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知识 > 二十四节气
历法名词。中国古代历法的重要概念。本为民间对十二个中气和十二个节气的总称。古称二十四气。西周和春秋时,已经利用圭表测日影定出冬、夏至和春、秋分四个节气。史载《吕氏春秋·十二月纪》中已有八个节气;至《淮南子·天文训》中则有今所用之完整的二十四节气名称。其划分方法有两种:(一)平气,将一回归年长度等分二十四份,每份15.22日。从冬至开始,等间隔地顺次安排节气和中气。同两个节气的时间比一朔望月要长,所以有可能出现一个月内只有一个节气,或一个中气。《太初历》规定:节气可在前一月的后半月或本月的前半月出现,但中气一定要在本月出现,如果遇到没有中气的月份,就定为上一月的闰月。此方法为后来所沿用。(二)定气,由于观测进步,发现太阳在黄道上视运行不均匀,因而历法家提出将周天等分二十四份,按太阳运行到每一个分点时,则为某节气的时刻,这样节气的时间间隔不均匀。每年冬至前后太阳视运行快,一气14.718日;夏至前后太阳视运行慢,一气则15.732日。定气主要在历法计算中使用。中国古代
日用历谱都用平气,至清《时宪历》,才正式用定气。二十四节气的建立,起源于中国黄河流域,是表示季节、气温、雨量和物候的记录。中国幅员广大,在同一节气中各地区气候变化不同,农事活动亦各异。二十四节气在现行公历中的日期大体固定,前后不差一、二天;与太阳黄经度关系列于下表:
春
季 节气名称 立春(正月节) 雨水(正月中) 惊蛰(二月节) 春分(二月中) 清明(三月节) 谷雨(三月中)
节气日期 2月
4日或5日 2月
19日或20日 3月
5日或6日 3月
20日或21日 4月
4日或5日 4月
20日或21日
太阳到达黄经度 315° 330° 345° 0° 15° 30°
夏
季 节气名称 立夏(四月节) 小满(四月中) 芒种(五月节) 夏至(五月中) 小暑(六月节) 大暑(六月中)
节气日期 5月
5日或6日 5月
21日或22日 6月
5日或6日 6月
21日或22日 7月
7日或8日 7月
23日或24日
太阳到达黄经度 45° 60° 75° 90° 105° 120°
秋
季 节气名称 立秋(七月节) 处暑(七月中) 白露(八月节) 秋分(八月中) 寒露(九月节) 霜降(九月中)
节气日期 8月
7日或8日 8月
23日或24日 9月
7日或8日 9月
23日或24日 10月
8日或9日 10月
23日或24日
太阳到达黄经度 135° 150° 165° 180° 195° 210°
冬
季 节气名称 立冬(十月节) 小雪(十月中) 大雪(十一月节) 冬至(十一月中) 小寒(十二月节) 大寒(十二月中)
节气日期 11月
7日或8日 11月
22日或23日 12月
7日或8日 12月
21日或22日 1月
5日或6日 1月
20日或21日
太阳到达黄经度 225° 240° 255° 270° 285° 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