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读到《商君书》,不由惊为神书!书中的一些理念和方法就是放到现在也不过时,更为离奇的是,当时主张的一些做法,一直延续至今,这就是户籍制。
使民无得擅徙,则诛愚。乱农之民无所于食而必农。愚心、躁欲之民壹意,则农民必静。农静、诛愚,则草必垦矣。 --《商君书》垦令
废逆旅,则奸伪、躁心、私交、疑农之民不行,逆旅之民无所于食,则必农。 --《商君书》垦令
以上内容简单的意思就是:让百姓不能随便搬迁,那么就会愚昧迟钝。 为了达成这点甚至要废除旅馆、不得私下交游。这样农民安心生产,国家就能强盛。更进一步,为了加强管理、加强农业生产就是制定户籍了。根据《史记·秦本纪》的记载,早在秦献公十年(前375年)时,便建立了“为户籍相伍”的户籍管理制度,也就是说以五家为“伍”来进行编制户口,这时期“伍”便是户口编制的基本单位。这在当时的农业社会时期可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这使得商鞅变法取得重要成果,也奠定了秦朝统一天下的道路。
稍总结下,户籍制度的意义有以下几点:
- 人口管理:户籍制度帮助政府掌握人口数量、分布和结构,便于进行社会管理和资源分配。
- 税收和征兵:通过户籍登记,政府可以准确地征收税款和征召兵役。
- 社会控制:户籍制度有助于政府对人口流动进行控制,维护社会稳定。
在商鞅改革的内容中,贯穿着一个核心思想——“驭民五术”,这是当年他向秦孝公建议的统治国家、统治百姓的方法。这一套办法被后人总结为驭民五术,包括:壹民、弱民、疲民、辱民、贫民。 户籍制为这驭民五术提供了基石。所以,我们总是在古装电视剧中看到“路引”、“流民”这类的说法,这些都和户籍制相关。古代人们不能随意走动的,要有“路引”才能串个亲戚、到县城卖个货啥的。没有“路引”就会被定为“流民”,这是非常重的罪名了,轻则遣返,重则杀头。
农耕方明(由AI·Joe生成)
“读万巻书,行万里路”,读书游历可以使人增长见闻、拓展眼界。但在古代的统治者眼里,民众可没有这样的权利,除了耕作和战争,最好不要有其它想法。更为极端的是商鞅将六艺斥为六虱,不允许民众学习和参与!这真是将愚民和弱民做到了极致。
这种制度和农业社会的农耕文化是分不开的。 在底层,这种小农文化和经济是适用的,秦朝统一天下也是这种制度成功的典范。所以,《商君书》中的思想和制度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放到现在也有可取之处,比如“无宿治”(公务要当天完成不过夜),“凡将立国,制度不可不察也,治法不可不慎也”(凡是建立国家,对于制度不能不明白,政策法令不能不慎重研究)......
就是到了现在,是现代文明,工业化信息化社会了,但很多人骨子里还是小农文化的思想。从户籍制度来看这是深得《商君书》中的精髓。户籍制度演化至今肯定有所不同,但内核却是惊人的一致,这不得不佩服《商君书》这本神书了。
户籍制度的一些特点:
- 历史惯性:户籍制度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已经深深嵌入社会管理体系中,改变起来难度较大。
- 社会稳定:户籍制度有助于控制人口流动,防止大规模的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如住房、就业和公共服务压力。
- 资源分配:通过户籍制度,政府可以更有效地分配教育、医疗等公共资源,尽管这一点在现代社会中也引发了不少争议。
- 政策实施:户籍制度为政府实施各种政策提供了基础数据和管理手段。
现今,尽管户籍制度在社会控制方面有其积极作用,但是副作用也不少,比如城乡差距、人口流动、社会不公平等问题。毕竟时代不同社会型态不同,就要改革成相对的制度和法度,“依法制国”,“依法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