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到一位朋友转发来的某人在2016年介绍薄西来关于“共同富裕”讲话的文章。这篇文章看来在互联网上广为流布,因为它针对越来越严重的“贫富分化”,提出了要“共同富裕”的政治主张。邓小平的终极目标其实也是“共同富裕”,但他提出要先让一部份人富裕起来。许多人因此把造成贫富分化的严重社会现实归罪到他身上,以致于当今连“邓公”、“小平”都成敏感词了。薄西来是被法院判决为罪犯的,但上述文章不仅配有薄西来的标准像,更是采用一般用于公报的形式宣讲他的政治主张,且公然在互联网上流行泛滥,我有些晕了!是不是法院又制造了一起冤案?
薄西来画了一个大饼,很受广大底层民众喜欢。这也是当今底层盛产左派的原因:在社会金字塔的最底层,无数穷苦百姓没信息、没文化、没见识、没能力、没技术、没机会、没关系、没地位、没权利、没资源,连基本的生活都没保障,却看到身边那些人模狗样的家伙凭关系“先富起来了”,而且钱能生钱,越来越富,自己虽然在大形势下,生活条件有所改善,但与那些先富起来的人相比,相对来说是更加贫穷了。心里自然不甘心,渴望有机会自己也有一天咸鱼翻身。这谈何容易!幸好薄西来即时送来一张大饼:要共同富裕!这说到广大底层民众的心坎上了,他们能不高兴,能不拥护吗?
但是,这个世界的发展逻辑与情感是无关的。不能高兴的太早。薄西来的“共同富裕”的大饼是画出来的,不能充饥。
为了证明这一点,我们不妨先假设:共同富裕就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作为一项基本国策,必须立即实施。接下来,就该考虑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如何实现共同富裕呢?
1、市场经济是自由经济,它不会自动导致共同富裕。前述文章列举了实行市场经济的国家贫富分化的现象,证明了市场经济正是造成贫富分化的根本原因。我同意市场经济会造成贫富分化的观点,它不利于共同富裕的看法也是有道理的。那么,为了共同富裕有更好的路径吗?从理论上讲,只有计划经济才是最好的办法。可是历史证明:计划经济可以保证大家一样贫困,却不能保证大家共同富裕!这里面的原因非常复杂,不是一句两句就能说清的。大致来说,计划经济需要一个强大的政府来组织生产、流通和分配。由于人口基数庞大,商品种类繁多,每一个环节都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这个系统要有效运转,最好是按最小值而不是最大值组织生产、运输和分配。这样才能尽可能减少浪费和节省成本。另外,由于政府部门的过份庞大,运转会越来越失灵,必然会造成重大的决策失误。为了掩盖决策失误,政府会有意犯更多的失误。在这种情况下,经济工作会慢慢淡出政府工作的重点,意识形态会成为政府工作的重心。共同富裕沦落为共同贫困。
2、强化政府职能,加强社会调控。这必然成为共同富裕的重要措施。中国人历来相信政府,有政府本体论的潜在观念。认为只要政府认定了共同富裕的目标,底层民众就有了希望。这是一种情绪化的幻想。任何形式的政府,如果没有外部的监督,它都会腐败堕落。这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政府是由人掌控的,法律、制度也是人制订的。而人为了自己的生存,总是存有私心杂念的。中西方对人的私心杂念的处理办法不一样。西方承认私心杂念在私人领域的合理性,而强调在公共领域的非法性,用法律和制度来惩戒私心杂念的恶果,用外部舆论监督来制约私心杂念的表现。而中国选择了相反的路径:不区分公德、私德,强调修身养性,袪除私心杂念。即采用个人道德修养的方式来压抑私心杂念。这样一来,伪善者、两面派、阴谋家层出不穷,他们在公开场合伪装成圣人君子,道貌岸然,在私底下原形毕露,卑鄙下流。这样的人进入政府,可以想象这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政府。这种政府表面说一套,实际做一套。他们公开讲“为人民服务”、“执政为民”、“以人为本”,实际上让人很困惑:人民想要的他们不给,人民不想要的他们硬塞给你。网约车是人民想要的,结果被限制了;互联网是人民想要的,结果被墙了;言论自由是人民想要的,结果被放进了笼子里……假冒伪劣是人民不想要的,结果处处是假冒伪劣;环境污染是人民不想要的,结果环境污染触目惊心;有毒食品是人民最不想要的,结果你在哪儿能找到安全食品?这一切不能简单归结为政府不作为,在它的背后有更深层的原因:政府利益牵动一切。而最根本的原因还是对人性弱点的道德化态度。
最恶劣的后果是一个强势政府,即人们所说的专制政府。要实现共同富裕,必须有一个专制政府。这个政府控制一切,大到土地、矿产,小到一草一木;从物质到精神,从生理和心理都要控制。不仅要控制物质财富的生产,还要控制精神财富的生产,甚至还要控制人口的生产。否则,共同富裕就不可能实现——当然,这样做了,也仍不能实现共同富裕(见前面第1点)。只要有控制,就会有反抗、有献媚。有反抗,就会有暴力,有暴力镇压,斯大林就会必须出现;只要有献媚,就会有腐败,就会有不公,周永康也会必须出现。
3、有没有中间道路可以实现共同富裕?比如通过再分配手段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不可能的。什么叫再分配?这个概念只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才有意义。在计划经济条件下,第一次分配就已经按“多劳多得,不劳不得”的原则分配到位了,不存在再分配的条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必然会产生贫富分化(前面已说过了),通过再分配可以减少贫富差距,但是问题在于:那些政策制订者如果不是富人的代理人,他们自己也成为富人了。他们不会拿自己开刀。而且,再分配也并不能实现共同富裕。
冷静地想想,如果认定共同富裕就是所有人在同一层次上同一水平上的富裕,那么,我认为这是又一个乌托邦理想,这是不可能实现的。薄西来画出的大饼就是这样一个乌托邦理想。但是如果认为共同富裕就是让所有人都过上富裕的生活,同时允许不同人有不同层次的生活方式,这样的理想是可以实现的。这样的共同富裕允许有一定程度的富裕差距,只需要提高底层民众的生活水平达到某一程度的富裕标准就可以了。
但要做到这一点,仅靠执政党的“为民谋利”是远远不够的。目前,中国社会的贫富差距之所以那么巨大,引起底层民众的反感,不是因为抛弃了计划经济,确立了市场经济造成的,恰恰是因为市场化很不够,很不充分。
当年“让一部份人先富起来”,如今看这一部份人都是些什么人?这里面有没有必然性?为什么会如此?这些人都是高干子弟,或是有关系、有信息的人。他们与控制着无穷无尽资源的政府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正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借改革开放政策,他们捷足先登,抢先致富了,并且越来越富。这是有其必然性的。其根源就在于机会不平等:只有他们才有这个机会,其他人都没有。因此,贫富分化的帐不能完全算到市场经济的头上。
假若市场经济更加充分,政府不再垄断资源,甚至也不再“为民谋利”,而是松绑一切线线索索,让每个人(包括底层民众)都能轻松、自由地为自己的幸福生活创造财富,相信共同富裕很快就能实现。
现在的问题是:执政党要“为民谋利”。潜台词是你们不能为自己谋利(原因可能是能力、知识、技术不足,或其它原因),只能由我来给你们谋利。用脚想想都会知道,这种执政党谋利模式剥夺了民众为自己谋利的主动权,而且他们并不知道民众真正需要什么。他们能谋的都是他们愿意给予的,那些他们不愿意给予却又是民众需要的利益,最终给不给予,主动权不在民众手里而在他们手里。这就是“为民谋利”的根本原因。但这是违背市场规律的。由于广大底层民众不能为自己谋利益,他们在市场就出丧失了主体资格,比如他们出卖自己的劳动力,但却没有讨价还价的资格,劳动力价格被压得很低。——这也是中国市场化不充分的具体表现。
市场化不充分的另一具体表现就是底层民众的私人资源严重不足。在市场中打拼,必须有资本,即用于投资的本钱,它包括:土地、厂房、设备和资金。这其中尤以土地和资金为最重要。但是,绝大多数底层民众除了生活用品和费用以外,用于投资的本钱少之又少。这又与所有制紧密相关。土地是国家(集体)所有,个人没有所有权,这不仅限制了个人的资本,也限制了个人的投资热情。
市场经济依赖于劳动力的自由流动。如果没有离家打工的农民,很难想象这几十年的飞速发展。但是这种自由流动仍然是“戴着镣铐的舞蹈”,由于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管理制度,人口流动很不充分。农民依然是农民,从哪里来还得回那里去。而且只有从农村向城市的流动,没有从城市向农村的流动。这种单向流动造成农村的空心化、荒芜化。这也是市场化不充分的表现。
如果坚持市场经济,坚持更充分的市场化方向,共同富裕是能够做到的。
我是一个穷鬼,温饱尚可,富裕很远。与王健林、马云比起来,我连他们身上的跳蚤都算不上。但一想到薄西来的共同富裕所带来的红色恐怖,我想,还是算了吧,这样的共同富裕我不敢要,也不想要!
看的人很少。大家都在急急忙忙生产内容,读者都变成作者了。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
@luoyuan, @harukaze2339 おk
何時頃なりそ?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