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袁隆平院士是中国粮食问题的大功臣,但是很少有人意识到,他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的环保英雄。
从表面上看,他的成就和环保好像并不沾边,他没有发明能代替石油的新能源,也没有找到分解塑料污染物的办法。但他的贡献却更加底层,他开发出的水稻杂交系统,经过千千万万育种工作者的努力,大大提高了农作物的亩产,这也就意味着减少了我们对农田面积的需求。
他直接命中了环境破坏的根源。
人们常常产生一种错觉,认为麦浪蹈海的田园风光是自然无私的馈赠和产物,事实上恰恰相反,农业本身就是最大的不环保,自然生态系统需要物质实现内部循环,而农业要求农田源源不断的输出粮食,自然生态系统要求物种和种间关系的多样性,而农业要求一切资源供给农作物。
农业的本质,就是把农田塑造成工厂,而作物就是源源不断被输送的产品。
最初的农业根本无法进行自我维持,小农经济的特点就是存在着脆弱性,只能以刀耕火种的方式连续制造破坏,后来农业逐渐发展了耕地,轮作和机械化生产,但往往也需要进行休耕才能继续苟延残喘。现代农业用化肥弥补物质确实,用农药驱逐对作物有害的动物,勉强维持了持续生产,但也只是将他的不环保何不自然放得更大更明显。
但人不能不吃饭,人类也离不开农业,不需要土地,不用占地的农业生产方式有很多,但都在开发之中,离我们还是相当的遥远。不能消灭的,那么就只能进行控制,提高亩产,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就能在维持粮食需求的前提下,降低对农田面积的需要。在这个意义上,正是因为有了以袁隆平为代表的农学家,退耕还林,退耕还草才成为了有可能。
正是因为他,14亿中国人才不需要把每一寸土地都变成农田,才能让无数森林、草原和湖泊保持了它们原本的样子。从粮食安全的角度来说,我们当然不希望耕地减少的太快,因为耕地的减少就意味着粮食产量有下降的也许有一天,人类农业的巨浪可以退潮,只需要留下一小部分的耕地就足以养活所有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