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

in hive-180932 •  7 months ago 

中国,传统观念指位于天下正中的国家。原指包括河南省及附近的黄河中下游流域地区。历代王朝政权透过与周边各政权的交流与征战,中国的疆域版图几经扩张与缩减,目前扩及黑龙江流域、塞北、西域、青藏高原及南海诸岛等地。国际上广泛承认代表中国的政权是中华人民共和国。

华夏是人类的文明摇篮之一。 新石器时期,中原地区开始出现聚落组织;公元前27世纪左右出现方国,方国制度以共主为首;前20世纪开始,古代中国进入世袭的封建阶段;公元前2世纪,秦灭六国,完成中国第一次大一统。此后两千年来,中国的政治制度以半传统的夏代为基础的世袭君主制运作,此后经多次扩大,破裂,重组,朝代更迭,经过数次统一与分裂交替进行。直到1911年辛亥革命后建立中华民国,中国的政体从君主制转为共和制。1945年第二次国共内战爆发后,中国共产党逐渐控制中国的大部分领土;1949年10月1日,由中国共产党执政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中国国民党执政的中华民国政府则在该年底撤退至台湾,形成两岸分治的现状。在联合国系统内,中华民国政府曾长期拥有“中国”代表权,直到1971年联合国大会2758号决议通过后,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取代。

中国经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在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其周期通常与王朝的兴衰更替对应。中国经济史可分为几个阶段:第一阶段为远古至西晋末年,其中以三国孙吴时转变较大;第二阶段为东晋至北宋末年,其中以唐安史之乱划分为前后;第三阶段为南宋建立至鸦片战争。自明清以来,由于保守的对外政策,实行海禁,以及受重农抑商思想和对于工业的轻视,中国工业化程度发展较慢。而西方国家在19世纪工业革命后的工业成品,无论在数量和质量上,相较于当时中国纯手工业经济出产的商品,占有压倒性优势,而同时期的西方由于工业革命的影响,工业化水平大幅提高,以工业为基础的经济也快速发展,致使中国经济遂落后于西方。1978年改革开放施行后,中国经济发展迅速,对世界经济的影响也日渐显著。目前,中国是仅次于美国的全球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文化历经上千年的历史演变,是各区域、各民族古代文化长期相互交流、借鉴、融合的结果。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中国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文化格局。作为其主体的汉文化对日本、朝鲜和东南亚有深远影响,形成汉字文化圈。中国传统艺术形式有国乐、相声、戏曲、书法、国画、文学、陶瓷艺术、雕刻等,传统娱乐活动有象棋、围棋、麻将、中国武术等。茶、酒、菜和筷子等为中国的特色饮食文化,春节(阴历新年)、元宵、清明、端午、七夕、中秋、重阳、冬至等为中国传统节日。中国传统上是一个儒学国家,以夏历为历法,以五伦为道德准则。春秋时期孔子“有教无类,因材施教”开始办私塾培养人才,汉朝时采用察举推选政府官员,隋朝起实行科举在平民中选拔人才。此外,中国历朝历代都设有史官,因此保存有十分详尽的历史资料,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等。古代中国在科学领域上也有丰厚的成就。

名称
主条目:中国的名称

“中國”(中国)

何尊铭文中的“中國”(中国)字样
“中国”一词目前最早见于公元前11世纪商周之际,此前则难以考证。在殷墟甲骨文中已有“四方风”、“西或(西面的国家)”、“东或(东面的国家)”等词汇,殷人则自称“中商”。西周初年的何尊中周成王提到“余其宅兹中国”,意为“我要到中国(殷商故地)去定居”;铭文中的“国”字正写作“或”,这反映出其“中国”一词可能是从殷人那里继承过来的。《尚书·梓材》:“皇天既付中国民越厥疆土于先王;肆王惟德用,和怿先后迷民,用怿先王受命”(公元前1042年,周公旦语卫康叔),这个“中国”指的是“居天下之中”的邦国(“国”作“国家”); 商、周的华夏人认为,在天子居住的都城以外,依次有侯、甸、采、卫等卫戍;再之外则为蛮、夷、戎、狄,“居天地之偏”,称为四夷。最早的实物资料是何尊上的铭文(公元前1038年,周成王语何),原文为“隹珷王既克大邑商,𠟭廷告于天,曰:余𠀠宅𢆶中或,自之辥民”,释读为“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这个“中或(中国)”指的是以洛阳盆地为中心的中原地区(此处“国”作“地域”)。春秋战国时期,中国主要指诸夏列邦之全体。

唐律疏议
大明律
大清国籍条例
尼布楚条约_(汉文界碑)
汉代延续了先秦时期的天下观念,并且出现了中外之分、敌我区隔这样与现代相似的用法。魏、晋、宋、齐、梁、陈皆称呼自己为中国,而以吴、蜀、北朝为“贼”、“虏”、“伪”等。北朝及隋唐亦自称中国。五代十国时期,中原政权自称中国,其他政权大多受封、朝贡。宋代时,欧阳修将十国政权列为世家,彭汝砺视五代十国是分裂的中国。在辽宋和金宋的南北对峙时期,“中国”一词的政治意义再次凸显:辽与北宋、金与南宋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古代“中国”是否为专有名词存在争议。然而清代前已陆续有各朝代于其国家律法、对外条约和外交事务中,以“中国”一词行文或发言自称。

对外官方交往中,已知最早使用“中国”的是西汉,比如汉使陆贾对南越王赵佗说:“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轝,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泮未始有也。”唐太宗赐薛延陀国书有:“中国礼义,未始灭人国,以颉利暴残,伐而取之,非贪其地与人也。”元世祖赐高丽国书有:“中国之姓虽更,外邦之贵不阙。”给日本国书有:“日本密迩高丽,开国以来,时通中国,至于朕躬,而无一乘之使以通和好。”明太祖赐日本国书有:“朕本中国之旧家,耻前王辱,兴师振旅,扫荡胡番。”万历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称:“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清朝自入主中原以来即以中国自称。1689年,清朝与俄国签订的《尼布楚条约》中,将“中国”译成拉丁文,作为现代国家概念的名称使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这是汉文的“中国”首次在条约中作为现代国家概念使用。1909年,受到西方国际法的冲击,清朝颁布中国第一部成文国籍法,明确地以现代法律形式自称为“中国”,首次在法律上赋予了现代国籍法和“中国国籍”的意义。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通称“中国”,从此“中国”成为国际法现代主权国家正式名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也通称“中国”。

“中国”的同(近)义词有“华”、“夏”、“中华”、“神州”、“中土”、“唐山”等。梵文对中国的称呼为Cina,其语源来自中国史上第一个统一帝国“秦”,意思为“秦地”;希伯来文为Sininm,粟特文为Cynstn,拉丁文为Thin,希腊文为Sinai、Tzinitza,阿拉伯文为Cyn、Sin、Thin,汉译真丹、震旦、脂那等。南宋以后,意大利语为Kathay、法语为Cathay,即汉语契丹,明以后为Cina、Chine,惟俄语仍称契丹。英文对中国的称呼为China,古日语有Morokoshi、Kara、西土、吴国等。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Sort Order: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