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学中 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与总纲

in hive-180932 •  3 months ago 

许多人对中医的误解,以及那根深蒂固的观念一般。
往往觉得中药药效慢,疗程久。
根本比不上西药那立竿见影的效果。
事实上,中药的药效一点儿也不慢,甚至比西药快上许多。
之所以会慢,是因为没有对上症状,或者抓药的剂量上趋于保守。
要知道,中医是有一套极其牛逼的哲学理论。
这套理论针对性极强,对应的便是“药到病除”四个大字。
而这套中医理论的基础,就包括:
——精气学说,阴阳学说,五行学说。
大道至简,深入简出的来阐述。
其中,“精气学说”分为“精”学说与“气”学说。
“精”学说最初起源于“水地说”。
是古人发现,花草树木从泥土中生长,鱼儿在水中游,联想到自然界的万物都是从土地和水中冒出来的,万物的本源就是“土”和“水”,于是就把“土”和“水”概括为“精”!
气学说起源于“云气说”。
是基于“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原理。
古人在近处感受到了自己的呼吸之气,在远处看到了天空中的云朵,看到热水烧开的气,于是他们悟到了。
构成万物本源的“精”不是静止不动的,是运动着、变化着的。
而可以让物质运动变化的东西,便是“气”!
这就是为何,那些老中医治病时,总是会不经意的提到“精”、“气”这两个字。
再说“阴阳学说”。
在精气学说的基础上,古代的医者渐渐地悟到,无论是“土、水”还是“气”,这些物质是运动发展的,而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
这个在事物体内一分为二的矛盾,便就做“阴阳”!
古代的医者继续深入探索。
渐渐地,就将“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明亮的”凡是这类属性的事物称之为“阳”。
将“静止的”、“内向的”、“寒冷的”、“阴暗的”,这类属性的事物称之为阴。
这就是“气”的第一种分类方式,所谓“一气化阴阳”。
可随着古代的医者发现,自然界中越来越多新事物的出现,把事情单纯的分为“阴阳”两类已经不够了。
于是呢,又出现了“气的五分法”。
这其中,具有生长、生发、条达、舒畅这类特性的事物归结为“木”。
可以理解为性情正直,做事情不扭捏的人!
把温热、升腾、繁茂特性的事物,归结为“火”。
就像是性格比较急躁,办事情却能灵活多变的人。
把可以生化、受纳、承载特性的归为“土”。
就像是谨慎、稳重、宽厚老实的人。
把肃杀、潜降、收敛、洁净的特性归为“金”,就像是刚强有毅力、自律、不爱随波逐流的人。
最后把具有滋润、寒凉、闭藏特性的事物呢,归为“水”。
这就像是有智慧的人,或者是文艺的人。
随着古人对这五种自然物质的观察,他们又得出新的结论。
——木得金而伐;——火得水而灭;——土得木而达;
——金得火而缺;——水得土而绝
从而,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的五行相克结论就此诞生。
又根据气候的运转规律,得出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五行相生规律,到此为止,标志着中医的第三大理论——五行学说彻底成立。
那么问题来了。
这些学说如何运用到中医中?
还是先说阴阳,人的身体也是由阴阳之气组成,想要身体健康,就要阴阳和合。
一方偏盛或者是偏弱就会生病。
因此…在身体的阴阳中,削弱盛的一方,加强弱的一方就可以使身体恢复健康。
——而这也是中医的核心思想及治疗总纲。
——所谓“调和阴阳”!
再说五行学说。
木、火、土、金、水,对应着人的肝、心、脾、肺、肾。
里面任何一个脏器出了问题,都会间接影响到其它的脏腑。
比如伱头晕目眩,腰膝酸软,一查是肝出了问题。
疯狂的补肝,那就错咯。
——“肾阴亏虚,不能治肝阳”,基于这样的原理,才会所以导致肝功能的症状,根本的症结是在肾虚上。
这是因为“水可以生木”。
相当于,肾是肝的亲娘,亲娘的力气亏虚,孩子自然就会不听管教。
中医里,治疗这种病症就要用“滋水涵木”的办法,就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如此就会大大的缓解头晕目眩,腰膝酸软!
这就是利用了“五行相生”的理论。
再比如,患有脾胃病的人,经常会情绪不好,或者发脾气之后胃痛就会加重,这是因为“肝木”可以克“脾土”。
烧的过旺的肝火会迁怒于脾胃,导致胃痛更加厉害。
而这种解法单纯的治胃痛是“治标不治本”!
就要用“抑木扶土”的方法,说人话就是——疏肝健脾、泄肝和胃、调和肝脾等。
由此,整个中医总纲的大几万字,就可以归纳总结为:
——世界是“精”的,“精”是“气”的,气是变化发展的,变化的源泉是阴阳,并且变化是有规律的,这个规律就是五行的相生相克。
这便是中医学中治疗疾病的方式方法与总纲!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