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08年,十一月十四日,夜色还很深沉,醇亲王府门外的长街上,传来一阵阵沉重的脚步声,不久之后几个太监带着一队人马来到灯火昏黄的醇亲王府,宣读懿旨。
这道懿旨的内容,是让醇亲王的儿子溥仪去宫中居住,接任皇位。
溥仪的祖母听完直接晕了过去,她明白这一去,溥仪可能再也走不出那座城。
在溥仪母亲不舍的痛哭声中,溥仪被乳母抱着坐上了进宫去的轿子。
这一年,溥仪三岁,年仅三岁的他被人抱着坐上了皇帝的位置,只是他不知道的是,他将是清朝的最后一位皇帝。
1912年爆发的辛亥革命,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别人替他下了一纸诏书,溥仪还没明白这诏书代表着什么,他便从皇帝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刚成立的民国政府,考虑到社会的安定,便没有对皇帝进行审判,他们保留了许多前朝的政策,溥仪仍住在紫禁城里。
后来,从紫禁城外面进来了一群人,来到溥仪的的小朝廷,义正言辞地要保家卫国。其中一人叫张勋,他说自己是大清的忠臣。
在这个人的拥戴下,溥仪又当上了皇帝,十几岁的他已经明白皇帝这两个字意味着什么。
他大封群臣,一副想要干出一番大事业的样子,只是人人都明白,他是贪恋手中的权利。
只是,新时代已经到来,旧时代复辟的火苗,刚刚燃起便被扑灭。
溥仪不得已,又一次从皇帝的位置上退了下来。
1924年西北军阀冯玉祥贪恋紫禁城中的财宝,派兵进入紫禁城,将溥仪赶出宫去,就此结束了他的小朝廷生活。
溥仪带着他的皇后,第一次走出了紫禁城,走出了这个连他母亲去世,他都没能出去的地方。
仓皇中,带着些许迷茫的溥仪逃去了日本公馆。
此时数十家日公馆控制的报纸,借着溥仪的到来,为日后建立伪满洲国造势,在报纸上大力宣传溥仪的遭遇,称其有多可怜。
遭遇虽然坎坷,可溥仪潜意识里依然认为自己是皇帝。
日本在东北地区建立伪满洲国,扶持溥仪当皇帝,他不明白是怎样的情势,只是他知道,他又是皇帝了,此时他回忆起太监们曾对他说过的话喃喃道“我是皇帝,是万年的皇帝”。
在这一年,溥仪改年号与国号,作为当时的政治人物,在这个远东危机随时都有可能爆发的节骨眼上,他两次登上美国时代周刊封面。成为国际上都在关注的重要人物。
可是溥仪却并没与关注这些,在伪满洲国的这些日子,他只顾着吃喝玩乐,享受皇帝这个身份给他带来的巨大荣誉。溥仪不知道,那些他随手签下字的文件,会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伤害。
1945年,侵略者大势已去,战争接近尾声,他们还没来得及准备,伪满洲国的城墙就被苏联人的炮火轰开了,伪满洲国宣告破灭。
溥仪无奈再次退位,在跟随日本人前往机场的路上,慌不择路的溥仪被苏联士兵擒获,从此被押往苏联关押了五年时间。
1950年,溥仪这批战犯被从苏联引渡回国,他被安置在东北的监狱中。
在车上溥仪坐卧难安,两眼怔怔地望着前方自言自语道“大概人都到齐了吧,马上要对我审判了”。
从车上下来时,溥仪全身都控制不住地颤抖,脸部的肌肉一阵阵的抽搐。他认出这里,是他曾经在满洲国当皇帝的地方。
饭桌上,他慌乱地大吼“快走吧,快上路吧”,他紧张到以为这将是自己人生中的最后一顿饭。
处决的命令并没有下来,他被关在监狱,在这里他的编号是981,监狱的人都喊他981。他曾经身为万人敬仰的皇帝,那剩下的一丝皇帝的尊严,也在狱中被涤荡干净。
作为末代皇帝,溥仪能活着,他感到很奇怪。面对国外记者的提问,他曾经感慨地说“没有哪个末代皇帝能活着,我却能活着,还活得很好,真是令人惊奇”
1956毛泽东发表《论十大关系》,其中明确提出对待溥仪等“大蒋介石”的处理方式“只能是逐步地改造,而不能简单地处决”。
溥仪对于自己的罪行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认知,他仍认为自己只是一个傀儡皇帝,至于他在这个位置,给人们带去的是什么,他没有了解过。
工作人员恼怒地大声呵斥他,“东北三千万人民所遭受的苦难,千百万人头落地,怎么与你这个满洲国皇帝无关?”
溥仪被震撼了,这是他第一次明白,自己做这个满洲国皇帝,给多少人带来了苦难,他第一次赤裸裸地面对自己的罪行。后来在回忆录中溥仪忏悔“我是中国的罪人”。
他开始真心地接受改造,溥仪的改造是温和的,劳动强度不高,闲暇之余他还抽时间养花种草,在周边转一转。
在抚顺战犯管理所改造的这期间,他思考了很久,然后开始写他的自传《我的前半生》。
溥仪在抚顺改造期间,毛泽东曾对溥仪七叔载涛说“我们消灭的是剥削阶级,而不是哪一个人,你们家族要关心他,帮助他,让他改造成为一个普通人”,毛泽东希望爱新觉罗家族的人去看望溥仪,这样溥仪才能尽快的完成改造。
这一年在毛泽东的批示下,溥仪的七叔,妹妹等人来到东北抚顺,来看望被关押在这里的溥仪、溥杰和爱新觉罗家族的其他成员。
在之前,爱新觉罗家族成员,在公开场合都是称呼溥仪为皇上,只是,此时的溥仪已经不是皇帝,他的代号是981。
人群中溥仪一眼就看到了载涛,他顿时泪流满面,家人来看他,他的内心是宽慰和激动的。溥仪动情地喊了一声“七叔”,在这里他的妹妹第一次喊他“大哥”,而不是皇上,他们变成了普通人的家庭。
这一次与家人的会面,让溥仪看到在新时代重新做人的希望。
1959年,为庆祝建国10周年,毛泽东决定特赦一批通过改造已经弃恶从善的的战犯,其中,爱新觉罗·溥仪就在特赦之列。
毛泽东说“要特赦,就要先放皇帝,我们共产党人要有这个气魄”。
此时溥仪已经在监狱改造了十年之久。五十岁的他两鬓斑白,当得到自己被特赦的消息后,他神情激动,双手颤抖,拐杖都掉在了地上,激动地几乎站立不住,然后含着泪对着工作人员鞠了一躬。
特赦后的溥仪被分配到北京植物园工作,后来他被安排到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做了一名文史专员,在这里工作的人员说经常见到溥仪脸上挂满笑容。
为了给国人树立榜样,就在溥仪被特赦出狱一个月后,周恩来特地在全国政协礼堂小会议室接见了溥仪和整个爱新觉罗家族成员。
宴会上周恩来从家族谈到民族,周恩来说民族之间要互相学习与接纳,最终才能团结,满汉不分是后代的事,现在的民族讲究的是平等。
这些话其实是讲给溥仪的妹妹韫和听的,作为最小的妹妹,溥仪是坏人这个观念她从小听到大,并一直以溥仪为耻,周恩来知道溥仪通过改造,已经有所转变,周恩来这是在为溥仪出狱后的生活扫平障碍与家族之间的隔阂。
1960年11月,被特赦一年的溥仪已经是一个真正的共和国公民。
这一天,他郑重其事地穿上了那件中山装。
那是只有会见外宾时才会穿的衣服,他要去参加社区选举。
后来溥仪写道:“拿到那张写有,爱新觉罗·溥仪的选民证,我觉得把我有生以来的所有珍宝都加起来也没有它贵重,在把选票投入红色选举箱的时候,我觉得我比谁都富有”,“我已经和亿万人民一样,真正成为了这片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土地的主人。”
后来在一次演讲时,溥仪曾说他现在也是皇帝,他得到了选举权与被选举权,现在他和全国公民一样,都是这片土地上的“集体皇帝”。
1961年,毛泽东在颐年堂接见了溥仪,这是特赦以来,毛泽东第一次公开接见他。
当年颐年堂的厨师见证了两个人交谈的全过程。
那天溥仪很早就来到了颐年堂,穿着洗到发白的中山装,鼻梁上架着一副黑色边框的眼镜,高高的个子让他看起来很是消瘦,神情中带着自责与期望。
见到毛泽东,溥仪没有过多寒暄,他握住毛泽东的手,老泪纵横。
“我是对国家犯了重大罪过的人,能得到接见是我一生最大的荣幸……”他几乎泣不成声。
“...欢迎你回到北京来 ...清史资料研究的工作做得还行吗?...也要保重身体,50多岁的人了...要继续学习。学工作,学生活...”毛泽东的话句句都是关心。
溥仪看着毛泽东带着微笑在与他交谈,像是两个许久不见的老朋友在一起叙旧一样,他的眼眶又湿润了。
“我是新中国的罪人,我最大的不该就是不该投靠日本人,成为他们欺压百姓,屠杀中国人民的工具…… 一步错,步步错,等我想回头已经来不及了,我为何从小就成为了皇帝……”溥仪自顾自地说着,毛泽东在一旁默默地听。
听到他为当皇帝这件事而感到愧疚和悔恨时,毛泽东安慰他:“当皇帝这件事并不怪你,你要知道皇帝是封建制度的产物,即便是争当上了皇帝,他的身边也需要一帮人来捧场,只有这些人的鼓吹才会让皇帝觉得自己是至高无上的真龙天子。你要知道你是清朝末代皇帝,而且还是中国2000多年来整个封建社会的末代皇帝,你的情况表明了一件大事,那就是中国以后不会再有封建制度了。”
看着桌子上丰盛的饭菜,溥仪双眼放空,思绪又回到从前。那时贺龙曾问他:“是过去在你皇宫里当皇帝吃饭香,还是现在吃饭香?”
溥仪讪笑着说“过去在皇宫里,一顿饭四五十个菜,也甚是无味,现在条件虽然不比当时,但是我一顿能吃下一斤包子,香得很”。
他们二人聊了很久,这顿饭只有他们两个,没有其他人作陪。
这场谈话持续了五个小时,期间溥仪多次流泪,直到天色将晚,他们才结束,毛泽东提醒他“你年纪不小了,抓紧时间成个家,这样生活上有人照顾,对你的身心健康都有好处。”
开国元首与末代皇帝的会面,就是这样的云淡风轻,像是两个久别重逢的老友,在一起聊天。
次年,毛泽东设立家宴,专门邀请了溥仪,这让溥仪很感动,他在回忆录中写道:“我深受感动,这更加坚定了为国家奉献的决心”。
1966年社会动荡起来,似乎所有的人都在躁动,溥仪不太明白事情的严重性,一次他与一位老同事讨论对时局的看法,刚开口,他的嘴便被同事死死捂住,同事被他的胆大言语吓到,劝告他千万不要惹是生非。
那段时期,溥仪与其他干部一样,被强迫劳动,每天劈柴,挑水。只是此时的溥仪身患尿毒症已久,身体日渐虚弱,很难再适应这样高强度的劳动。
不久后溥仪便油尽灯枯,临终前,杜聿明去看他,他们是一起改造时认识的朋友,溥仪睁开眼,费力地挪动身子,他脸色苍白喃喃道:“好久没吸烟了,我想吸,给我点根烟吧”,杜聿明含着泪为他点上了最后一支香烟。
1967年,溥仪因病去世,恰逢乱世,溥仪的家人们只买到一个五块钱的骨灰盒,这么一个五块钱的骨灰盒,装下了中国最后一位皇帝。
它被安放在八宝山革命公墓,后来溥仪的遗孀李淑贤决定,将他迁葬于华龙皇家陵园,在最中央为他选了一块陵园,紧挨着光绪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