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如何走到了这一步---一位失败者的自述

in failure •  last year 

时过境迁,转眼间我便从17岁的青葱小伙长成了20岁的青年,我的大学生涯也已过大半,肉体没有多大的变化,心境却如沧海桑田般变换了无数次。曾经的我得过且过,不知时贵,无数机会从我手中溜走,有多少曾经的宝贵的机遇的流逝,而我现在仍不知晓。回望我的大学生活,我可以说是一位非常失败的人,它记录着一个初生牛犊是如何在周遭环境的反复碾压下逐渐承认自己的平庸。嘴硬一句,我仍不甘心,但是我的失败并非毫无缘由。今天晚上,我躺在床上思考良久,想着以往那些错付的时光,终于明白了我的平庸不是偶然,而是最终的必然。

失败的开始源自于我的家庭。我的父母是普通的工人,早起贪黑,说一句披星戴月绝不为过。他们不高的教育背景决定了他们的工人的身份,也间接决定了他们的孩子的命运。他们自己就没有受过良好的教育,奔入社会这个浪潮中自然也没有时间学习,更遑论如何教育孩子。我便是在这种迷茫中成长。唯一幸运的是他们安分守己,违法乱纪的事情自己不会做,也更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做,这便给他们的孩子留下一个最兜底的下限--不会成为无所事事,混天玩地的社会青年。他们除了保证孩子的基本生理需求之外,唯一一句涉及孩子精神需求的便是无数家长嘴中都常念叨的那句话:好好读书,将来挣大钱。显而易见这是一句无比正确的废话。好好读书,好好学习,将来考个好成绩,这句话谁都会说,但是如何才能读好书,考好试,上好学,父母则是一句也没教过。毕竟他们自己都没把学上明白,又怎么有能力把自己的孩子教好呢?

我的失败继承了父母在某种意义上的失败,即我的失败的原因直接来自父母失败的结果。我从小成绩便不好,每次在考试中都是中游水平,加之学校把成绩作为一个学生的存在价值的唯一尺度,我小时就遭到老师和父母的群体鄙视。老师当众让我在讲台上拿着她的教杖站着当所谓的反面案例,父母在我考不好的时候便让我罚跪,一跪就是一个小时。我小时便树立了这种畸形的价值观,即成绩就是一切,没有成绩自己就没有存在的意义。(现在我也不否认这种观念)

有了这种观念,便有了改变的动机,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因为我还是不知道如何学,如何考才能做出让老师家长都满意的成绩。正如没有修剪的树木,长得直了是上天赋予的恩赐,往斜处长自然也无可厚非,但是要论高度,自然是越长差距越大,到最后自然没有办法掰直了。我在这种强烈的想改变自己成绩的动机促使我不断寻找能够考高分的办法--很不幸,没有任何的恩典,我并没有发现一种所谓正确的道路可以使我更扎实的进步,而是发现单纯将题目背下来就可以让我的成绩得到提升--这便是我第二次的失败,也是我人生中最大的失败。在求学之路上,没有找到正确的可以复用的思考框架,形成一套完善的理论体系,而只是单纯的考机械的记忆将某些形态的题目强行记下来以企得到暂时的高分,这也许会使我的记忆力得到短暂的提升,但是对我以后的升学的弊病是巨大的。没有系统的思考框架,我在遇到一些稍微复杂的问题,就无法将其正确地分割开来,分成一个个小的模块,小的问题去解决,而是将其糅合到一团,想到什么写什么,正如遇到一团缠到一起的耳机线,我首先并不是先找到耳机头,然后追根溯源找到缠绕的开端,而是胡乱的摆弄,看到有一个可能的活结便不顾一切去解开。这种错误的思考框架在我的解决问题的思路一直占据着第一的位置,导致我的头脑始终是混乱的,自然活得也是浑浑噩噩。

高考,自然是人生的第一道坎,我带着这种思考框架自然是考不了什么好成绩的,所以理所应当进了一个非常普通的一本学校。但是我在以前的学校生活,靠着这种框架也取得了不错的成绩,尽管到了高考现了原形,但是我仍然觉得自己“金鳞岂是池中物”,对自己所谓的“高考失误”耿耿于怀,总是想着在高中的学习能力,到了大学必然能做出一番成绩,更何况是在这种平庸的学校中。但是有了改变的动机,却没有改变的动力,更准确一点说是没有改变的眼光。这便是我的第三次失败。我从一个县城远赴大都会上学的学生,自然是和其他人一样,被眼前的繁华美景和无与伦比的自由迷惑了双眼,但是这只是次要的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不知道为何而努力。我在上大学前被父母教导要上研究生(这时我还没有意识到父母的问题),我便煞有介事地在网上找“考研相关事项”。可是对于现在的我而言,上了大学第一眼就要“考研”,是一件多么愚昧可笑的事情。正确的选择是明白自己真正要怎么做才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如果有一个人在我入学之前,便告诉我你大学四年,前三年好好学习,到了第四年就可以很轻松的保研,那我的未来必然是完全不同的。(当时我也认为保研是要靠关系,我一个从小地方来的穷学生哪里有什么所谓的关系,所以我选择性的无视了这条路,但是等我大三的时候我才知道只要成绩够好,保研就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但是等我明白已经晚了)但是当时的我并不知道自己要什么,只是浅浅地看了一下考研要考数学英语,还有政治和所谓的专业课,便觉得等学到那些科目再好好学,其他的随便学学就行。所以大学前两年只是混混而过。考试前也会努力,考试后也会看看成绩,当时的我认为成绩在班里前十就可以了(总共64人),但是殊不知能达到保研的要求,必须要在班里前三名。我并不是天才,我也不认为我努力学习就可以考到第一名,那是需要努力和运气的双重加成才能做到的。但是我好歹也是来自高考地狱模式的山东省,学习能力自然是不会差的(我的成绩比我同专业的其他同学至少高出30分,而且我考的是更难的I卷),加之大学的考试,80%都是考的机械性的记忆(我这种层次的大学就是这样,只要把题库背会,就可以轻松拿高分,还有题库的获取能力的欠缺也是我失败的原因之一)。我不需要比所有人都厉害,我只需要比和我竞争的60余人厉害就可以了。但是这些道理我当时是完全不懂的,认为上研究生对于我这种普通人来说只有一条路,那便是考。

人们都说,在面对考研这条路时,你就已经在另一条路,也就是保研路上失败了。我的人生自然无疑就是失败的。人对一个事物的赌注不是他要得到什么,而是看他可以失去什么。现在的我在保研的边缘上,压在这条路上,自然是覆灭的概率最大;但是在悲痛之余,我也在想,要是我年轻一点就能明白这些道理,是不是我的学习的动机就更高一些,成绩是不是就会更好一些,现在能选择的道路是不是就更多一些?亦或者是这样说,如果我更早一点认识到自己需要什么,并且知道怎么做就能最优地获得自己所需要的东西,是不是我的人生会变得和现在不一样?我也相信有无数的人有和我一样的感慨,正如我之前在红墙论里面说的,世界上什么东西都是不足为奇的,因为不知道机会的存在,最终自然没有抓住,等意识到曾经有这个机会的时候,机会却早已流逝。

我的失败显而易见:失败的家族继承;思维模式养成错误所造成的失败;眼光短浅所造成的失败。第一个失败已经注定了我后两者的失败。思维模式和眼光的养成几乎都是后天的,小时候接受的应试教育,强调我们无脑地训练,成绩拿到就是有价值的人,只顾眼前某一次考试地得失,哪里还有所谓的精力去看一个小孩子“思维方法”的正确与错误?但是回看我的人生,还有无数人的人生,在大学之前的学校生活中,除了中考和高考之外,某一次的考试考的多少分真的很重要么?退一步来说,可能考试分数的多少会决定你将来进尖子班或者是普通班(尖子班有空调,有大屏幕电视,普通班甚至没有风扇),但是你如果没有那个眼光,看到这些考试的成绩会影响自己将来所享受的待遇,你会真的为了每一次考试费尽心机吗?就算是对每一次考试都费尽心机,你又能保证每次都能靠着自己总结出来的错误的思考方法取得好成绩吗?经济学的十大基本原理其中之一就说:人们会对激励作出反应。我想问一下,在没有那个看到未来的可观的激励时,人有多大的可能做出超出自己对未来预期收益的反应?承认吧,我们绝大多数都是平庸的人,没有正向的激励,狗都不给主人看家。指望所谓的意志力来强迫改变自己的行为本身就是生理学意义上都反规律的一件事。

如今的我在一次又一次的竞争中失败,我也不断加入新的竞争。我也逐渐发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要坦诚自己的失败,认识自己的平庸。以后的日子我也会继续的失败,但是从明天开始,我的心境已经和我今天又会不同了。但是哪个是对的呢?谁也不知道。我的失败会修正,修正后还会失败,但是我的轨迹也好似一个螺旋,在起伏中永远在成长。破浪,破浪。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