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帝喜欢笨人!

in dedao •  7 years ago 

20160829-baf9687b009d9cca_600x5000.jpg

吴军博士《谷歌方法论》 在最近连续开展了三期关于“笨人”的讨论,吴军博士表示如果自己临终留一句话给后人,那这句话就是:上帝喜欢笨人!

这里特意将第011期音频导出,和大家分享!希望有条件、爱学习的朋友前往得到专栏订阅,尊重知识,给自己一个学习的仪式感!

这里贴出我在2017-12-13第011封来信的留言,和大家共勉!

吴军博士您好:

关于库旦普教授和辛格博士做事的笨办法,对我有什么启发?在回答之前我需要先界定一个问题,到底什么样的人才是聪明人?

像拿破仑那样具有优秀的领导才能,出色的组织、用人能力这是聪明人的体现;像您见过的做事之前不怎么准备就能轻松过关,这样的人也是聪明人。

像库旦普教授这样,在数学理论上能有如此高的造诣,也称得上是聪明人;在谷歌这样精英汇集的团体,辛格博士能做到现在的位置,也绝对称得上是聪明人。

好,我现在把聪明人都摆在这了。但我发现我界定的聪明人都是从结果上来判定的,如果从过程来判定,结果会是怎样?

假设我把他们的聪明之路分割成若干小段,判定结果如何呢?

片段一:以辛格博士为例,辛格博士为了跟人正常交流,不得不把想要说的话在纸上写一遍,捋清楚思路然后再去说。我想大多数人遇到这样的人肯定会想真是笨蛋,连句话都不会说。这一片段我给判定:笨蛋一个。

片段二:以库旦普教授为例,库旦普教授为了让您练习好一个短短半小时的汇报,花八小时,甚至更多时间去修改,完善,而这仅仅是对学生,若是对自己想必会更严格,回花更多的时间制作报告样本,然后也同样花很多时间练习汇报。在常人看来,不就是半小时的汇报嘛,准备那么长时间,不能说笨,但绝对称不上聪明。

仅仅是从这两个例子当然不能贸下结论判定他们就是不聪明,但如果他们对待那样的生活细节都能如此,大抵可以猜测他们做别的事情也与之类似。用数学上交集的概念来讲,一个人一直做笨事,恐怕他这人也是笨人(做笨事的交集体)。

这样,从过程上判定,所谓聪明人就不能是聪明人了。

但我想,从过程上来判定是走进了一个误区,忽视了过程的本质:积累。没有人一开始就是聪明的,哪怕那人智力超群,没有积累恐怕也只能“伤仲永”了。

这么看,在成长过程中不论采取什么办法,哪怕是让人讨厌的“笨办法”,只要路走对了,经过持续不断的积累,就会变成一个聪明人。也许有同学要问了,笨办法真的行吗?上面那些做成事的人真的适合我吗?毕竟笨办法真的很慢,看不到效果!

举个例子,(1+0.1)这个数字小吧,平方为1.02也很小,三次方为1.03也是太小了,但若是365次方呢?答案是37.78,即便是1这么小的数字,每天进步一点点,经过365天之后居然成了自己原来的37.78倍。爱因斯坦说:世界上最厉害的武器不是原子弹,是“时间+复利”。

复利表(来源:申龙斌的程序人生)
(1+0.01) ^ 1 = 1.01
(1+0.01) ^ 2 = 1.02
(1+0.01) ^ 3 = 1.03
… …
(1+0.01) ^ 364 = 37.41
(1+0.01) ^ 365 = 37.78

笨办法虽然不是最好的方法,但却是获得稳定成长最可靠的方法。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聪明人做聪明事,走的快一点;普通人用笨方法,即使慢,因为有复利存在,依然能够到达终点。

唯一担心的是:身为普通人,还希望找到捷径,看不上笨办法,到头来一直原地打转,而彼时“笨人”已经到达终点,荣升“聪明人”行列。

这就是我对他们采用“笨办法”的一点感悟。谢谢!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Sort Order:  

今天看书,还说到聪明是后天习得的,跟先天没多大关系。这对我们这些笨人来说,是好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