伦敦采访?这点破事,居然需要哈维韦恩斯坦、马特达蒙、罗素克洛等一线大牌来为这个被解雇的意大利人背书?纽约时报的高管们在给莎朗·韦克斯曼签字报销大额差旅费的时候,难道就没有皱一下眉头?

这个话题稍后会有十分精彩的发展。

这也许是一个特别的故事,只是,被特别处理了。

莎朗·韦克斯曼顺便说了一下,哈维·韦恩斯坦是当时《纽约时报》的重要广告主。杰罗姆接触到的数据显示,直到今天,韦恩斯坦仍欠纽约时报广告款26万多美元,纽约时报仍在追讨。

显然不知道有《米拉麦克斯公司起诉前意大利主管,他有两份职业》这篇文章及其背景故事存在的媒体专栏作家吉姆·卢腾伯格当然不应该被责备无所顾忌地唱高调,但他显然也不知道自己的高调会触怒莎朗·韦克斯曼,触发《纽约时报》的绝对隐私。

莎朗·韦克斯曼指控《纽约时报》13年前阉割了她的独家揭露哈维·韦恩斯坦的报道,在纽约时报13年后独家揭露哈维·韦恩斯坦丑闻的当口。

更让人尴尬的是,纽约时报的媒体专栏作家还在贬损保持沉默的“每一家媒体”,在责问,谁是哈维·韦恩斯坦的媒体保护伞,而根据莎朗·韦克斯曼的叙述,《纽约时报》恰好可能就是保持沉默媒体中的一家,纽约时报记者曾经反复地试图打破这种沉默(反复,没错,反复。下回分解)。这个穿越13年的蒙太奇充满了隐喻。

对被称为美国报业旗舰的《纽约时报》满怀敬畏的美国媒体,无论身处政治光谱的哪一端,哪一个位置,都十分兴奋,似乎抓到了“灰贵妇”的小辩子,冷嘲热讽四起。

屏幕快照 2017-10-20 下午3.32.33_conew1.png

如果纽约时报的著名媒体专栏作家戴卫卡尔还活着,他会对这样的蒙太奇说点什么呢?他不可能再站起来说点什么了,但是,后面将呈现的他与韦恩斯坦之间的缠斗,将会告诉我们,他可能真的会说点什么。这个卓越的纽约时报记者、纽约时报的代言人的一些不为人知的故事,可歌可泣,但并不能为纽约时报增光添彩。

无论如何,迪恩巴奎特支持记者编辑们独家揭批好莱坞猎艳恶霸,展现了无上的道德勇气。但是,莎朗·韦克斯曼讲述的纽约时报13年前的那个故事投下的巨大阴影,从此开始挥之不去。

莎朗·韦克斯曼说的究竟是不是实话?整个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了《纽约时报》。

(待续。我们很快可以看到剧情反转。然后,再次反转。来自四面八方的事证,以出人意料的方式,让故事反复峰回路转。你的想象力,在现实面前,可能会显得十分苍白。比如,我们很快可以看到,《纽约时报》与韦恩斯坦之间有着不解之缘。韦恩斯坦的长年御用律师,同时也是《纽约时报》的代表律师,多年来一直在无所不用其极地试图打压《纽约时报》的韦恩斯坦揭秘报道。本文数万字,读完可能比较辛苦,将分若干次连载。)

注一 : 纽约时报没有总编辑岗位,执行总编辑就是一把手,就是总编辑。美国报纸对总编辑的称呼有很多种,与中文最对位的是EIC,Editor In Chief, 有的干脆就叫 Editor ,叫执行编辑的比较多。

https://mbd.baidu.com/newspage/data/landingshare?context=%7B%22nid%22%3A%22news_10076568836366913801%22%2C%22sourceFrom%22%3A%22bjh%22%2C%22url_data%22%3A%22bjhauthor%22%7D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