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其他文化传统中,自然在艺术中所扮演的角色都比不上中国。自中国最早的王朝时期以来,地球上真实和想象的生物——蛇、牛、蝉和龙——都被赋予了特殊的属性,正如青铜礼器上对它们的描绘所揭示的那样。在中国人的想象中,山自古以来也被赋予了神圣的力量,作为大自然生命能量(气)的体现。它们不仅吸引着雨水浇灌农民的庄稼,还隐藏着药草、神奇的果实、以及具有长寿功效的炼金矿物。被洞穴和石窟贯穿的山脉被视为通往其他境界的门户——“洞天”通向道教天堂,在那里衰老被阻止,居民和谐相处。
从公元早期的几个世纪开始,人们在山中漫步不仅是为了寻求不朽,也是为了净化精神并寻求更新。道教和佛教圣人纷纷前往圣山建造禅堂和寺庙。紧随其后的是朝圣者、旅行者和观光者:歌颂自然之美的诗人,建造乡村庄园以躲避拥挤城市中心的灰尘和瘟疫的城市居民,以及在政治动荡时期隐居山中的官员和朝臣。作为避难所。
早期的中国哲学和历史文献包含了关于宇宙本质的复杂概念。这些思想早于道教和儒教本土信仰体系的正式发展,并且作为中国文化基础的一部分,它们被纳入这两种哲学的基本原则中。同样,这些思想在公元一世纪左右传入中国时对佛教产生了强烈影响。因此,下面描述的有关自然的思想以及它们在中国园林中的表现,与所有三种信仰体系都是一致的。
长期以来,中国思想一直将自然世界视为一种自我生成的、不断变化和相互作用的复杂元素排列。将这些不同的元素结合起来就是道或道。道是万物存在的主导原则,但它不被理解为因果或统治力量。中国哲学倾向于关注自然中各种元素之间的关系,而不是关注它们的形成或控制因素。根据道教信仰,人类是自然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应该遵循自然的节奏。道教还教导人们应该与自然保持密切的关系,以获得最佳的道德和身体健康。
在这个结构中,宇宙的每个部分都是由互补的方面组成,称为阴和阳。阴,可以形容为被动、黑暗、隐秘、消极、弱小、阴柔、冷,阳,可以形容为主动、明亮、显露、积极、阳刚、火热,不断相互作用,从一个极端到另一个极端。 ,产生自然的韵律和永无休止的变化。
早在汉代,山就在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汉族香炉外形酷似山峰,缝隙中隐藏着穿孔,散发出香火,犹如石窟喷出神奇的蒸汽。汉镜通常装饰有宇宙图,中央有一个大凸台,让人想起昆仑山,西王母的神话住所和宇宙的轴心,或者西王母登基的图像在山上。虽然它们从未失去其宇宙象征意义或与神圣生物居住的天堂的联系,但山逐渐成为狩猎公园、仪式游行、寺庙、宫殿和花园的风景中更熟悉的一部分。到了晚唐,山水画已发展成为一种独立的画派,体现了文人雅士逃离尘世、与自然交流的普遍渴望。山水意象在中国艺术中的突出地位已经持续了一千多年,并且仍然激励着当代艺术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