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大放水

in cny •  6 years ago 

所有的货币政策,最终都会变成挤牙膏式放水
原创: 路财主 路财主N Yesterday
这两周,领导很忙。

本周二,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强调说——

财政政策要在扩大内需和结构调整上发挥更大作用。要把好货币供给总闸门,保持流动性合理充裕。

这和一周前的国务院常务会议的格调完全一致。

7月23日,央妈公告实施5020亿元的MLF放水,是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而根据中信证券固收团队统计,再加上6月份央妈的降准和MLF操作,已累计为市场上净投放人民币9055亿元,“短期流动性环境将持续宽松”。

2个月,9055亿元!

难怪引发媒体讨论,中国是否离开“稳健中性”的货币政策,转向货币宽松。

当然,我们每次也都在强调:

保持宏观政策稳定,坚持不搞“大水漫灌”式强刺激……

哎,改革开放以来,货币大水漫灌了40年,我们一直都在强调不搞“大水漫灌”,但实际上哪一次宽松的时候不是大水漫灌?

人长一张嘴,除了吃饭,就是说话。

但语言这玩意儿,实在玄妙。

比方说,在美利坚帝国,为了政治正确:

黑人不能叫黑人,非得说成“非裔美国人”;

土著不能说土著,非得说成“原住民”;

穷人不能叫穷人,非得说成“经济弱势者”;

口吃不能叫口吃,要叫“语言障碍者”;

瞎子不能叫瞎子,要叫成“视觉缺陷者”;

疯子不能叫疯子,要叫“精神偏离常态者”;

乞丐不能叫乞丐,要叫“无家可归者”;

矮子不能叫矮子,要说“垂直高度有缺陷者”;

胖子不能说胖子,要说“受地球引力影响较大的人”……

不过,这些词汇,如果与各国央妈的货币政策词汇比起来,就又是小巫见大巫了。

比方说,历史上最有权力的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就曾经说过——

如果你以为你听懂了我说什么,那么你一定是误解了我。

你说,你到底是懂了还是没懂?

自2017年以来,我们都一直在强调,中国的货币政策总体“稳健中性”。

按照我们普通人的看法,稳健就已经这么好了,你再加一个中性,这不是脱裤子放屁么?

脱不脱裤子我不知道,但我可以告诉你,过去30年央妈货币政策的词汇都是啥意思。

1983年之前,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的职能不分家,货币想发多少,领导人说了算,总体没啥“货币政策”可言。

1984年1月1日起,中国人民银行开始专门行使中央银行的职能,任务是“集中力量研究和实施全国金融的宏观决策,加强信贷总量的控制和金融机构的资金调节”。同时新设中国工商银行,人民银行过去承担的工商信贷和储蓄业务由中国工商银行专业经营。

有了中央银行——商业银行二级体制,才有了“货币政策”这个说法。

话说1982年党的“十二大”提出“翻两番”的战略目标,为了人民收入翻番,人民币印刷也是拼了——加班加点之下,1984年人民币供应增长率达到37%!

一年钞票暴增37%,你说会造成什么后果?

——当然是通货膨胀咯!

为了控制通胀,央妈第一次发布货币政策,名叫“稳定物价、平衡信贷”。

然而,当时习惯了计划的经济体系,真的是一放就乱,一管就死——到了1986年,中国经济增长数字变得极为难看。

领导的病,一般都要人民吃药;

计划经济的病,一般都要人民币吃药。

于是,货币政策变更为:“稳中求松”!

又稳又求松,到底是“稳”还是“松”?

废话,当然是松,而且是使劲儿的松!

松到什么地步呢?松到1986年当年人民币广义货币扩张增长率再次超过30%!

随后的1988年,中国爆发改革开放以来最严重的通货膨胀;

随后的1989年,发生了你知道的那点事儿……

既然出了这么大乱子,一管就死,也要死管起来啊!

“控制总量,调整结构”成为了1989年的货币政策。

这个词儿好,想松就松,想紧就紧——反正都是“调整结构”。

然而,因为经济下滑太厉害,央妈1989年底就已经开始放松货币,到1992年邓公南巡鼓励改革开放讲话之后,货币增发更是再次出现大跃进。

经济当然“热”得发烫,官方自己公布的CPI在1994年就达到了24.1%。

当年更惊人的是外贸赤字——679亿美元,而当年中国外汇储备总额还不到500亿美元!

无奈之下,1994年央妈外汇政策调整一步到位,人民币美元官方汇率从5.7跳贬到8.7。

1995年,《中国人民银行法》出台,第一次规定中央政府财政出现赤字不得向人民银行透支,这相当于从法律上约束了中央政府随意伸向印钞的冲动——从此以后,中国政府和西方国家政府一样,要想花钱,要么靠增加税收,要么靠增发国债,只有这两条路。

与此同时,央妈也明确宣布接下来要采取“适度从紧”的货币政策。

2年的从紧之后,由于遭遇亚洲金融危机冲击,1997年央妈开始实施新的货币政策——

“稳健的货币政策”

“稳健”这个词儿,就这样开始出现在央妈的货币政策话语中。

什么叫稳健?

其实就是放水,只是放水不像以前那么没节操、没水准而已。

也请大家务必记住:货币政策中出现“稳健”两个字,意思就是有节操的放水!

中国开始执行所谓“稳健的货币政策”,主要是为了给当时实质上已经陷入破产的商业银行“改制”(名为“改制”,实际就是凭空印钞冲抵坏账)。

当坏账冲抵得差不多了,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全球低端制造业基地开始向中国转移,由于我们严格执行了外汇储备作抵押发行基础货币的规定,人民币有了信用,经济开始腾飞,人民收入和GDP也都开始快速增长。

从1997年开始人民币广义货币增长率,由以前的20-30%以上降低到了15-20%,15%左右的货币投放增长速度,在中国这里就叫“稳健”——

可不嘛,要是与以前的30%、40%比,能不叫稳健么?
微信图片_20180804143958.jpg

稳健的货币政策执行到2003年,部分行业固定资产投资过猛、粮食供求关系趋紧、而信贷投放过多,导致房价开始上涨,央妈的货币政策更名为——

稳中从紧。

你看,“稳中从紧”,多好的词汇——但你知道的,中国改革开放这么多年能够持续下来,靠的就是打左灯向右转(当然,现阶段貌似是打右灯向左转)。因为当时外汇储备快速流入,人民币信用不错,有底气,所以主要强调的是“稳”。

到2007年下半年,眼看着股市疯牛一样暴涨、房价翻着倍儿暴涨,以“稳中从紧”的名义来实施实质宽松的遮羞布不能再用了——央妈羞羞答答在12月底开会,会上宣布,要真正实施“从紧的货币政策”!

于是,信贷开始收回,房价开始暴跌!

哎呀,不行了,不行了,人家真的受不了了嘛,要宽松,要宽松,要宽松……

信用货币体系之下,只要一门心思想宽松,还怕找不到理由?

5月份,汶川大地震爆发,货币紧缩中断;

9月份,美帝国主义爆发金融危机并波及全世界;

有了这两个好借口,不仅不用“从紧”,而且还要大放水呢!

为了抵抗帝国主义的金融危机,为了人民的幸福,央妈赶紧停止刚刚开始实施的“从紧”,马上开始实施“适度宽松”货币政策。

嗯,最适度的宽松,就是“4万亿”,然后连带各省基建大跃进,几十万亿都来了!2008年,基础货币相比2007年的17万亿元暴涨4万亿到21万亿,增长率24%;货币乘数效应之下,2009年,广义人民币供应量由47万亿暴增到60万亿元,暴增28%,各类资产都陷入狂欢模式,大城市房价暴涨100%,股市从1600多点实现深V大反转……

记住了,宽松得不要不要的这种超级无敌大放水的模式,在央妈那里叫“适度宽松”!

放水一直持续到2011年,国内物价暴涨、产能急剧增加,眼看再“宽松”下去,恐怕刹不住车了,2012年货币政策再度回归到“稳健的货币政策”!

一个磕过大剂量毒品的人,你想让他一下子戒毒,能不能做到?

当然不能!

名义上是“稳健”,实际上放水也就停了一年多,从2014年底开始,我国开始又一轮的降准降息过程,一年期的定期存款利率从2.75%经历5次降息之后降到2015年10月份的1.5%,新一轮货币宽松政策在“鬼子进村打枪滴不要”模式下悄悄实施……

直到2016年初的G20央行财长会议上,行长周小川才把“稳健”这个遮羞布挪开一点儿,名称改成了“稳健偏宽松”。

还记得前面的解释么?

“稳中从紧”,强调的是稳,正常印钞,一点儿都不紧;

“稳健”,就是非正常的,但有节操、有水准的放水;

“适度宽松”和“稳中求松”,两个都意味着超级大放水。

根据前面的4个词儿,你就能推断所谓的“稳健偏宽松”,其实就是大放水,其质和量上都会超过有节操、有水准的放水,但又达不到超级无敌大放水那个档次。

“稳健偏宽松”政策执行到2017年初,股市坐了一轮大大的过山车,而各大城市房价更是涨到举世第一,中国开始出现大规模的资产外流,债务危机若隐若现,金融和经济危机初现端倪,这下子决策层终于明白:

人民币放水真的到了尽头了!

再也不能这样过、再也不能这样活……

于是,金融去杠杆被提上日程,2017年年初,央行的货币政策也由“稳健偏宽松”调整成了如今的“稳健中性”——

“稳健”是指有节操、有水准的放水;

前面加上“中性”,是强调去杠杆的背景。

不妨用一个表格来总结30多年来的货币政策及其真实含义。
微信图片_20180804144414.jpg

要我来形象总结2017年以来的中国货币政策,应该叫——

挤牙膏式放水!

为什么要放水?

因为不放水实体经济现在死路一条,企业减税也只是喊喊口号,越抓腐败越严整环保,实体企业死得越快,为了“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面对大的债务爆雷,必须放水。

为什么说像“挤牙膏”?

是因为,中国的债务杠杆已经到了再也加不上去的地步,如果不想让债务彻底毁掉中国经济,只能是——哪里的债务窟窿溃烂了,补不上,赶紧挤牙膏一样放点水来堵一下;不出大问题的情况下,除非决策者真的疯了,才会主动选择大放水,让本已经糟糕透顶的债务问题更加糟糕……

那么,这次两个月9000亿元的大放水,算不算全面转向宽松呢?

从2008年以来央妈的月度资产负债表上来看,还没有开始全面宽松(见下图)——而且,无论国务院常务会议还是政治局会议,更强调的都是财政政策,而不是货币政策。
微信图片_20180804144541.jpg

当前央妈36万亿规模的资产负债表,两个月9000亿看起来很多,但只是缓解了因外汇储备下降而导致的基础货币下降趋势而已,可以称之为一次典型的挤牙膏式放水(约占基础货币总额的2.5%)。

2017年初的时候,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提到,2007年以来,中国债务总量持续增加,到了现在,除中央政府还有加杠杆(增加债务)的能力之外,包括居民、企业和地方政府,如果再增加债务,很快就会连利息都支付不起,接下来造成整个经济的大崩盘(见下图)。

微信图片_20180804144618.jpg

所以,除非有人想彻底毁掉人民币的信用,中国货币大放水的时代已经彻底过去,未来所有的政策,不管货币政策还是财政政策,最终都会表现为一次又一次的挤牙膏式的放水。

当然,挤牙膏式的放水也是放水,这并没有什么争议。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