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最近在复习微观经济学,在消费者部分,看到了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觉得很有意思。微观经济学也好,宏观经济学也好,或者是国际经济学,都是通证经济的基础。
而基数效用论与序数效用论也可以应用在通证经济学领域里。
❖基数效用率❖
效用论是用来分析消费者效用的,这是一种很主观的心理感觉。同样的物品,不同的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是不同的。例如,TVB喜欢吃辣椒,对于TVB而言,效果是很高的,然而 @justyy不喜欢吃辣椒,这根辣椒给 @justyy的效用就很低,然而Jenny害怕吃辣椒,这根辣椒的效用对于 @liumei来说可能是负数哈哈哈哈。
而基数效用论大体上是说,消费者的效用是可以具体衡量出多少的,并且可以相加。
比如,TVB买了一个苹果手机,获得效用100,然后TVB他又买了一个ipad,获得效用100,TVB总共获得了效用200。
❖序数效用论❖
序数效用论,同样也是分析消费者效用的。
但是,序数效用论与基数效用论有所不同。序数效用论认为,消费者获得的效用是不能具体度量出来的。TVB买了一个包包,具体的效用是无法计量出来具体是多少的。
但是,效用是可以比较大小的。TVB买了一个包包得到的效用,相对于买一个U盘而言,TVB觉得买U盘能装更多的东西,对于TVB来说,U盘比包包的效用更高。
❖通证经济中的基数论与序数论❖
下面就聊到通证经济学的基数论与效用论。因为TVB了解最多的通证经济形式就是内容激励平台中的通证经济,就以这个为例。
在内容激励平台上,每一篇文章,包括文章和评论,对于读者而言,都是有效用的。
按照基数论,具体的文章效用是可以衡量多少的,并且可以相加。
按照序数效用论,文章的效用是难以衡量的,只能相对的比较多少。
❖效用与激励❖
内容激励平台,与传统内容平台最核心的区别就是通证的激励。而内容的激励应该与内容的效用相关。
但是效用论存在基数论与序数论的区别。所以内容激励的机制也有两种区别。
第一种是基数激励,每篇文章获得的点赞总权重,也是分配收益的权重。
第二种是序数激励,也就是所有文章,按照点赞总权重进行排序,收到点赞权重最高的文章排名第1,收到点赞权重第二高的文章排名第2,以此类推……
基数激励机制下,如果两篇文章收到的点赞权重,差异很大,那么这两篇文章获得的通证 激励差异也很大。
举例说明,假如,假如哈,平台上只有三篇文章,文章A、文章B和文章C。文章A收到总的点赞权重为3000,文章B收到点赞权重为1000,文章C收到的点赞权重为500。平台共有90个币分配,那么:
文章A的收益=90/(3000+1000+500)*3000=60
文章B的收益=90/(3000+1000+500)*1000=20
文章C的收益=90/(3000+1000+500)*50=10
而在序数激励机制下,如果两篇文章收到的点赞权重,差异无论大小,这两篇文章获得的通证激励的差异是差不多的。
仍然用上面的文章A、文章B和文章C的例子:
文章A的收益=90/(1+2+3)*3=45
文章B的收益=90/(1+2+3)*2=30
文章C的收益=90/(1+2+3)*1=15
明显可以看到,在基数激励机制中,文章A具有明显的头部效应,获得的通证激励,可以说是独占鳌头。然而在序数激励机制中,文章A虽然仍然是收益最多,但是与其他文章的差异相对要少一些。
再举第二个例子。
假如文章1、文章2、文章3收到的点赞权重分别为3000、2500和500。
在基数激励机制下:
文章A的收益=90/(3000+2500+500)*3000=45
文章B的收益=90/(3000+2500+500)*2500=37.5
文章C的收益=90/(3000+2500+500)*500=7.5
在序数激励机制下:
文章A的收益=90/(1+2+3)*3=45
文章B的收益=90/(1+2+3)*2=30
文章C的收益=90/(1+2+3)*1=15
❖写在最后❖
基数论和序数论很有意思,这两种理论用在通证经济中,会有一定的差异。
在基数论的通证经济形式中,头部力量会越来越强。而在序数论的通证经济形式中,头部论会相对弱一些,尾部相对可以具有更多一些的成长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