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研究生必然要发表几篇论文才能毕业,有的同学甚至研一就开始在SCI牛刊发表论文。自愧不如的同时也在奋起直追,目前发表中文核心一篇,SCI预投文章一篇,小做总结,谈谈自己论文写作过程遇到的几个大坑,以期起到警示作用,同时分享给需要的朋友!
论文一开始就要着手写
提到写作,对大多数人而言可能都不太擅长,而学术论文写作咋一看更是难上加难。
一开始写论文时候我也是有这种思想包袱,还没开始做,先被自己的恐惧吓到了!一拖再拖!
导师在基础课程结束之后安排写一篇综述类研究论文,自认为还有点经验,于是便开始大量地收集文献资料,结果自己不知不觉陷入了收集资料的怪圈,硬是没有察觉,久而久之疏于看,疏于总结,文献倒是积累全面,可三个月时间竟然只字未写!
偶然的机会在知笔墨看到李笑来老师写的人人都能学好英语,讲到:
英语不好,学呗!单词不认识,查呗!不会说,说呗!
这才意识到,想要发表论文,那就开始写呗!
写论文之前先要有一个预期,对自己预期太高,要求过于严格,很容易就会出现还没开始写被吓到的现象。不要对自己过于严格,总想着一次搞定,不太现实。写作之前可以先放一放文字细节,先把要写的框架搞出来、把框架内要写的内容提纲列出来,然后再往里面填充细节。区块链现在是个比较火的概念,写作也可以将内容区块化,写作之前把文字细节放一边,先把要写的框架搞出来、把框架内要写的内容提纲列出来,然后再往里面填充细节,区块或者初稿完成之后再来改正。
好的论文是经过一遍一遍的修改完善得到的。第一次写根本无需考虑写的怎么样,关键在于能够写出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最后才能塑造出一篇理想的文章。
没别的,就是写!
论文写作要有故事化,信口开河是大忌
文献看多了会发现一个规律,尤其是英文文献,感觉人家在讲一件事的时候好像在讲故事,一环扣一环,时不时会套用经典的模型、现象、公式、原理,让人一点就透。反观国内许多论文,动不动就用很大的词,文章开篇就讲立意多远大,过分强调自己研究多么重要,多么关乎民生、国运,好像他不研究世界就要倒闭了一样!大谈特谈自己立意之后,就会接着自顾自的写道自己学术研究所用的方法多么严谨,多么具有创新性,全然不提自己创新的依据与起源,好像苹果从天上掉下来正好又砸在他头上一样。他们可能忘了一句话:
Newton: If I have seen further, it is by standing on the shoulders of giants.
牛顿:如果说我看得比别人更远些,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在硅谷来信中,吴军博士提到过写作科技论文的诀窍,告诫我们:
写论文首先要搞清楚写什么,那些需要写,那些不需要写。
像上面提到的例子一样,即便是某项研究真的可以改变世界,那也都是废话,无需要写出来。仔细想想,科技论文写作的对象是谁,是要让谁看。发表在学术圈子里面,同行对研究背景及重要性都是比较了解的,至于是否有那么重要,只要展示出结果就都知道了。
少做实验,提高效率
这一点感觉反常识,但实践过来,我却越来越坚信这一点。
做实验是理工科论文写作的必要条件,研一一年虽然没有做多少实验,但是却真正体会到实验效率的重要性。拿同学B的例子,每天起早贪黑,吃饭的时间都没有,七点多点到办公室就能看到人家已经开始一天的实验,饭点吃饭人家在做实验,晚上十点多要走了,人家还在做实验,不佩服这种‘精神’不行!但有一天我做实验跟她聊天,却发现大部分实验时间不是花在了进度上,而是花在修正错误上,不是实验药品计量关系计算出错、就是是各种图表整理错误,数据丢失导致实验重新来过,错误的方式千奇百怪!
不要做伪工作者!
做实验最要紧的是实验设计,认认真真设计自己的实验,实验之前要把每一步都想好,各种计量关算好,进行数据图表实验要一次性搞定。
不忙盲目地做实验,多想,多思考。只有想法深入了,设计出来的实验才能保证效果,出来的数据才更有说服力!
善于在优秀文章中发现方法
论文的写作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大量的输入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然后才能合理设计自己的实验,通常在论文写作上可以借鉴那些被收录的论文特点,加工自己的文章。
我们现在做的学术研究,99%是N+1的工作,也就是说我们发现前人的研究可以有改进之处,然后进行改进提高。
回头看那些优秀论文,通常都是在一开始介绍前人做过的的研究,并指出前人哪些研究没有完成,这样不仅可以说明我们所做研究的必要性,也是对前人和同行的认可。
介绍完别人的研究,或者说自己的研究基础之后,然后再来介绍自己的研究。这部分是论文的主要部分,需要注意三个细节:
- 自己的工作想要得到什么样的结论,这是论文灵魂。
- 为了得到这些结论,自己的工作是怎么做的,这个过程需要写清楚,但不要啰嗦。对于人文学科的论文,需要在文献和其他数据中寻找证据。证据要能支持自己的假设,内在的逻辑要成立。对于自然科学的论文,不仅要有实验结果,而且实验的设置要合理,实验条件要符合规范,不能乱来。
- 论文的结论应该是前提假设和研究工作的自然结果。很多糟糕的论文,从他们的前提和研究中,得不到他们想说的结论。
好的研究论文,不仅要得出自己的结论,还要比较自己工作和相关工作的优劣。更进一步的好文章不仅可以得出想要的结论,还能说出自己的研究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解决的问题,为下一步研究做好铺垫。
这一点是我在天津上学时从一个师兄那里学到的,在他博士就读三年间发表SCI论文14篇,睁大眼睛的同时我发现他的论文基本都是围绕一个主题展开的,每一篇只是针对一小点加以研究,然后解决问题、发现问题再进行下一篇论文研究,一环接一环,高水平论文通常也都是这样出来的!
做研究是建立在前人的工作基础之上的,为了能够在前人基础上更进一步我们就需要重复前人的工作,然后再开始自己的改进。这么做一方面能够切身体会之前研究的劣势,还能和自己的研究形成对比,展示在论文中也是出彩的一面。
最后想说一下关于SCI论文写作与投稿方面的总结
对于投稿要在论文写作开始就要确定投哪家,然后参考对应期刊发文标准以及发刊特色写文章、做实验,比如有的期刊喜欢介绍一些创新性实验方法,我们就可以在做实验时候着重考虑这点;有的偏爱图像化文章,我们就可以多做一些图表来代替文字叙述。不同期刊有各自的特色、侧重点,按人家规矩办事总没错!
关于英文写作,这还是比较痛苦的,毕竟不是母语,这就需要我们平时看文献多积累他们的写作素材。一开始我们可以先按照SCI那样的格式写一篇中文,投出去练练手,锻炼思维写作能力。接下来就直接写英文文章,是直接写,而不是写好中文之后翻译,要用英文论文的句式写。吴军博士曾经提到美国人写作特点,他们认为论文是一件严肃的事情,要采用严格的书面语,写论文有四个动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用的,它们是“be”、“do”、“have”和“make”,因为它们含义的外延太广泛,不准确。我们写作的时候也要格外的注意,避免中国式英语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