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10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
孔子说:“君子有九种要上心的地方:看的时候要明察;听的时候要灵敏;容色要注意温和;举止要注意恭敬;讲话的时候要注意忠诚;办事要注意敬慎;遇到疑问要留意询问;忿怒发火时要当心后患,见到利益要想着道义。”
这又是以数目字起兴展开的论述。前边咱们学过,曾子说“吾日三省吾身”。这里,孔子讲得更为细致入微,全面丰富。三省还不够,君子对自己,要有九个方面的省察反思内容。
“君子有九思”,这是把人的言行举止方方面面都考虑到了,几乎没有遗漏。
孔子这话,其实也是其来有自,他是从《尚书》里学习发挥的。《尚书·洪范》里有:“五事,一曰貌,二曰言,三曰视,四曰听,五曰思。貌曰恭,言曰从,视曰明,听曰聪,思曰睿。”
这是讲,有五个方面的事情你要注意。言行举止要注意恭敬,说话要让人听得进去,有说服力。看事情要眼光独具,看得清楚,看到本质。听话听声,锣鼓听音,能听到各种不同的声音,有敏锐的理解力。思考问题要有智慧,能够全面深入周密。
你看,这和孔子讲的九思有许多重复点吧?孔子就是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发挥,提出的九思。
至今,你可能会听到许多熟悉的人,起名字就是用的这个九思。像史思明、马思聪,他们的名字,其实都是从九思择其一而来的。
16.11 子曰:“见善如不及,见不善如探汤。吾见其人矣,吾闻其语矣。隐居以求其志,行义以达其道。吾闻其语矣,未见其人也。”
孔子说:“看到善良的行为,就同赶不上趟似地急切追求,看到不善良的行动,就好像用手试沸水一样赶快避开。我见到过这样的人,也听到过这样的话。避世隐居来保全自己的志向,依义而行来贯彻自己的政治主张。我听到过这种话,却没有见到过这样的人。”
见不善如探汤,这句古文里的汤,意思跟我们今天有很大不同,不是我们说喝汤的汤,而是指热水、滚水。日语里泡温泉叫泡汤,反倒是保留了汉语古老的意思。
有学者认为这是在说隐居避世的人,即隐士。意思是从善去恶、洁身自好,这个我既听说过也见过,没啥了不起。但是能卷而藏之,能用之则行、出入自由的,这个我可没见过。言下之意,入世更难。
16.12 齐景公有马千驷,死之日,民无德而称焉。伯夷叔齐饿死于首阳之下,民到于今称之。其斯之谓与?
齐景公纵然有马四千匹,到死的时候,百姓们觉得他没有什么值得称颂。伯夷、叔齐饿死在首阳山下,百姓们直到今天还在称颂他们。(疑有脱文)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一章,句首没有“子曰”或“孔子曰”,不过应该也是记录的孔子的话吧。
这个齐景公,当年孔子和他有过交集,虽然他也知道孔子博学多闻、很有德行,但是没有用孔子。
齐国在当时各国中是个大国,非常富有,国力雄厚。景公自己有马四千匹,可见王室之富,奢靡之风很盛。但是,他既不用孔子,而且也不知守成,他的后继者很快就被旁族取代,权柄旁移了。这样的人,虽富有却不修德,也无作为,不能惠及百姓,死后人们就把他遗忘了,因为实在是乏善可陈。
但是,伯夷和叔齐虽然身无长物,最后连饭都吃不上,饿死在首阳山。几百年过去了,人们仍然记得他们,在称赞他们的德行和事迹。
可见,不是因为私财多少,而是因为德行如何,才会让人怀念。像景公这样的君主,虽然富得流油,又有什么可以称赞的呢?尔曹身与名俱灭,与草木同灰而已。
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与众不同的讲述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庭中,我恭敬地快步从庭里走过,他忽然问我:‘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无法讲话。’我回去就学《诗》。
又有一天,他独自站在庭中,我恭敬地快步从庭里走过,他忽然又问我:‘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无法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退下去后很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个收获,听到了《诗》的道理,听到了礼的道理,又听到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
陈亢这里背着老师,问他儿子孔鲤的所谓“异闻”,也就是老师有没有私自讲给自家儿子听的内容。
你看这个陈亢心眼可真不少,他从常情推理,认为父子血缘关系,感情肯定要超过一般的师生关系,闹不好有什么绝学秘籍,不向外公开教授,而私相授予自己的儿子。孔子的儿子孔鲤,哪知道陈亢的心思,他老实坦诚,问什么就答什么。
“尝立于庭”,是说夫子独自站立在庭院中,儿子老远看见了,赶紧收起神色,快步从旁走过,不想被夫子叫住了问他话。从这个细节就能看出,孔子家风很严,儿子看见了老父亲,不敢怠慢,必得恭敬,而且见老爸独立庭中,亦不敢打扰,快步走过。
孔子为什么要“远其子”呢?孟子说过,君子异子而教,就是说,不亲自教育自己的孩子,而是互相换学,我把儿子送到你那里学习,你把你儿子送到我这里来学习。可以想象,在教学当中必有严格要求,而且如果孩子程度低或者学习没上轨道,跟不上,还要训斥,如此一来,有伤父子感情。这话有一定道理。
不过,从我们今天的生活经验来看,可能会看到另外的情况,父子毕竟是家人,关系近,这就是“狎”。总在一起,彼此太熟悉,儿子容易不敬重父亲,不把老子当回事。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这两句话,就是孔子对儿子的叮嘱和教导。可见,他对待学生和对待儿子一视同仁,都是强调对于大小六艺的学习,对于诗和礼的重视。
16.14 邦君之妻,君称之曰夫人,夫人自称曰小童;邦人称之曰君夫人,称诸异邦曰寡小君;异邦人称之亦曰君夫人。
国君的妻子,国君称她为夫人,夫人自称为小童,本国人称她为君夫人;对外国人则称她为寡小君,而外国人也称她为君夫人。
这里是讲称谓,名。这套称谓,当然也是有规矩的,这是周礼的内容之一。“名不正则言不顺”嘛。称谓就属于“名”的内容之一。
今天我们还用“妻子”这个词,但在外面说起她来该怎么称呼呢?我这个年纪的人会称“我爱人”。爱人这个称号起得很晚,应该是民国后才兴起来的。其实它是从英语LOVER翻译过来的,原意指的是情人。所以在某种意义上,它是“文化误读”,是一种误用。
随着社会生活的变化,汉语中的许多称谓、名字也跟着发生了变化,这个过程仍在进行时。
你注意,文化变迁中,不光是“名”,我们日常生活中发生着各种文化形式的变化。
今天你随便扫一眼周围会发现,周围的人穿着形形色色的服装,不光是欧洲国家的西服进入我们的生活,几乎全世界各地的不同服装、时装潮流都涌入中国,而且是在不同的生活环境中被运用。服装,就像我们生活中许多名实关系、称谓一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文化,始终是变化流动的。
出自《论语·季氏篇》的成语
开柙出虎、既来之,则安之、分崩离析、大动干戈、祸起萧墙、血气方刚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www.luojiji.com/thread-14371-1-1.html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