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新加坡討生活前已經知道此處的語言工具普遍為英文;不管任何膚色的人,不理發音如何,在此處一開口皆是abcd。對當時只“聼”未“見”時,僅覺得無所謂。但!當我離鄉背井來到這裏任職華文補習教師,開始進入他們社會,融入生活圈子時,赫然發現,有的黃種人竟然連最基本的華文語句都無法組織寫出來,更遑論説出口!
學好英文,因爲它是國際語言,這很重要,我能理解;但,棄自己的母語如糟糠,這在我眼中,實是不該。
從圖畫到一撇一捺一橫一豎,蘊含了多少老祖宗的智慧?
我不否認語言只是一種工具,但我不能苟同不學習自己的母語。這部因爲我英文不好為自己找的藉口,只因爲,有些東西在人文角度上實屬不該!
在這裏,華文補習中心林立,考試技巧五花八門,目的到底是什麽?爲了讓孩子重拾母語的“責任”?還是“門面化”提倡學習母語?最諷刺的是,送孩子到華文補習中心學習,回到家,到學校,所有語言僅是“母語”——英文。語言,需要環境需要練習,儅生活于一個遍地英文的社會,又不再給予小小天地“練習”華文,請問花錢讓孩子補習,教育部提倡“學習”母語的目的是什麽?爲了什麽?
説英文,不代表崇洋媚外;但棄自己母語如糟糠,不叫崇洋媚外,那叫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