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十年“纳民”将走到尽头:农民工子女学校“关转并停”是大势所趋?

in private-education •  6 years ago 

上海市青浦区,2008年开启的“纳民”模式,即将走到尽头。

“纳民”模式一直被看作解决流动儿童上学问题的创新尝试,而且获得不少褒奖。

十年之后,上海似乎正打算告别这一模式。在这方面“走得比较快”的青浦区,将在本学期结束后,关停全区的纳民学校,另有消息指,有一所性质较为特殊的学校可能会继续保留。但这个结局就如一位纳民学校的校长所言:“大势所趋。”

在告别“纳民”之际,学校校长、老师、家长、教育研究者分别怎么思考这个问题?NGOCN在去年年底于青浦区拍摄了这段短片,听听他们的声音:

视频:阿七、捞面


2008年,上海市教委颁布了“农民工同住子女义务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下简称“三年行动”),计划在2010年底前关闭所有中心城区农民工子女学校,郊区的农民工子女学校一部分关停,其他的以“政府委托办学”的形式全部纳入民办教育管理体系。


“三年行动”的初衷是为了保障农民工子女的受教育权,“纳民”之后,在民办学校读书的学生享有与公立学校学生同等的免费义务教育待遇。根据2010年的统计,当时上海市共有41万余名农民工子女在上海接受免费义务教育,占义务教育阶段在沪农民工子女总数的97.30%。

“纳民”令民办学校的经营方式,从原本的自营办校转变成上海市教育部门委托办校,而“纳民”学校的收入则是由教育部门拨款的“生均经费”——具体经费各区有差异,但计算方式都是以学生人头计算的。近年在上海人口管控政策、学生入学门槛提高的影响下,青浦区民办学校的生源正在减少,这也导致学校收入下降。

有的学校只能通过裁员来解决问题,也有老师考虑到自己的发展前景,不得不离开“纳民”学校。


据了解,本次关闭“纳民”学校,原意也是希望流动儿童能接受到更好的教育——符合条件的学生将分流到上海的公立学校。但并非所有目前在青浦区“纳民”学校就读的学生,都能分流到公立学校,学生必须再次进行条件验证。

一份由学校教职工提供的分流学生验证通知显示,分流条件的要求包括有居住证件、社保缴纳年限、灵活就业登记。

其中要求学生必须持有《上海市居住证》或《上海市临时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而对家长的要求则是,一方须持有2018年前签注的《上海市居住证》或《居住登记凭证》,如果签注日期在2018年后,则需要一年内参加职工社保满六个月或连续三年办理灵活就业登记。至于持《上海市临时居住证》的家长,则需要持证满三年,且连续三年有办理灵活就业登记。

如果学生和学生家长不满足上述条件,那么学生将无法分流至公立学校。

上海财经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陈媛媛指出了另一个问题:“现在其实最主要的是因为它的入学门槛提高了,总的符合条件的学生的数量是减少了,但是它本身需要在这里上学的孩子还是很多的。”


实际上,青浦区的确聚集了大量外来人口,根据青浦区统计局资料,2010年以来,青浦区一直是“倒挂”状态:外地人多于本地人。


根据青浦区统计局2017年年鉴,全区在民办学校就读的小学生人数为6870人,初中生人数为557人,合共在义务教育阶段就读民办学校的学生人数为7427人。这些学生在“纳民”模式结束后,还能继续留在上海就读吗?

在当下的环境里,一个以公共利益为价值准绳,记录边缘和弱势群体,关心事实而非情绪,在乎对话而非站队的自媒体,有可能存活吗?NGOCN正在推行一个长期性的小额资助计划,但它的意义不只是让我们有钱存活,更是一个扭转媒介生态环境的实验,一个让我们能真正与公众站在一起的尝试。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