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见别人的好有什么用?steemCreated with Sketch.

in thinking •  6 years ago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荷鸣(hehemingHHM)

前几天重温了电影“一代宗师”,里面一句话反反复复被提到“见自己,见天地,见众生”。很多年前我的感受是什么早就忘了,而即便是同一句话每个人也会有自己的解读。就好像,看起来事物是符合顺序的,需要先看清自己,然后才能明白大多数人存在的意义,进而才能理解更广阔含义上的生命意义是什么。但是反过来同样成立:你只有先去思考宏观甚至宇观生命存在的意义,才能开始理解大多数人存在的方式和意义,反过来更进一步看清自己。

这就好像,在饥饿的时候体验肠胃是一种感觉,而当吃饱了之后体验肠胃是另一种感觉,加起来才会是一个立体有说服力的体验过程。而不是饥饿的时候就说自己绝对明白吃撑是什么状态了,那顶多算一种推断,一种“知道”而不是“认识”。

而常见的遇到困难就去想这件事十年后的影响是什么,本质上也是在思想上达到跨越时间从而起到解决“当下”问题的作用,而不只是单独用当下的感受结合过往去思考事物的影响。虽然这并不是真正的认识,但是因为在这个时间段“看到的”更多,从而不再是孤立偏执的判断。

理解大多数人存在的意义在很大程度上第一个障碍就是“看见别人的好与坏”。坏的地方人人都可以轻易看到,但是别人好的地方反而很多时候我们会视而不见。反过来,有时候我们会因为看见了别人的好而忽略了别人的坏,这在很多时候又是一场悲剧的根源。但是无一例外是因为戴了有色眼镜,从而在自己的视角上看不见了别人的好与坏,但又从心理上觉得那就是“全面”的真相。

谁都不是圣人,更多时候我们甚至不想去当一个圣人,然而很多时候,人们在看不见别人的好与坏的同时,痛苦的却是自己。最明显的就例如“凭什么比我傻逼的人过得还比我好!”这就好像那个例子:乞丐不是见不得一个同行变为百万富翁,他只是见不得同为一个级别的乞丐居然混得比自己还好。同样的道理,如果那个“傻逼”是个全面比我们好的人也就罢了,更大可能是转变如此之大后彼此也就真的不在同一个世界了,但是一个人总有缺点,而且变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瞬间的表现,所以很多时候我们的不平衡就开始了:“凭什么TA不如我,还比我过得好?

大部分人心里这样痛骂一顿后有的并不是和谐生活的开始,反而是愈演愈烈,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方的缺点以及证明那个缺点确实存在上。至于对方的优点?哪里有优点!分明只是侥幸!

这就好像,明明是别人有不好好吃饭的坏习惯,但是我们为了证明别人这个坏习惯的存在,从而双眼紧盯着别人生怕错过TA任何一个米粒掉出饭碗的过程。其结果是,不管别人到底有没有不好好吃饭的习惯,总之我们确实做到了不好好吃饭。

事实上,当我们紧盯着别人的优缺点的时候,哪里还有时间持续打磨自己的优缺点呀?证明别人的不好成为了要紧事,至于自己的好坏早就已经成为无关紧要的事了。最极端的就好像电影“我不是潘金莲”的故事一样,为了最初的一个公道,实实在在的搭上了自己可以更美好的人生。虽然会有人说这是一种值得珍惜的坚持,但实际上这世界上根本不存在绝对统一清晰的东西,以及时间上的可供你反复多次各种条件的证明。或许数学可以,但生命不是“数学”,很多时候我们说不能用“钱”来证明一个人的优秀与否,但这其实就是用“数字”来做一个大概率的规划。你当然可以用其他的方面界定,但是不能只凭感觉。相反,如果你真的珍惜一个东西,也不应该只是口头上的珍惜却实际上的无所作为,而是真的通过“定义”的方式,让更多人可以参与到规则内,而不是这事过了就过了,茶余饭后谈资罢了。

“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在很大程度上是远远比“看见别人的好”更实际的事,即便在优先权上,做到前者也是从根本上决定了是否能做到后者的关键。换句话说,当自己很差劲却不自知的时候,你压根不知道别人的优秀之处其实是自然的流露,而不是刻意的炫耀。又同样,当自己很差劲的时候其实是很难做到面对别人的优秀时心平气和的。更多时候,甚至装都装不了。

本质上,看见别人的好是一种选择,所谓的包容和涵养不过是把注意力放在自己的身上、自己的成果上,而不是盯着别人的对错去妄想得到一个自以为是的答案。

从某种角度讲,变好是自己的事情,然而“变好”需要一个过程,相比起来过程中的艰难,很显然那个变好后的结果是让人兴奋的。这就好像明知道自己买的彩票会中大奖,本来应该是个偷着乐还来不及的事,却选择四处宣扬那个“还没实现的结果”——换句话说,招人讨厌以及发现别人的讨厌之处纯粹是自找的。

谁都很喜欢那个代表胜利时的痛快感,然而对于还没有实现的结果选择四处宣扬,确实是一种愚蠢。因为即便通过日常的练习,变好成为了可预期的未来就会实现的结果,但是现实是充满不可控因素的,所谓的“可预期”更多时候只是自己的感觉,而并非“现实结果”。如果距离实现的期限短那么来自别人的打击也就不算什么了,更多时候来自别人的打击是否会随着时间变长而减弱已经不重要了,到最后自己成为了自己成果良好的阻碍才是最可怕的。

如果那个让自己变好的过程是不容易的,或者说真的是自己一点一点打磨出来的成果,那么不管在哪个阶段自己是否比别人强,在面对别人更优秀的成果时心态也会更加平和——因为你会明白,任何人想获得好成绩都不是容易的事情,同样那个变好的过程对任何人来说都不会缺少。而如果快速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其实更应该成为一件好事:让自己可以快速的进入下一件事和状态,从时间上快人一步,而不是从此躺在功劳簿上。

从这个角度说,如果因为自己图个嘴上痛快于是遭到别人打击,从而看到了别人的不好之处,本质上就是自己的错。因为你在拿着“不存在”的未来的好当下炫耀。事实上,谁还没有对未来的期待呢?

明白了这点,以后就“谨慎点”,尽量学会多做事少宣扬,事情做成了不需要宣扬别人就能看到,无论别人认不认可那都是自己的成绩;但是没做成却提前宣扬被笑话、被打击就是自找的。

在某种程度上,我甚至觉得“家长里短”的评价别人也同样是阻碍自己可能会有的进步的一个巨大的障碍。并不是别人的成果经不起“推敲”,而是大部分时候的“家长里短”根本算不上“讨论”,不说是“吐槽”就已经很不错了。无论是为了所有人的和谐还是借机发泄自己的不满最终都无法改变结果。相反,有这个时间真的不如躲起来干点有意义的事了。

从另一个角度上讲,“思考”这个东西很多时候都不是与人讨论得来的,而更多是自己一个人默默做的事。这也是为什么做决策的人都看起来显得孤独的原因,并不是他们主动选择了孤独,而是做决定这件事本质上就是独立判断的结果,因为后果从来都是独自承担。共鸣的人数多寡并不是事情价值的关键,这就好像世界上最前沿的科学发现从来不是由“大部分人赞同”进而问世的,甚至很多时候有价值的思考成果需要经历几十年甚至几代人的时间才能得到“技术进步”进而工具进步后给予的现实的认可。

一般的思考遭受打击的程度会比学问思考小,但是道理是一样的。这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说是因为人们的愚蠢或者顽固不化,而是你想想,如果轻易接受一个无法确定的事情,那失败的代价其实也挺大的。尤其是有关人类对于世界认知的科学,如果提出来就立马不加以验证不加以质疑的接受,就相当于主动往粥里倒进异物一样——倒进去之后发现坏事了再想着捞出来,粥也不是原来的粥了。

说回来,“家长里短”最没意义的原因就是在这过程中自己并无法得到进步,很多偏见却会在过程中产生从而有意无意的进入自己的大脑。这就好像“看书”从来不是一堆人的互动一样,思考是需要经历碰撞,但是需要识别哪些是高质量的,哪些就仅仅是抱怨。人们很多时候往往会过分高估自己对于负面力量的承受力,其实对于负能量最合适的做法就是“远离”,真实的物理上的远离以及精神远离。让人舒服的东西往往不会让人变得更好,同样选择“艰难”一点的把事情做出来,而不是当下逞一时之快,会让你收获更多。

看见别人的好并接受,就好像成年人会告诫小孩子“不要撒谎”一样。并不是成年人没有撒过谎,而是他们知道有更多的东西是只有当你真诚了才能获得的。这就好像“读书有用”一样,很多并没有读过书的老一辈之所以会这样劝告,并不是附庸风雅,而是很显然的“那个更好的世界里没有文盲的位置”。就是这么朴素的原因,即便自己可能并没有体验过以及真实的接触过,但是不需要质疑(因为自己的现状其实能说明问题),需要的反而是历尽千辛万苦也要实现。

人们很多时候总说“不要掉进陷阱里”,但其实好的做法并不是跟防贼一样的警惕,相反当你真正去做一些有意义的事情,那么就自动避开了世界上几乎所有的陷阱了。这就好像与其想着如何避免纸上谈兵,不如真的去做一些事情,哪怕一开始做的不好也做起来,哪怕根本没有想清楚这样做的意义,以及事物的价值。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万一做不成不是白浪费时间吗?

如果真的能“想”明白了,还至于总是处在纸上谈兵的状态里吗?

所谓的还不够完美、可能白浪费时间、时机还不到,其实都只不过是借口。只要不做就不会犯错,做了会犯错也可能真的白浪费时间,但都是经验并且会让你逐渐适应“做事”而不再只是“构思”。所谓的“在脑海里搭建战场”,更多时候都是人们的居安思危以及为危机到来前的预备,可真实的战况就是充满各种意外的,所有人都会想到自己是最终的胜利者,但真相却是八成人一上来就成了炮灰。同样,在脑海里搭建未来的美好蓝图以及对自己的各种预期或者所谓的做事的方针,这些都只是“计划”,并不会自动成为“现实”。与其一味的沉浸其中反受其害,还不如出现意外的开始做一点事。就好像,与其一味幻想着自己就是小说里的主角,那不如真的按照主角的行事作风生活一段时间,只有真的生活了你才会体会到里面的一切。只有真的做了,你才会真正的思考,而不是意淫。

而如果当你听到这个建议第一反应是“我才不做呢,我又不是傻子!”那你又何必花时间幻想成为傻子呢?就仅仅因为那是个被所有人簇拥着的傻子?

所谓避坑的方法也很简单,看到大多数人怎么做,只要他们不成功,那就按照相反的做法去做就可以了。

其实就这么简单,成功的经验从来不是大部分人生活实践出来的真理,而是少数人生活实践出来的方法沉淀。大部分人为什么不这样去做并不重要,因为借口远不止千千万万,重要的是方法是可实践的,既然如此只要行动就可以了。

世界上几乎所有的事情在没有与自己产生足够关联之前,它们对自己就是几乎产生不了影响的,就好像对于数学渣说公式是如何一种简洁又几近完美的存在,那就是对牛弹琴——互相折磨。同样,看起来生活中我们更容易接收到来自“大多数人”的生活经验,看起来很可靠,但是需要想清楚的就是他们这样生活背后的代价,如果并不想承担,甚至避之不及,那么做相反的事情几乎就是最好的选择了。简单到,只需要关注另一个世界,进而无限靠近即可。

同样的,看起来“理解别人的好”是个跟自己无关的事情,但是一旦真正开始“看见”和“理解”,那你所能看到的世界远不是曾经你所能想象到的。就好像作为胖子如果你没有健身和注意饮食营养健康的习惯,你是根本没法正确理解瘦子是一种什么样的存在的,进而更不可能体会到成为瘦子的好处。但是一旦开始改变,你就不再是曾经那个自我局限看不到更大世界的胖子了。

看到一个更全面的世界可以事实上的让我们成为更好的自己,这就好像每个人都需要学习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并不是为了成为科学家一样,而是为了让我们生活得更明智,看待未来的角度更清晰。


文章首发于微信公众号:何荷鸣(hehemingHHM)


这篇文章的Press.one地址:
https://press.one/file/v?s=c43f0e13d773fe9cf554a177f2ee61d55f5eae10cefd983da196a51dcd6c1ab69ae82072990d017eb5071a24aac3de56deee69665470cd60fd87b42e888a2e8e1&h=7f4912e20151ba58870014d220f4effbca9f094f12217741b048656b787ca01c&a=427431c39cb6a9b99660a516adae5dfbca477b46&f=P1&v=2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Sort Order:  

Hi! I am a robot. I just upvoted you! I found similar content that readers might be interested in:
http://rcdf8.blog.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