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雎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殷商时期,莘国一女,时年十五,刚过及笄,美貌与智慧集于一身。有一天,她与同村女孩到渭水边采桑。
岐山下,十二岁的男子在渭水河边捕鱼,收网之时,看见了对面采桑的女子,顿时一见倾心。从此,每每跑到渭水边希望能再见到女子。
看着渭水里关关相和的雎鸠,男子想象自己和女子结婚,一定会过得比雎鸠幸福。看到水中左右摇摆的荇菜,就感觉女子美好的身姿出现在自己面前。
见不到女子,男子回家后连睡觉都睡不着,整日整夜失眠地想着他。后来,男子听说,女子非常贤德,遵守礼仪,孝敬父母,美名流传渭水流域,更加睡不着觉了,辗转反侧地想她。
后来,男子的母亲看不下去,提前为他办了成年礼,委托媒人去渭水那边向女方家长提亲,一来二去,终于等到了迎亲的这一天。
男子执雁拜别岳父,亲自为新娘驾车。一路浩大的迎亲队伍,吸引了周围几乎所有百姓来围观这场婚礼。男子牵着女子的手跨进家门。最终,礼成,男子抱得美人归。
婚后,男子和女子如胶似漆,恩爱有加,两人晚上琴瑟和鸣,白天钟鼓相悦。一年后,女子就为男子生下来第一个儿子。女子一共为男子生下十几个儿子,一生合乐幸福。
«关雎»这首诗实在是太出名了,就连不学无术的人都能来一句“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谓郎才女貌,君子配淑女,这样的理想婚姻模式早在三千多年前就由«关雎»奠定了。
作为«诗经»的第一首,«关雎»在当时的社会中更重要的是担任政治教育的目的,用来宣传“君子之道造端乎夫夫妇”的理学思想,服务于“用之于邦国焉,用之于乡人焉,以正天下夫妇”的政治目的。
故事流传了两千多年,诗中的教育意义早已不复存在,但“窈窕淑女,君子好逑”和“琴瑟和鸣”的美满爱情婚姻,依旧是我们追求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