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城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杰出文化的象征,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建筑之一。它始建于秦始皇时期,历经了千年风雨依然伫立在中华大地上。长城是人类历上持续修筑时间最久的建筑工程,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它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彰显了我们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万里长城是中华儿女的骄傲,当站在长城上,眺望远处,那连绵不断的城墙犹如一条巨龙蜿蜒盘踞在青山之上,守护着中华大地,心底一种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升。
建筑历史
长城修筑的历史可上溯到西周时期,发生在首都镐京(今陕西西安)的著名的典故“烽火戏诸侯”就源于此。春秋战国时期列国争霸,互相防守,长城修筑进入第一个高潮,但此时修筑的长度都比较短。秦灭六国统一天下后,秦始皇连接和修缮战国长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明朝是最后一个大修长城的朝代,今天人们所看到的长城多是此时修筑。
1961年3月4日,长城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87年12月,长城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长城关口有嘉峪关、山海关、居庸关、玉门关等。嘉峪关,号称“天下第一雄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5千米处最狭窄的山谷中部,城关两侧的城墙横穿沙漠戈壁,北连黑山悬壁长城,南接天下第一墩,是明长城最西端的关口,历史上曾被称为河西咽喉,因地势险要,建筑雄伟,有连陲锁钥之称。嘉峪关是古代“丝绸之路”的交通要塞,中国长城三大奇观之一(东有山海关、中有镇北台、西有嘉峪关)。
建筑色彩
万里长城的建筑色彩主要是灰色,这是因为长城的主要建筑材料是砖石和夯土,经过长时间的风化和侵蚀,表面会形成一层灰色的物质。此外,长城的建筑色彩还可能受到当地气候、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有些地方的长城可能会呈现出黄色、红色等不同的颜色。长城的形状因地制宜,根据地形和防御需要而有所不同。一般来说,长城的城墙呈锯齿状,城墙上设有敌楼、烽火台、关隘等防御设施。敌楼的形状各异,有方形、圆形、长方形等,烽火台则多为圆锥形。长城的整体形状蜿蜒曲折,宛如一条巨龙盘踞在中国的北部边疆。
建筑特色
规模宏大,是世界上修建时间最长、工程量最大的古代防御工程,分布于中国北部和中部的广大土地上,总计长度达数万里。防御体系完备,由城墙、敌楼、关城、墩堡、营城、卫所、镇城烽火台等多种防御工事组成完整的防御工程体系,各级军事指挥系统层层指挥、节节控制。布局合理,遵循“因地形,用险制塞”的原则,根据地形条件构筑工程,充分利用自然资源选择合适的建筑材料,利用地理天险御敌,有利于防守并节省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多样,采用了夯土、块石片石、砖石混合等结构。在沙漠地区还利用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粒层层铺筑,例如在今甘肃玉门关、阳关和新疆境内仍保存有西汉时期这种长城的遗迹。
城墙设计精巧,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平原或要隘之处高大坚固,高山险处则较为低矮狭窄。城墙顶上内侧设宇墙,外侧设垛口墙,上部有望口,下部有射洞和擂石孔,重要城墙上还建有层层障墙。明代时在城墙上设置敌楼或敌台,增强了防御功能。关城位置重要,设置在有利防守的地形之处,如著名的山海关、黄崖关、居庸关等,有些大的关城附近还带有许多小关,共同组成防御工程建筑系统。烽火台作用关键,作为传递军情的设施,通过白天燃烟、夜间举火来传递信息,后来还增加放炮声以增强报警效果。烽火台布局讲究,多设置在高山险处或峰回路转之地,且需相互望见。此外,它还为来往使节提供安全保护、食宿、马匹粮秣等服务。
当我们从这一场万里长城的梦幻之旅中走出,该建筑依然在世界上熠熠生辉。它见证着过去,展望着未来,而我们也将带着从它身上汲取的灵感与力量,去拥抱更加丰富多彩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