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要有寒暑假?因为要在老师们疯掉之前把学生送回家!
为什么要有新学期?因为要在家长们疯掉之前把孩子送学校!
现在,智能手机、电脑、PAD、电视等电子产品越来越深度地影响我们的生活,尤其是智能手机好像已经成为了我们身体的一部分,有的人甚至几分钟看不到手机就会浑身不自在。这些天全国各地中小学大都已经开始放寒假了,没有了学校学习的压力,很多孩子沉浸在电子产品带来的虚幻快乐之中。假期家长们开始和孩子们长时间相处,很多家长不得不为孩子们过度地使用电子产品而担忧、烦恼。
虽然要做到将孩子们与电子产品完全隔绝开来并不可行也并不可取,但对过度使用电子产品的危害视而不见,从而对孩子们的行为毫不干涉、放任自流的做法,并不是一个负责任家长的明智之举。为了引起广大家长的警惕,今天,我们简单地分析一下电子产品的负面影响。
先从一则新闻说起,1月24日,中央电视台早间新闻、东方时空等节目纷纷以“儿童片‘儿童不宜’看”为题聚焦“儿童邪典视频”问题。所谓的“儿童邪典视频”,是指以儿童熟悉的卡通人物形象为幌子,包装制作带有凶杀、暴力、色情等具有危害性内容的影片或动漫,针对群体主要是儿童等未成年人,传递错误认知,教唆诱导未成年人模仿,危害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北京文化执法总队队员介绍说:“这些影片它在名称和形态上和原著是有高度相似,当孩子们去看一些很正常的动画片儿的时候,计算机算法它会把这些视频推送推荐给孩子,孩子可能很容易就误看了这些儿童邪典影片,从而对他们的身心造成一种侵害。”
这是一种被恶意修改过的动画片,讽刺的是媒体在曝光的同时也在传播这些画面。退一步说,除了动画片之外,我们的新闻、影视中,充满了大量的战争、暴力、色情画面,孩子们长时间暴露在这样的信息中,会对他们的成长产生不利的影响。1961年,社会心理学家阿尔伯特•班杜拉通过一项波波玩偶实验,证明了孩子们会对看到的暴力行为进行模仿,形成攻击行为。
再退一步,假设,我们能够让孩子们从电子产品上看到的,都是一些健康的、积极的信息,是不是就万事大吉了呢?不是。据“环球科学”微信公众号2017年8月23日的一篇文章,“60年前,中国人口的近视率大约为10%—20%,而今天,90%的青少年都患有近视。”虽然该文驳斥了“阅读、写作和使用电子产品这些近距离工作是导致近视的罪魁祸首”这一观点,但同时指出了“在室内呆得太久可能才是你近视的真正原因”,而过度地使用电子产品,使孩子们宅在家里,不仅仅使近视的可能性增加,还减少了他们参加体育锻炼的几率和时间。
除了身体上,还有心智上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三个方面:
一是想象力,通过电子产品上的制作精良的画面,孩子们不需要自己去想象一些东西,而如果他们读到一段文字描绘“春水出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他们会在脑海中“脑补画面”,这个过程是锻炼想象力的过程,但电子产品直接剥夺了他们的这项权利;
二是思考力,电子产品大多呈现画面和声音,图片展现的是一个状态,每一格的画面都只是一个东西,它就在那里,不是观点、没有逻辑、大多是感官的刺激,引发的是情绪和生理反应,无法深入到思考的层面,相比而言,文字却可以展现推理的过程,更适合思考能力的锻炼;
三是注意力,电子产品提供的影视、广告,可以在瞬间变化大量的镜头、角度,使得孩子们越来越适应这种“快速变化的刺激”,而对一些需要专注的相对枯燥的事情,难以集中注意力,而有些枯燥的事情又是成长路上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当然,我们不得不承认,电子产品为我们带来了便利。但是,电子产品再美好,都不过是我们人类智慧发明的工具,工具是用来为我们服务的,我们不能让电子产品反过来骑在我们头上,奴役我们思考和行动。
当然,我们还不得不承认,电子产品为我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当今的时代,人人都是“信息孤岛”,这个孤岛不是说信息不与外界联通,而是周围全被海量的信息环绕。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太多的信息或许会产生“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效果。
真正的信息,应当是能够引发我们思考、行动的信息,我们应当关注的是信息的深度及其对我们的影响——信息行动比。
媒介文化大师尼尔波兹曼在《童年的消逝》中指出,“电视时代,一切信息都能够在成人和儿童之间共享,成人和儿童之间的界限逐渐模糊,儿童几乎都被迫提早进入充满冲突、战争、性爱和暴力的成人世界,‘童年’正在消逝。”
在互联网时代,这一现象更甚!我们“不得不眼睁睁看着儿童的天真无邪、可塑性和好奇心逐渐退化,然后扭曲成为伪成人的劣等面目,这是令人痛心和尴尬的,而且尤其可悲!”
所以,对于孩子们使用电子产品,建议家长们做到三点:
一是控制时间;
二是精选内容;
三是带头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