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资治通鉴》是一部伟大的著作,我非常喜欢它。我将陆续分享里面的故事和它所蕴含的大智慧。我将推出中文版和英文版,供各位朋友闲暇时阅读。如果觉得好,还请您点个赞!
《资治通鉴》第34卷,汉纪二十六
汉哀帝建平二年(丙辰,公元前5年)
【原文】(可逃过直接看解析)
上以问黄门侍郎蜀郡扬雄及李寻,寻对曰:“此《洪范》所谓鼓妖者也。师法,以为人君不聪,为众所惑,空名得进,则有声无形,不知所从生。其《传》曰:‘岁、月、日之中,则正卿受之。’今以四月日加辰、巳有异,是为崐中焉。正卿,谓执政大臣也。宜退丞相、御史,以应天变。然虽不退,不出期年,其人自蒙其咎。”扬雄亦以为“鼓妖,听失之象也。朱博为人强毅,多权谋,宜将不宜相,恐有凶恶亟疾之怒。”上不听。
【译文】(可逃过直接看解析)
哀帝为这件怪事询问黄门侍郎、蜀郡人扬雄以及李寻,李寻回答说:“这是《洪范》里所说的那种鼓妖,施法术,往往是在认为君主耳目不明,被人迷惑,使空有虚名的人进入朝廷,升任重要职位时,那时鼓妖就会发声,但无形,让人不知声音从哪里发出。《洪范·传》说:‘鼓妖发声出现在年、月、日的中期者,预示正卿要承受灾难。’现在是四月,又是一天的辰时、巳时,出现怪异,正是中期。所谓正卿,指的是执政大臣。应该罢退丞相、御史,以应付天变。即使现在不罢退,不出一年,本人也自会蒙受灾难。”扬雄也认为:“鼓妖的出现,是君王耳目失灵的象征。朱博为人强悍坚毅,富于权谋,适宜为将,而不适宜为相,如不引退,恐怕会招致上天发怒,降下凶险激切的灾难。”哀帝没有理睬他们的话。
【解析】
孔光丞相被撤,朱博从御史大夫之位接替,少府赵玄接替御史大夫。
只不过在接受相关任命的时候,出现了怪事。
临延登受策,有大声如钟鸣,殿中郎吏陛者皆闻焉。
人家说事有反常必为妖,按照唯物主义来说,世界上发生的所有事情都有科学解释。
如果找不到科学解释,只能说当前技术条件、认知水平有限。
突然发出的巨响,古人看来是天意在示警,但实际上说白了就是有人故意搞事情,借机言事,利用天意来实现私人目的。
汉哀帝问群臣如何解释这事。
果然有人跳出来说借机说朱博不适合做丞相。
这里能说的有很多,其中有意思的,并不是谁是背后主谋、想达成什么目的,而是扬雄说的这句话:
朱博为人强毅,多权谋,宜将不宜相,恐有凶恶亟疾之怒。
强毅、多权谋,算是对性格、品性、做事风格的评述,某种程度还算不错,但是在扬雄嘴里就不是好话咯。
所谓强毅,强悍坚毅,多权谋则是做事有手段非常灵活。
后面的宜将不宜相,就是一个对此的主观判断。
再说扬雄这个人,非常厉害,是西汉末年的思想家、辞赋家,他能说这话其实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陈平就这样说过丞相的职能:
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顺四时,下育万物之宜,外镇抚四夷诸侯,内亲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职焉。
其实主要还是居中调和管具体的人,虽然讲得比较虚,对比朱博的性格风格还是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朱博性格上来说强悍坚毅,其实也就是强硬、不认怂、认准的事就干,遇到困难死磕。
这样的性格如果去做具体的事情,自然是无往不利。
但是,丞相更多要调和多方利益,这就不能有如此的性格,否则容易引起内部矛盾。
从内部团结的角度来说。
朱博的性格倾向于以势、以威、以力压服内部各方,不听话的人直接干,把所有人拧在一起。
不服的要么滚,要么打滚,至于心里面服不服不重要,听话即可。
而陈平所说的丞相,则是团结一切可团结的力量,做工作、搞统战、定思想,把所有人融合到一起。
这种就是让所有人先心理上认同,然后再统合去做事。
两者比较,前者快但隐患巨大,遇到一点不顺极有可能分崩离析。
后者慢甚至难,但是一旦成了,就形成大势,如同滚雪球一般势不可挡。
再来说一说朱博的“多权谋”。
并不是多权谋不好,权谋这个东西,到了一定位置,多少都会有,关键在于对待这个东西的态度。
有个东西叫路径依赖,即用什么方法获得成功,就会倾向于以后也用这个方法。
就好比说,手中有锤子,看什么都像钉子,都想捶两下。
权谋算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办法或者思路,如果过度依赖,就会变得为求目的而不择手段,失去正道。
小人物或许无所谓,但是越往上走就不能过多搞这种东西,至少不能让别人看出来。
就算要搞,也是搞阳谋,堂堂正正出招,不屑于私底下玩下三滥的手段,如此对方输了也输的心服口服。
或者说为了实现目的过多强调手段,而忽略了产生问题的根本原因,进而导致事情办了,但是类似的问题还会层出不穷。
就好比说古代的地方叛乱,多权谋的可能想的就是解决叛乱的人,未必是从根子上解决产生叛乱之人的因素。
再一方面,多权谋的表现在于思想灵活,不为条条框框约束,点子多想法多、办法也多,脑筋一转就觉得这个事能搞,于是就立即安排下去。
若为将的话,是带着别人去干,大概率能成。
若为相的话,则是让别人去干,首先别人是否也认同是一方面,别人水平能不能理解执行到位更是一方面。
如果这个再加上强悍坚毅的性格,就容易变成领导拍脑袋决定,让下面去干甚至强行压制下面去干,导致想法与实际情况不符。
我就遇到过这样的领导,想法多点子多,遇到难事脑袋一拍就能想到方法。
以前他在中层的时候,和一线接触多,所以基本上是无往不利,想做的事都成了。
后来他去高层了,有点脱离实际,好几次拍脑袋搞得那叫一个劳民伤财。
其实再从权谋或者管理角度来说,越往上走,越是务虚,定方向定基调表态度,而不会过多参与具体怎么做的问题,更多是思考如何把人统合好的问题。
所以说,扬雄说的还是有道理的,没有否定朱博的才干,但是并不适合做丞相。
就如当年萧望之承认张敞有能力,但否定张敞太过轻佻不适合做太子老师一个道理。
不同层级都有一定的才行需求,并不一定说有一种万金油式的能够通盘吃。
就如发展中必然有矛盾,而矛盾又存在发展中的每个阶段一样,这些矛盾往往相同又不同。
才行性格同样也是多变的,只有根据现实情况不断调整才能够越来越好。
这个东西反过来,从用人的角度来看也是如此。
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目标,也有不同的需求,自然就需要放置不同的人在这个位置上,来产生相应的效果。
所以说啊,上位者都是精通人的高手,搞定了人就搞定了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