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是什么造成一个人心灵的粗钝?这种鲁钝与智商没有啥关系,对生活细节的迟滞更多是后天环境所致。孩子出生后,家长的溺爱,过度保护甚至越殂代疱,是造成孩子成人后巨婴化,呈现未开化婴孩状的罪魁祸首。
试想,家长为孩子做得过多,孩子将被剥夺更多本该由他本人参与生活细节的诸多独立体验与感悟。缺乏延迟满足的孩子,很容易获得满足后静歇下来,孩子对周围感知,认知以及伴随认知,感知激发分化出的层状细腻性因匮乏多样性刺激也跟着静默下来了。孩子在缺乏多变环境——对人,对物,对事——持续刺激,心性在成长中,像一片凝固了的铸铁,期待成年后能够开出花来无异于铁树开花。
粗钝正如人性中其他很多品性,均与人年幼成长经历一致。幼年成长环境塑造出的劣质人性需要花费未来几倍的时间甚至一生的努力去克服,去改善。这还需要一个前提,成人后及时地觉醒自身人性不足并积极地寻求解决之道,才有可能得到医治。
人本是众多生灵中最擅长学习与思考的动物,何以有那么多人在很多基本生活层面上,因心灵鲁钝存在诸多瑕疵?粗钝何以让人陷入更多泥泞、挫败,让人付出更高代价,成本?何以让人拥有诸多不合宜的心力,思想与生活的细枝末节艰苦地周旋?对于已经粗钝了的心灵,有何种办法可以温润地唤醒,生发出来细腻的花骨朵?
无法觉知到自己的粗钝,便不可能有意识地去匡正,弥补那些早已扭曲了,畸形了的心性。更不可能有意识地疏通,开凿那些早已被阻塞了,凝固了的心灵。粗钝的表象是行为,行为方式,内质是内在性认知,意识,心灵的粗糙与钝化。所以,矫正的办法还得从内在做起。
对与你有关联性的任何物,任何事儿,任何人都学着抱有浓郁的兴致,并沉浸其中,通过有意识地参与,体验,感悟进而伴有深入的思索,将各个细节过往精雕细刻般层层剥离,细嚼慢咽般品味,与之依存的,与之相对的,与之相称的觉知,意识与深刻便在千万次的摩擦中调动,棱角分明。
像其他习惯一样,思索的习惯不是天生就能继承。在开始培养之初,没有多大的热情与兴趣,甚至会带有剧烈的情绪抵制。人的天性就是顺从懒散,懒惰是最适宜人的舒服状态。你的任务就是用强力意志抗衡,战胜惰懒。对物,对事儿,对人学习,练习思索。大脑一次次强行聚拢,凝思,极其缓慢渐进地排挤掉那些懒散,无意识,舒适无为的气泡。当那些气泡失去了抵御的能力,渐进被有意识的思维意志果断排空。
大脑被你强拉硬拽进入的视域占据了,终日里不断玩味,打磨那些让你燃起兴致与热情的领地。渐渐地品尝到你是在用自己的心灵感知,发见生命的状态,蕴含的内容以及生活场景的意义。思索的兴趣是在小有成就的自我发现那个时刻被点燃,顺着那条必然要攀爬的陡坡,不间断地拓展,挖掘自我认知,也学着认知外在。思索的习惯将伴随着常年不息的自我教育与外界开拓被有意无意地缓缓植入。
思索的习惯像从小自己亲自养育,带大的孩子,总会长大成人,有了独立的自主意识,独立人格,望着自己亲历亲为养育的孩子,欣慰总是不期而至。
拥有着丰富的经历,进行着矢志不渝,有意识地深入思考。将思考的内容用精准的语言归纳 总结,将表面化的现象上升为本质,将看不见的智识扒出来并内化。时间久了,思考习惯固定,至少在生活层面上不断地刨根问底,有幸成为心地更细腻,感知更激越,反应更敏捷。当你拥有从生活中感知更多美妙的事儿与物,美好的人的能力时,岂不很惬意?!
Posted using Partiko i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