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今年朋友圈的第一波刷屏是“我的 18 歲”。
對於很多 90 後來說,那已經是十年前的事了💔 。
已經 28 歲的他們不得不重新登錄自己的 QQ,去翻當年十八歲的照片,然後有人發現:連自己的 QQ 密碼都記不得了。
突然想起來,第一批 90 後已經離開 QQ 了。
也許你們沒註意到,從 2011 年到現在,短短六年,微信的活躍用戶已經漲 9.63 億。而 QQ 用戶的活躍度已經連續四年停留在 8 億多,今年又降了。
一個同事看到自己 QQ 裏那些灰色頭像,感慨道:
“那時想方設法偷跑去網吧,就為了登 QQ 聊天,待兩個小時就能聊兩個小時。現在也都加了微信,24 小時有網,卻不想聊了。”
猛然意識到,QQ 見證了我們從無話不說到無話可說的 19 年。
二
QQ 開啟了我們網上聊天交友的時代。
1999 年,騰訊推出了中國第一款點對點、一對多聊天軟件 QICQ(QQ 的前身),2000 年更名為 QQ。2005 年左右,QQ 進入全盛期。
那時 90 後們正值青春期,剛上中學,上 QQ 找人聊天是種時尚潮流。
知乎上有個網友說,“初三時,還是半夜 12 點放出一點 QQ 號大家搶的時代,讓同學幫我弄了一個,那個興奮啊,加了 400 多人,看著誰在線就跟誰聊。”
qq 聊天室
當時有個玩法是通過年齡、性別限制來搜網友。同事就是這樣搜到了自己的第一個網友,“因為她頭像跟我一樣,都是齊劉海黃頭發包子臉。”
她們一個在武漢,一個在重慶,經常聊各自的城市、學校、考試和心儀的男孩。
心儀的男孩也是打 QQ 堂時認識的:“我們四次被隨機分到了同一個房間,你說有緣不有緣?”
後來她主動加那個男孩 QQ,網戀了兩年,到現在她還能背出他的 QQ 號。
“那大概是我們最容易信任別人,最願意敞開自己的時候吧。”
三
2017 過去了,這是 iPhone 開啟智能手機時代的第十年。
十年裏,中國互聯網完成了從 PC 到移動端的變革,有了手機、WiFi 和 4G 網絡之後,網上聊天交友變得一點也不稀奇,也不再那麽讓人期待。
我的同事已經 3 年不用 QQ 了,也很少跟人閑聊。
有陌生人加她,不管男女,一般不說清楚是誰,她就不會通過驗證,就算加了也不聊。朋友之間沒事兒也不怎麽聯系。
“有事就說事,沒事兒聊什麽天?”
四
如今的生活也已經沒有了上線下線的區別。
最近,我有個前同事去海南休假。擔心休假期間被無止盡的工作信息騷擾,她強行把微信昵稱改成了“ xxx(休假中)”。
即便這樣,還是會有人給她發工作信息,只是會“有所忌憚”一點。例如市場部的同事有事找她,說完後會補一句:“等你休假回來再說。”
一個朋友曾在淩晨 2 點半收到過老板的 3 條語音信息,每條都有 60 秒。
“很崩潰,老擔心沒有及時回復的話對方會不會不開心。”
她懷念在 QQ 上,可以選擇在線、隱身、忙碌、離開等狀態,隱身時,頭像會變成離線時一樣的灰色。
沒空回信息時,你可以把狀態設置為“離開”或“忙碌”,這時有人給你發信息,會收到一條自動回復:
自動回復也是可以設置的:
當然,也有人在打遊戲時把自動回復設置成“不是本人”或者“我在寫作業”。
這些狀態讓 QQ 有很清晰的界限感。它們是一種表態,直接表明 “我現在能不能、或者想不想回復你”。
不用勉強自己去寒暄,或者迎合。這讓聊天成為一件有更多主動權和更少心理負擔的事。
而現在的通訊工具都不再有下線這回事了。
給人的感覺,是你永遠在線,永遠 available。
五
QQ 讓我們對自己的社交更有主動權、有控制感。
你可以理直氣壯的對某個人隱身,對另一個人隱身可見。
你也可以理直氣壯地對好友分組。
辦公室的一個女孩說,那時候她有 14 個好友分組:好朋友們分一組,方便約玩。普通朋友一個組,不常聯系。陌生人一個組,忙的時候可以不聊,閑的時候隨便找一個聊。七大姑八大姨一個組,方便 QQ 空間限制訪問。
和很多人一樣,她也有一個分組裏,只有一個特別的人。“避免他淹沒在茫茫QQ頭像裏。”
那時候,朋友分圈層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大家還會比誰的 QQ 分組設計更好看。她為了讓自己的分組整體排版好看,還特地把有幾個組的組名設置成了空白。
現在,我們從不輕易提到自己給誰分了組。這項功能往往也被隱藏得很深,看上去,大部分好友都都顯得一樣重要。朋友圈有分組可見,也會小心翼翼不讓人發覺。
我們的社交變得有點被動,給更多人日常點贊、留言,表示自己的關註,成為一種必要的禮儀。
人與人的連接從一件讓人期待的事,變成一件讓人焦慮的事。
六
回頭來看,90 後的 QQ 時代,上網聊天曾是一件有儀式感的事情。
那時上網更難,家裏沒電腦就偷偷去網吧,有的人上微機課時也偷偷掛著 Q。
打開 QQ,輸入賬號和秘密點擊登錄,就像進入了另一個次元。它是異於日常生活的特別場景。
大家很努力的想要在 QQ 上給自己塑造一個更吸引人的形象:拖同學幫忙掛 Q 升級、偷偷用家裏座機打電話充紅黃藍綠粉紫鉆、裝扮空間、買 QQ 秀……
最基本的選頭像也要下功夫。每一種頭像都代表著一類人的性格,網上還有帖子把他們一一都分析出來,供人篩選。
那時的每個選擇,都是為了告訴別人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聊天也有儀式感。每一個狀態的改變,都有對應提示音:上線下線的敲門聲,加好友的咳嗽聲,來信息的嘀嘀聲……每一個聲音,都可能影響你的心情。
一個讀者說,“看到暗戀對象的頭像從灰色變成彩色,感覺自己的心情也被點亮了,收到他的信息時,心跳也跟著‘嘀嘀嘀’的聲音加速。”
今天,他們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但以前的那種儀式感逐漸消失了。
離開 QQ 的 90 後們開始懷念那個需要一點努力才能上網聊天的時代。
“那時候,我們下線前會很認真地說:
‘我下了,886’。”
讀後思考:
打開你的 QQ 看看,然後告訴我感受。
勾起了许多回忆啊~感觉微信也可以把状态设置这个功能加进去呢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