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一年一度的高考季,各考点门口站满了焦虑等待的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是他们的人生目标之一。十二年,其实不止,加上幼儿园三年应该是十五年的心血和努力就看这两天的考试成绩了,学子们比古代前辈的“寒窗十年”更有压力有木有?
家长为下一代的教育倾尽心力、财力在中国是有很深渊源的。刚识字时就要背的《三字经》曰:"昔孟母,择邻处",说的是这个孟母,为了儿子学好,先后搬了三次家,最终成就了历史上的儒家大人物孟子。这个自古至今、家喻户晓的故事,无非是告诫人们有关教育环境的重要性。
时光荏苒,时代变迁,近年来愈演愈烈的“择校风”或许是受到两千多年前那位老母亲超现代的“择校意识”和“付出终有回报”的投资理念的影响,不管有钱没钱,或买或租,都极尽所能地往好的校区挺近,从而催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学区房”,这是混合中国房地产泡沫和教育界的一朵奇葩。
我泱泱华夏、源远流长,什么事物都是能引经据典、旁征博引的,“学区房”也不例外,比如1500年前的南朝,有个叫宋季雅的花了100万买宅、1000万买邻,本意确实是为了有个好邻居,不曾想也带动了周边房价跟着上涨,这个故事为当今高得离谱的“学区房”价格提供了历史渊源。现在更是不缺以超高价买房的例子,随手拈来一个典型:
2018年,北京西城区,某家长以单价11.5万元买了套地下室,总价超千万,经纪人说相对于非地下室的房子来说“不算贵”,因为这套房子也是划片西城区西什库小学的,可以直升北京名牌初中----北京四中。
这些为了孩子能够得到更好的教育而高价“择邻”的家长们,可以说是几多苦涩、几多无奈。当然了,那些极少数的土豪权贵,在贫富越来越分化的趋势中反而更能获得优越感,只是金钱和权力与受到良好教育并非成正比。
孟母时代的“环境”早已不再,现代的“孟母”们想“迁”也没那么容易了,这不得不让人联想到那些穷苦人家的孩子要上好学校该有多难?个中因素千千万,而最主要、最直接的原因还是在于教育资源的配置上。
教育资源配置公平不公平,已有很多的专家学者在对比分析了,简单归纳就是西方国家目前有两种截然不同的代表性配置方式,一种是美国的“拼爹”模式,要上好学校必须得投好胎、天生有钱,因为那些顶尖的学校都在“富人区”;另一种是日本的“公平”模式,所有的学校硬件是标准化配置,跟克隆出来的一样,师资也是标准化配置,教师6年必须跨校轮换,这就从根本上杜绝了公立“学区房”的土壤。
不幸的是,中国的教育模式吸收了上述两种模式的缺点并加以发扬光大,称之为彻头彻尾的“特权制”也不为过。比如美国顶尖的学校是家长通过房产税等方式自己出钱养出来的,穷人读不起也无话可说,而中国是用全体人民的钱供养顶尖学校然后以行政分配的方式培养少数人,加上区域歧视,显然是极不公平的。跟日本的模式似乎是一样的由国家财政补贴,但分层分类分区域的标准不一,更没有做到学校硬件标准化和教师轮换制,这才是导致各地离奇“学区房”的根源所在。
大部分的家长起早摸黑,一周七天,一年三百六十天都围着学龄孩子转,花高价买了或租住大都看起来像贫民窟的“学区房”,就是想让自己的孩子接受好一点的教育,同时也给年少的孩子留下了贫富贵贱等级悬殊的烙印,对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负面影响才是最糟糕的,不管你是“富养”还是“穷养”,都不会有个健全的心智模式。
总之,现状下的教育不仅让学童失去了灵动,也是压在家长头上的一座山,满满的辛酸与无奈。愿有识之士学学古代那个大声呐喊“安得广厦千万间”的大忙人,也来呐喊一声:“强国之基在养蒙”,促进当权者重视教育的同时,不要把包袱甩给市场,做好“教育公平”这张卷,让天下的父母安居乐业,不再为孩子上学之事“三迁”其所。
教育真的是中国家长的一个大包袱,也是我们心甘情愿的事情
但是现在的教育成本真的太高了
前一段时间还看了一篇文章《别骗我去生孩子》,真的认真细致的回顾,养孩子正式个大工程--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
是啊,可怜中国父母心。上周路过几个高考考点,深深感受到这些家长的焦虑和期盼,再联想到周边的“学区房”价格,啧啧...
Downvoting a post can decrease pending rewards and make it less visible. Common reasons:
Submi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