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出体制的“肖申克” ——关于“非学校教育”的分享steemCreated with Sketch.

in education •  6 years ago 

Youbanfa Michael Profile Small JPG.jpeg

你也可以点击这里到达我的公众号查阅本文

Michael McGillicuddy 缘份

  • 自由主义者

  • 教师

  • 研究员

  • 投资者

  • 音乐家

您好!很高兴能与阅读这篇文章的您相遇。十分荣幸能有机会把我长久以来的一些观点、经验、心得体会与您分享。

我是一个充满梦想,热爱和平与自由的人。在接下来的十二个月里,我打算实现我的一些梦想。首先,我要回到美国和我的家人团聚;在那里,我将组织举办一个以自由和道德为主题的个人会议,与一些意识水平高的朋友交流心得。接着,我要去参加世界上最重要的关于自由的会议—Anarchapulco 2019。在那之后,我将带着我们的梦想环游世界;在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找到我们田园诗般的梦幻家园。我喜欢与我一样热爱和平与自由的人们。所以如果您也希望生活在一个没有奴役、贫穷或战争,充满爱与和平的世界;那么,我相信我们会成为很好的朋友,而我的思考或许也能对您有所帮助。

今天,我想分享的内容是“非学校教育”。对很多人来说,这是一个新词汇。实际上它并不难理解。从字面意义上来看,所谓“非学校教育”就是区别于“学校教育”的教育方式;而系统地定义,非学校教育就是一种遵循孩子的兴趣和激情,遵循孩子的节奏的教育方式。

非学校教育,教育本来的模样

Unschooling chinese.003.jpeg

或许,对于中国的家长来说,“非学校教育”这种脱离体制,没有系统化安排的教育方式是很难想象的。因为从大家出生的年代开始,所谓的教育就是体制化、系统化的。在学校会有老师告诉学生和家长该做什么;在课余时间会有辅导班、培训机构引导学生与家长做什么。整个教育系统就如同一座无形的肖申克监狱;里面的家长与学生都是囚犯,而其中的大多数都如同剧中瑞德所说的一样已然“体制化”,一旦脱离了这座监狱,步入社会,便无所适从,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更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要么回归体制,要么艰难痛苦地融入这个社会。

那么,如果想要像安迪一样脱离这座无形的肖申克,充满希望与梦想地走向更好的人生,我们就需要摆脱体制的限制和自身对体制的依赖。“非学校教育”正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首先我们应该明确:所谓教育,是动物的先天本能。正如虎妈会带着虎宝宝捕猎从而传授狩猎技巧;这种行为便是最原始的学习与教育:在实践中积累经验。生活即是学习,学习即是生活。这样的教育不仅远早于“学校”的出现,还远早于人类的诞生。

所以事实上,“非学校教育”才是教育本该有的模样。

只不过在19世纪中叶,普鲁士政府在看到了正在民主化的欧洲其他国家,于是他们决定通过创造学校这样的机器来阻止同样的事情(民主化)发生。在孩子年幼的时候,政府就要求把孩子放到学校里,并教授政府认为合适以及需要的内容。普鲁士政府创造的教育体系通过想方设法达到以下五个目标成功地将孩子从家庭和教会夺走:顺从的矿工;顺从的士兵;顺从的上班族;顺从的公务员;对重要事件想法极其一致的市民。

在那之后不久,某些极其有钱且有影响力的美国人(比如实业家约翰·洛克菲勒以及后来的美国总统伍德罗·威尔逊)听说了这事,并爱上了这样一个极其有效率,有秩序,创造顺从国民的“教育系统”。于是,他们便开始煽动美国政府做同样的事情;显然,他们成功了。“教育系统”创造出来的顺从的国民为政府以及小部分人创造了大笔的财富。

Unschooling chinese.005.jpeg

有没有觉得何其相似?想要你的孩子做一个听话的员工还是成为一个极具创造力的企业家?

大部分家长认为“学校教育”是唯一的出路。其实不然。这里有一条更好更合适的路:“非学校教育”。

如何进行“非学校教育”

IMG_0978.JPG

如果您在看了我上面的阐述后,对加入“非学校教育”的行列有些兴趣,那么或许我以下的一些建议和忠告能够为您与您的孩子带来些帮助。

首先要明确的一点是:非学校教育不适合那些安于体制,对于自由、理想等几乎没有渴望的孩子以及懒惰、缺乏耐心的家长。因为显然体制内的教育就能满足他们对人生和教育的需求;而成功的非学校教育则需要家庭成员保持对于美好生活的热爱和开拓世界的热情。

那么,我们该如何进行非学校教育呢?

非学校教育的核心,是不要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欢、而别人希望他去学的东西。

我在私下里问过很多中国的学生朋友,他们认为,对于大多数中国学生来说,让他们失去学习兴趣的原因主要有两个,一个是感觉学的东西不实用,另一个就是他们并不喜欢体制内的学科;这导致不少学生因为不喜欢它们而成绩不好,而又因为成绩不好而更不喜欢,形成了一种恶性循环。

我听说不少中国父母在教育孩子好好学习的时候会说:“你学习是给自己学的,不是给别人”。可是真的是这样吗?他们学着体制为他们规定的学科,而体制又要求他们只有这些学科成绩好才能够获得更好的资源,而父母因此希望他们遵从体制,这样的学习能够说是给自己学的吗?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一个人是为了自己的兴趣爱好而去学习、探索之时,他就已然成为了一个真正意义上为自己而学习的人,这样的学习对于孩子来说必定是充满动力的,而父母则不必去教孩子所有的东西,只要为孩子提供尽可能多的资源,以及陪伴和支持。

我所认识的最出名的“非学校教育”的倡导者是Dayna Martin。她从1999年开始养育四个“非学校教育”儿童;也编写过几本这方面的著作;也因此参加过世界范围的电视节目(包括Dr. Phil, Nightline, 60 Minutes: Australia, Oprah Winfrey, Jeff Probst, Fox News, The Today Show, Wife Swap等等)。她解释了“非学校教育”的精髓:

Screen Shot 2018-08-08 at 11.22.32 PM.png

“学习犹如呼吸;轻快而自然,广博而有力,发乎于道,源自于心。呼吸不畅,源于气管受控,心灵承压。唯有自由教化,方可使学习如行云,心意似流水。不需刻意安排,当存感念之心。评估及施压只会揠苗助长。非学校教育只提供静待花开的沃土与肥料。”

因此,非学校教育对于家长的要求实际上也十分简单:理解、支持、陪伴以及尽可能地为孩子提供所需的资源。

非学校教育的实践十分简单,总结作一句话就是:

把世界当做他们的课堂,把生活当做他们的教材。

让他们浸泡在各式各样的主题中。关注你的孩子,找出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有没有什么东西是他们想了解更多的呢?

当他们告诉你他们感兴趣的东西时,为他们提供相应的资源。

比如说,如果他们喜欢烹饪,请和他们一起煮饭,然后教他们如何估量以及如何做数学。如果他们喜欢科学,那么就带他们去科学中心;如果他们年龄足够大,那么可以尝试看是否愿意在那里工作。

为他们找个师傅,老师,教练或者其他能分享他们的兴趣的人。然后你就会发现他们就像海绵吸收水分一样地吸收新知识新技能。

尊重你的孩子,对待他们就像对待你最好的朋友;然后他们就会欣欣向荣,蓬勃发展。

所谓的“非学校教育”就是这样简单。

Unschooling chinese Images.001.jpeg

关于家长们的一些担忧

或许在看完上面的建议后,许多家长会产生担忧。

万一孩子错失了某些“教育窗口”怎么办?

万一孩子“落后于”那些上学的同龄人怎么办?

万一孩子整天只知道玩电子游戏怎么办?

这些都是非常现实的一些问题,体现了大多数家长的担忧但同样也反映出了体制教育对于家长们的思维限制:大家害怕改变,害怕脱离现有体制,害怕放任孩子的天性会导致孩子失败。

这些担忧很好地体现了中国家长对孩子无微不至的关注。所以也希望您能够怀着包容开放的心态来听听我的观点。

您的孩子或许会在某些方面发展得比其他同龄人慢一些(虽然他们也有可能将其他同龄人远远甩在后面,因为学校教育阻碍了很多聪明孩子的发展。);但是请您相信他们会在恰当的时间赶上甚至超越其他同龄人;就像他们学习走路、学习说话或者长高一样。

如果您的孩子在走路方面落后于其他同龄人,您会扶着他的肩膀让他站起来,并且命令他开始走路,然后看着他摔倒吗?您会因此而责骂他不努力吗?您会因此去提醒他说“你正落后于其他小孩”吗?

如果您的孩子迟迟不开始说话,您会对他大吼大叫道,“开始说话!!!赶紧去学习说话!”吗?如果您的孩子长得比其他小孩矮,您会不会责骂他长得不够快?会将他与其他高个子小孩比较,然后问他“你为什么不能像他们一样”吗?

我想当然不会,那么您又为什么会担心您的孩子会在学习上输给别人呢?真相是:不管是生理还是心理上,我们都不一样,发展速度不一样。我们有不同的兴趣爱好;我们也不是来这里去做同样的事情。如果你的孩子看到了需要,他就会学习,如饥似渴地学习。而这种学习的速度将远快于学校中的被迫学习。

所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本身便是一场体制教育的骗局。人生不是一场赛跑,没有所谓的起跑线,更没有固定的赛道。人生本应是一场追求自由的旅途,我们为什么要让孩子放弃沿途的美丽风景,将一生中最美好的时光投入到令人身心俱疲的你追我赶之中呢?

此时,或许您会问:“我们不限制孩子的生活学习,万一他们沉浸在电子游戏之中呢?”

关于这个问题,我希望您能够诚实地回答我的问题。

当您用大量时间看手机、刷屏、玩游戏或浏览网店时,大多数时候您是为什么这样做呢?是因为它们很有趣或十分必要吗?还是因为您的生活本身很无趣?

我想对大多数人来说,答案都是后者。而事实上对于孩子们也是一样,他们中的大多数玩电子游戏只是因为无聊。如果您的孩子“总是玩电子游戏”,那么事情的真相就是他不愿意生活在现状中,而想要逃往虚拟世界。只要您能够让孩子的生活充满探索的乐趣,他们自然会放下并远离手中的电子产品。

最好的选择是激励孩子的兴趣,为孩子的兴趣探索尽可能地提供资源。在有时间的时候全家一起出游,充实一家人的生活;用业余的时间和孩子一起参加社会活动,等等。很快您会发现,放下手机的不仅是孩子。

而对于那些少数真正认为游戏十分有趣的孩子们,我想家长们就更不需要担心了,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游戏资源吧,理解、支持他们,并为他们适当地提供一点引导。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他们会成为成功的游戏设计师、工程师或者优秀的电子竞技职业选手。

“非学校教育”的成功案例

“非学校教育”真的有效果吗?

像大多数新想法(虽然其实并不是真正新的,一些历史上最受尊敬的人并没有接受传统的学校教育,而是去追随他们的激情从而获得成功。)一样,它可能会有点令人疑虑。

不过下面请看一个成功的例子:

Screen Shot 2018-08-08 at 5.44.29 PM.png

Dayna Martin的长子Devin Martin在他十几岁的时候就对锻造(用铁和其他金属制造东西)感兴趣。他的父母给他找了一个当地铁匠;去当学徒。几年后,他开始制作自己的定制刀剑,并出售它们。

Devin拓展他的业务并开始制造金属盔甲。然后他自学制作衣服,尤其是中世纪欧洲人穿的衣服。19岁时,他已在行业内获得了好的名声;甚至有一个维京时代的电影剧组雇佣他为他们制作服装。每制成一米织物,他们支付Devin100美金。

那么问问我们自己:我们在19岁的时候也赚到了类似的钱了吗?传统学校教育系统中的孩子们被强迫坐在砖房里12年,被要求记住大量考试之后就会忘记的无用的事实。这样的系统中出来的孩子有多少个能在19岁的时候像Devin那样成功呢?

Devin做得很好;更重要的是,他是一个快乐的少年。

一些常见问题

对“非学校教育”有疑问很正常。以下是三个我最常被问到的关于“非学校教育”的问题以及我的回答:

1. 如果孩子不上学,他们如何与其他孩子进行社交活动?

在美国有超过200000个不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家庭。他们中的大部分人很快成为了朋友并互相保持联系。同时,他们也安排孩子们在周末与其他接受传统学校教育的孩子一起玩耍;踢球玩游戏或者做其他孩子在学校做的活动。而在中国,由于这种教育方式刚刚兴起,再加上政策的限制,我的建议是:您可以在明确了孩子的兴趣后将孩子送入相应的兴趣班或社团,同时为孩子召集他的朋友们或为孩子以及他的朋友们的活动提供帮助。另外,不得不提的一点是:由于“非学校教育”的孩子没有繁重的家庭作业,也没有考试的压力,他们可以更好地享受朋友的陪伴。

2. 如果孩子不上学,他们将来怎么能找到工作,并且参加工作?

其实这一点大可不必担心。事实上从发展前途上来说,接受“非学校教育”的孩子远优于大多数接受“学校教育”的孩子。因为他们仍是自由思考、充满梦想的人类,而非体制培养出来的“社会生产力”。“非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自然与只会工作的“工蜂”不同:不思考的“人类-机器人”同时出现,做着重复的工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相反,“非学校教育”出来的孩子通常成长为自由思考的企业家。因为他们不用去学校,所以他们比上学的孩子有更多的时间来追随他们的激情,增加他们的技能,更早开始工作。大多数“非学校教育”的孩子通常在他们的同龄人还在学校的时候便建立了成功的企业。

3. “非学校教育”的孩子难道不是生活在泡沫中吗?他们不上学,他们将来如何适应社会呢?

我认为,真正生活在泡沫中的是那些体制内上学的孩子。学校与真实的世界相差甚远!现实生活中有太多这样的例子。在学校成绩很好的学生,出到社会的时候变得格格不入,甚至无法适应社会。我认识的中国朋友中,有不少接受体制教育的人都曾表示在初入社会时陷入了一段长时间的迷茫期,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而自己也没有想做的事,日复一日,痛苦而迷惘。

然而,“非学校教育”的孩子适应社会是没有任何问题的,因为他们沉浸其中。他们不像上学的小孩:整天只与同龄人一起被困在砖房内。相反,他们在外面与不同年龄的人交往,与周围的人交往,生活在真实的世界里,他们可能与大多数体制学生有明显不同,但是差异不代表错误,更不代表他们对于社会或世界的认识不如其他同龄人。他们不断与人交流,保持自己知识的新鲜度,与世界同呼吸。他们不需要等待十多年甚至二十年之后再进入社会,他们一直生活在社会之中。

“非学校教育”是教育的自然方式。跟随我们的激情和梦想是我们本应有的学习和生活的方式。让一个孩子等待十二年再去追寻他们的梦想和“开始生活”,实在是太残酷了。正如诗人Langston Hughes所说:“推迟的梦想是被拒绝的梦想。”

学习就像呼吸一样自然。孩子们在给予信任和专注于他们所热爱的事情的时候会做得更好,更快乐。我们并非都想做同样的事情。

所幸的是越来越多的人正在意识到这一事实;事情也正在改变。“非学校教育”正在快速发展!当被迫上学成为遥远的回忆时,社会将会变得更好、更幸福、更和平。

如果您想了解更多,欢迎加我微信,做进一步交流!
Michael QR Code.jpeg

你也可以点击这里到达我的公众号查阅本文

进一步阅读:

Radical Unschooling - A Revolution Has Begun

http://daynamartin.com

“非学校教育”家庭的日常

Dayna Martin和她的四个“非学校教育”孩子的日常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Sort Order: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rcdf8.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