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伯特·马尔库塞对于我,确实不熟悉,或者说根本在上这堂课前没有听说过,没有想到他竟然有这么大名声。在1960年代,法国“五月风暴”、美国民权运动和反战运动的时候,西方青年们崇尚的三位精神导师分别是马克思、毛泽东和马尔库塞,三人被简称为“3M”。因此说,当时,马尔库塞和马克思、毛泽东齐名。
马尔库塞从德国流亡到美国,成为著名大学的教授,但是马尔库塞没有对美国感恩戴德,却拿起思想的手术刀,对美国的现状进行解剖和批判。
非恐怖的极权主义
在上一篇中,以赛亚·伯林提出了两种自由以及自由被“强制”。马尔库塞进一步提出了还有比“强制”自由更加危险的方式,就是“舒适”的不自由,并且认为这是有别于纳粹德国极权主义的非恐怖极权主义。
关于这一点,必须全文照抄马尔库塞的原话,在马尔库塞《单面人》一书中,马尔库塞说:在发达工业文明中,盛行一种“舒适的、顺滑的、合理的、民主的不自由”。这句话要是让小学教师判定,肯定是不合逻辑的病句。
那,马尔库塞何出此言呢?
发达工业社会中,比如发达资本主义社会,就是以商品极度繁荣和消费极度发达为显著特征。整个社会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在商业上无所不用其极,甚至为了超越满足而生产出无数商品。这无尽的消费和享受,马尔库塞将之称为对社会大众的“贿赂”。
大众因此成为被“投喂”的人,这就是所谓的舒适而又顺滑的不自由。
刘擎在1991年留学美国的时候,在超市中看到一个小型木质装置,竟然是用于在厨房放置特殊纸巾的。可以说,刘擎在看到这个商品之后,才发现自己有这个需求,也就是说,消费者的需求被商家创造出来了,这也是现在很多商业课程津津乐道的一部分吧。
被商家创造的需求被马尔库塞称之为“虚假的需求”。
刘擎说,广告把产品和“生活方式”“自我形象”绑定在一起,将之深入我们的潜意识当中,为此,我们付出了成百上千的代价。“钻石恒久远,一颗永流传”这广告词,让一颗石头变成了定情物,改变了无数人,一代又一代人的行为。
消费社会的循环往复,把我们绝大多数人卷进去,最终,“商品拜物教”成为我们的信仰,这就是“非恐怖极权主义”的奥秘。
人的异化
1844年,当马克思才26岁的时候,写下一批手稿。这些手稿在1927年才被苏联专家发现,并在1932年发表。在这份手稿中,马克思说,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工人的劳动是一种苦役,工人在劳动中不能得到自我肯定,感到不幸,如果有可能,人们会逃避瘟疫一样逃避劳动。也就是说,劳动只是谋生的工具而已。只有在运用自己动物本能的时候——吃、喝、做爱——的时候,工人才觉得自己是自由活动。而在劳动——运用人的机能的时候,工人觉得自己像动物,是个工具。人被异化。
马尔库塞对马克思的这个观点做出长篇评论,表示高度赞赏。
我们现在还是这样吗?现代社会推崇工具人还是推崇发扬人的本性?曾经有人号召我们成为一颗螺丝钉,成为一块砖头。这样的想法是不是将我们工具化?是不是将我们物化?
或许,人异化成工具,是工业化革命,是流水线生产难以避免的结局。未来在人工智能化的阶段,会不会有所改善呢?
2020年,马云的蚂蚁金服就要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据说,有成千上万的员工因为拥有蚂蚁金服的股权而成为千万、亿万富翁(他们还是无产阶级吗?他们还会有革命的需求吗?)。他们在工作中,是不是被异化成为工具?我不知道,但是,前段时间,有位年纪轻轻就财务自由,并在日本买下旅馆的IT男,肯定不是这样的人。
那些已经不是为了柴米油盐奔波的人,我想是可以成为非工具化的人。或者在未来,机器人取代了人的劳动的时候,我们就可以做我们喜欢的事情?我又担心,我们是否会成为赫拉利《未来简史》所说的没有用的人,连被“剥削”的机会都没有了。
还需要革命吗
就像哈耶克所说的,当资产阶级也了解了马克思的理论,采取了措施改良工人阶级的生活,或者说用社会福利收买(“贿赂”)了工人阶级的社会,资本主义延续到现在,并没有发生激烈的革命。从2020年5月份到8月份,美国越来越激烈的游行示威,并不是因为阶级问题,而是因为种族歧视的问题。在美国这个全球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中,阶级矛盾似乎不是最严重的问题。
工人阶级不再是无产阶级,不再是光脚的不怕穿鞋的。前面讲的蚂蚁金服的员工们,比起普通的资本家还富有,NBA的球员也早就成为了富翁。
马尔库塞一直推崇造反,推崇革命,可是并没有指出我们革命的方向。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人阶级不再能成为革命的主体,他们或者被资本主义同化,或者被边缘化,还需要革命吗?或者说,革命还会发生吗?
一些思考
不管是非恐怖极权主义还是人的异化,都是因为我们人类底层情绪或者感觉的驱动,情绪是理智的基础,动物性是人性的根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