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人们用“为什么”理解行为时总是会想得更宏观些——那些小的、日常的举动都变成更重大的目标的一部分。
他们对长期目标更有概念。所以用“为什么”而不是“是什么”想问题的人更少冲动,更少被诱惑,还更常会为行动提早做准备。思考“为什么”会让他们更确定自己是谁,想要什么。他们也不太会感觉到外界力量对他们的影响(比如说其他人或命运)。
当人们用“是什么”理解行为时,他们会聚焦在细节上——从A点到B点的机械过程。他们有时没那么有斗志,也更容易为了一棵树而失去整个森林,但他们对在崎岖石路上行驶特别在行。当你所做的事情特别复杂时,先放下全景而聚焦于手上的活儿是值得的。
这么说来,西瓜和芝麻的思考模式各有优劣,所以最好的策略就是根据目标的不同在两种模式中转换。有时这种转换会自然发生,有时不会。确定自己启用了最佳模式是非常重要的。如果没有,要赶快转换。
你如果想更有干劲儿、增强自制力(或者帮别人达到这个目的),则需要启用“为什么”模式。
想想行为背后更大的意义和目的。当你在一盘甜点的诱惑前想要“守住贞操”时,请记得“为什么”你要减肥;当你的职员业绩惨淡时,提醒他们“为什么”业绩是重要的——不光为了公司,还是为了他们自己。
另一方面来讲,若要解决一件棘手的事,则用“是什么”思考更为恰当。
学习一套新体系时需要把它拆成几个具体步骤。第一次滑雪吗?那么注意弯曲膝盖、对齐滑雪板的前端。别想着让谁对你的速度和优雅的姿态刮目相看——这样想往往导致滑雪新手牢牢地贴在树上。
下面的练习会帮助你理解如何在自己制定的目标上运用这个方法。
“为什么模式”
写下一件你最近因缺少动力或诱惑太多而无法实现的事。可以是任何事:无法戒掉甜点、不能按时回复重要的电子邮件等。
现在,写出你想做这件事的原因。你的个人目的是什么?这样做能帮助你得到什么?你如何受益?
下次当你尝试做这件事时,停下来想想你刚刚总结的原因。不断重复,直到它成为习惯为止。(习惯成自然。任何简单的行为为都能变成习惯,做起来易如反掌——只要你肯坚持。)
“是什么模式”
写出一件你想做,而且是特别复杂、困难或者生疏的事。也许你想建立一个网站但不会用电脑,又或许你想开创新的事业。
现在,写下第一步你需要做什么。迈向那个目标必做的具体行动是什么? 下次当你尝试做这件事时,停下想想下一步具体是什么,然后专注于那个行动。你也会养成这个习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