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拜谒”到“预约”

in hive-165526 •  4 years ago 

陌生人见面一般都会互相通报姓名,这样才算正式认识。这种“通名之交”其实古来有之,苏舜钦有首诗中就写道:“有士不相识,通名叩余舟。”可见,从古至今,见面后相互之间通报姓名都是一种礼节。

《弟子规》提出:"人问谁,对以名。吾与我,不分明。"

别人问自己是谁,应该把自己的名字告诉对方,因为只说我或者吾之类的人称代词,会让对方难以清楚地分辨出来到底是谁。

《弟子规》指出,在日常生活中,有一些不确定的人称回复往往会造成不必要的误会,所以在他人询问自己姓名的时候,我们应该简洁明了地据实以告,而不是含糊不清地以人称代词代替,这不仅不利于社交,也是极其不礼貌的行为。

所以,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我们要在他人询问时清楚地告知对方自己的身份信息,一方面是因为这是人际交往过程中的基本礼貌,另一方面则是为了方便接下来的沟通交流。含糊其辞只会让对方怀疑自己的素质和诚意,不利于交流目标的达成。

古时候,上门拜访一般需要提前给主家投送拜帖,拜帖中写明自己的姓名、身份、拜访的具体时间、拜访的大概目的等内容,也称“拜谒”,这是通名之礼更为正规的体现。而主家在收到拜帖之后,会根据拜帖内容初步定下接待工作,包括接待的规格以及时间等。如此双方达成一致,见面的时候才能沟通得更为顺畅。这种形式延伸至现代,变成了登门拜访之前的电话约定。当我们要去某人家拜访之时,提前打电话告知对方并预约时间是基本的礼貌,这样一方面可以防止主人不在家而“碰壁”,另一方面也可以让主人做好待客准备。要知道,不请自来的“不速之客”往往是很难受到欢迎的。所以,在初次与人交往交流时,主动告知自己的姓名是礼貌沟通的第一步。

事实上,通名之礼古已有之,也是现代社会所提倡的礼节。从“拜帖”到“名片”,从“拜谒”到“预约”,可以看到有些礼仪的生命力十分强大,这也从侧面证明了这些礼仪的实用性和重要性。而在现实生活中,很多人不愿意大方主动地告知他人自己的姓名,有时候不是因为不礼貌、没修养,只是有的人不习惯自己介绍自己的名字,或许还可能是因为害羞等多方面的原因,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人际交往中将其克服。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还需要礼貌地回复他人的询问,这一点在电话沟通中显得尤为重要。曾经有这么一个笑话,说是某人打电话,对方问:“您是谁啊?”这人极其不耐烦地回答:“是我啊!”对方一头雾水,继续问:“您是?”这人气急败坏地说:“就是我啊,居然连我的声音都记不起来了。哎呀,别说那么多废话,我跟你说啊……”足足说了两三分钟,然后问:“听懂了吗?”对方却说:“听是听懂了,只是……您打错电话了。”这人一看手机,发现果然是拨错了一个号码。试想一下,如果这个人早在对方询问的时候,就礼貌地告知对方自己的名字,对方知道了不是自己认识的人,可能当即就告诉那人他打错了电话,也不至于有后面的对话,平白浪费了许多的时间和精力。可见,礼仪礼貌很多时候不仅是修养的体现,还是便人便己的妙方。

所以,姓名是自身形象的“名片”,是发展感情的“敲门砖”。主动告知自己姓名是交友的第一步,有的时候我们还应该及时告知对方自己的姓名,从而避免产生一些不必要的误会。

本帖 steem 首发

从“拜谒”到“预约”

最近新帖

  1. 小棰则待过,大杖则逃走
  2. Facebook推出Reels挑战TikTok
  3. 宋楚瑜如果上任海基会董事长,大陆会买账吗?
  4. 蓬佩奥恐怕演不下去了,特朗普需要班农上场
  5. 撕裂社会的特朗普不敢出席美国民权运动领袖刘易斯安息仪式
  6. 监控无所不在,人民币也不例外
  7. 澳成五眼情报联盟反中急先锋
  8. 韩国瑜恐怕是高雄市长补选毒药,就看李眉蓁会不会吃
  9. 全球新冠确诊总数逼近千万
  10. 李眉蓁试图披韩家军战袍出征高雄补选,基层不认
  11. 火箭少女101散场后,腾讯还会砸钱给偶像舞台吗?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Sort Order:  

This post was resteemed by @steemvote and received a 30.86% Upvote. Send 0.5 SBD or STEEM to @steemvo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