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后期、战国前期,秦的发展已经发展到了一个岔路口,由于奴隶制开始的比较晚,展还不够充分,没有自我分解,所以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已经落后于其他国家。在这个基础上,爆发了一系列战争,很多都是被摁在地上揍,在这里说说殽函之战、麻隧战役、阴晋之战这三个影响比较大的战争,体会一下秦崛起前的状态和变法的必要性。
殽函之战战斗经过:
周襄王二十五年,公元前627年,三月末,晋军既在殽函地区布置一个大陷阱以待秦军。秦军于是年三月初劫掠滑国之子女玉帛,由滑国回秦,车辆重载,行李增多,军队行动迟缓。及进抵殽函区域,因道路之崎岖与狭窄,行军长径为之大增。四月初全军正进入殽谷函谷之槽路中,两边晋军戎人乘机出袭。秦军前后不能相救,遂全部被歼于谷中。秦将孟明视西乞术白乙丙被俘,殽函之战遂告结束。晋襄公回晋都后,即以殽战之俘馘告捷于晋文公之殡宫,并即为之营葬。
麻隧战役作战经过:
晋在本战役之作战,既含有绝大之谋略意义,故其作战之策划第一在求与秦以彻底之打击,使其不再起为西鄙之患,而后可以全力对楚;第二在求速战速决,以免旷日持久而为楚国所乘。因之晋国此次之用兵,在集绝对优势之兵力,一举将秦军击破。故除用其本国之四军全力外,并征集齐、鲁、宋、卫、郑、曹、邾、滕八国之军。列其战斗编组如次:统帅晋厉公;中军,栾书为元帅,荀庚佐之;上军,士燮为帅,郤锜佐之;下军韩厥为帅,荀䓨佐之。新军,赵旃为帅,郤至佐之。郤毅御戎,栾铖为右。此外尚有齐、鲁、宋、卫、郑、曹、邾、滕八国之军。
本战役秦之兵力,虽史无记载,然由于晋及诸侯之军,直压其国门而逼之战,则秦为求存计,亦必起其倾国之兵以事抗衡。由于秦军敢进至泾水之东以迎击晋军,而不在泾水以西作固守防御,则可知其兵力当亦不弱。然晋秦两军总兵力之比较,则秦军绝对处于劣势,似无疑义。盖秦于穆公盛时,尚未超过三军之兵力也。
是年五月丁亥,晋及诸侯之军直趋麻隧(今陕西省泾阳县南),逼秦军而阵,并立即展开突进之攻势。秦军以居于劣势,又背阻泾水,其在泾水以东者全被歼灭。秦将成差及不更(秦官名)女父二人被俘。晋军中曹宣公阵亡。秦军败退之残部,退至今咸阳地区。晋及诸侯联军遂渡泾水追至侯丽(今泾阳县西)而止。晋以目的已达,遂即还师。秦自是役败后,数世不振,不复再为晋国西鄙之患。
阴晋之战战斗经过:
三家分晋前夕,魏文侯发动了对河西的一大波攻势,完全夺取了河西土地,战线推进到了洛水流域,把秦国压缩在了渭水流域一带。而在这之前,河西土地从来没有被秦、晋任何一国完全占领。秦孝公的“失河西”,丢失的应该说是洛水东岸比较合适。因为洛水东岸一旦不保,秦国就很难对河西领土进行经略,领地被极近压缩,几乎只剩下了渭水流域的平原了。秦国也号称百年强秦,春秋四强之一,也不会看着你魏国夺我的土地吃我的粮,于是爆发了阴晋之战,落后的秦国被实行了变法的魏国打的落花流水。
阴晋之战是周安王十三年(公元前389年),魏军在阴晋(今陕西华阴东)反击秦军,最后以少胜多痛歼秦军的重要作战。经过数年的准备,秦国于周安王元年(前401年)开始进攻魏国,九年(前393年)与魏国战于汪(今陕西澄城境),十二年(前390年)又与之战于武城(今陕西华县东),企图夺回河西要地。魏国军队则全力与秦军作战。十三年,秦国再次调集50万人大军,浩浩荡荡进攻秦国东进道路上的重要城邑阴晋。秦军在阴晋城外布下营垒,形势危急。魏国在河西驻守一支精锐军队(魏武卒)。西河郡守吴起,激励军队保持高昂士气。他请国君魏武侯举行庆功宴会,使立上功者坐前排,使用金、银、铜等贵重餐具,猪、牛、羊三牲皆全,立次功者坐中排,贵重餐具适当减少;功者坐后排,不得用贵重餐具。宴会结束后,还要在大门外论功赏赐有功者父母妻子家属。对死难将士家属,每年都派使者慰问,赏赐他们的父母,以示不忘。此法行使了三年。秦军一进攻河西,魏军立即有数万士兵不待命令而自动穿戴甲胄,要求作战。面对这次秦军大规模进攻,吴起请魏武侯派5万名没有立过功的人为步兵,由自己率领反击秦军。武侯同意,并加派战车500乘、骑兵3000人。然后,吴起率领魏军在阴晋向秦军发起反击,魏军人虽少,却个个奋勇杀敌,以一挡十。魏军经反复冲杀,将50万秦军打得大败,取得了辉煌战果。
此战,在名将吴起的指挥下,虽面对强大的秦军,但吴起通过激励方法极大地提高了魏军士气,显着地增强了战斗力,以少数精兵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保卫了河西战略要地,有效地遏制了秦军东进的势头,是中国战争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
这三场战争都是秦和晋的争斗,魏是晋的继承者之一,包括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等重要战争,都是秦晋之争。
冷兵器时代受制于地形、地势,秦的南面是属楚,受制于地形不好过,行军起来这个成本比较高,打下来也不一定能占了,春秋时期技术还没到那个程度,所以一般情况下跟楚属于一个合作状态,后期展览巴蜀就好打了。秦的西面、北面能打都打了,剩下的资源贫瘠,属于草原文明,没啥好打了,秦现在的目标是要争农耕的皇帝,和后世的隋、唐争草原的大汗目标不一样。
所以秦的战略方向主要是东出,进入华北平原,东出的第一关就是晋,这一打就好几百年。华北平原粮食高产,经济文化中心,所以周边人都打他,关键他这个地形也好打,过了黄河就是一马平川。
而晋国想要争霸,南下与楚争锋,先得有稳定的打后方,也的向西打秦。魏打下了河西之地以后,为什么不继续往西打灭了秦国,然后占据关中平原,然后再图发展。主要是当时的生产力还没有发展到这个状态,没有国力发动灭国之战。秦就是再弱,也不好灭了,另外秦的地形易守难攻,后勤运输耗费太大,只能打残,打不死。另外春秋后期战国初期,这个思维方式还没变过来,都是周天子的方国,顶多来个争霸,不至于刨祖坟。
从这些战争看出来,秦国真是占了个好地利,都被打成这样了,后期还能有机会站起来。真是强胜的时候东出打地盘,弱的时候当老六龟缩起来,看着你们打来打去,等你们打累了,我再上。这种情况看着特别像近代以来,英国、美国的角色,平时孤悬海外,憋着劲发展、卖武器、卖物资,看你们热闹,关键时候出来收割,你们又打不着我老窝。如何破局,如何避免晋国最后的悲剧。
不动如山。地利不好,就凑天时、人和。内部稳定,外地不敢入侵,三家不分晋,也不会被秦各个消灭。稳定、团结,不轻起战火,周边国家一起高高兴兴做买卖,不给卖武器、卖物资、看笑话的机会,这就需要极高的战略定力,想法设法通过非战争手段弥合各自的矛盾。我家消停了,还得想法让他家热闹,挑动义渠这样的国家骚扰后方,或者等着他们割不动别人了,内部自己打起来了。
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全世界无产阶级大团结,积累到科技水平发展到忽视海洋存在,这个地利也就抹平了,鸿沟变通途,打爆你个老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