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风云变幻、惊心动魄的明初政治舞台上,活跃着这样一个神秘人物——他知识广博,才华出众,本应授予官职,却坚持不受,仅接受僧服之赐。他身披袈裟,口念佛号,本应超凡尘世,六根清静,是地地道道的和尚,却又交通王侯,策划兵变,觊觎权柄,是货真价实的政客。他大器晚成,48岁才开始施展人生抱负,却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辅佐燕王朱棣一举夺取天下,改变了大明王朝的政治格局。他居功至伟却不居功自傲,超脱权势纷争,仍保持僧人身份参政议政。这位深通谋略的奇人,就是参透世俗、积极入世的一代高僧——智谋和尚姚广孝。
姚广孝(1334~1418)是江苏长洲人,本是医家子弟,14岁剃度为僧,法名道衍,字斯道。虽然身为和尚,却拜道士应真为师,学习“阴阳术数之学”。明朝洪武年间,朝廷下诏,命精通儒术的名僧集于礼部考试。姚广孝十分好学,又极聪明,善于写诗,被选送应试。由于才学出类拔萃,考试结果名列前茅。本可授予官职,但道衍不愿受官封,只接受僧服之赐。洪武十五年(1382)马皇后死,明太祖朱元璋命选有道高僧侍奉诸王,为诸王诵经祈福。道衍因此与燕王朱棣结交,因两人都有远大的政治抱负,一拍即合,相见恨晚。“帝(明成祖朱棣)在藩邸,所接皆武人。独道衍定策起兵。”靖难之初,朱棣攻城略地屡遭失利,仅济南一城就相持三月。道衍突出奇招,建议朱棣轻骑挺进,直取首府南京,“毋下城邑,疾趋京师。京师单薄,势必举”。这一招果然奏效,朱棣很快“连败诸将于淝河、灵璧,渡江入京师”。建文帝不知所终,朱棣如愿以偿夺过侄子的皇位当上了永乐皇帝。其间,虽然“道衍未尝临阵,然帝用兵天下,道衍力为多,论功以为第一”。
姚广孝功为第一,在成祖即位后,位势显赫,极受宠信,先授录司左善世,永乐二年(1404)再拜资善大夫太子少师,复其姓,赐名广孝,成为历史上少见的功高巍巍、权倾当世的和尚。“成祖与语,称太师而不呼其名,以示尊宠。” 姚广孝虽冠带而朝,但退朝后,仍着缁衣,始终保持着出家人的身份。
亦官亦僧的姚广孝,其另类人生复杂而又微妙。从14岁开始穿起袈裟当和尚,身为和尚,又从师道士。他口念佛经而用心时政,积极从事政治活动和军事活动,这种积极入世的行为是与佛家修身养性的出世宗旨大相径庭的。从他的思想和行动看,完全不像和尚,不过是身披袈裟的政治活动家、谋略家。让人费解的是,他当和尚的决心却坚如磐石,不可动摇。朱棣命他蓄发还俗,不肯,赐其府第宫女,不受,俨然是一位虔诚的出家人,但似乎同时又用行动践行着道家“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的思想。
其实,姚广孝既选择出仕为官,又终生选择当和尚无为避世,只是他不能中止的高明策略而已。和尚遁入空门,超脱尘世的形象,使他辅佐燕王起兵夺权的一系列谋划和政治军事活动得到最有效的隐蔽和伪装。在燕王夺权成功后,姚广孝作为功高盖世的元勋,深知兔死狗烹之悲和功高震主之惧。继续当和尚,表明他对权势的超脱,没有政治野心,反而让他的权势更加牢固,还能安度晚年,得以善终。姚广孝坚持不脱袈裟,显现了他超乎常人的人生智慧。
姚广孝不立家室,不营产业,而把精力转向文化事业,并卓有建树。明成祖下令重修太祖实录,让姚广孝为监修,与当时的大才子解缙等纂修《永乐大典》。这是最珍贵的古代文献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和最大的一部百科全书,前后有两三千人参加编撰,用了6年时间方才完成,对我国古代文化事业,做出了不朽的贡献。
姚广孝不仅依靠聪明才智成功地施展了自己的政治抱负,而且在险恶的政治环境中保全了自己,终其一世都深受成祖宠信。成祖往来两都,出塞北征,皆以姚广孝留辅太子,从镇南京。姚广孝以84岁高寿故去,成祖知道后“震悼,辍视朝二日,命有司治丧”,以“以僧礼葬”,并追赠其为“推诚辅国协谋宣力文臣、特进荣禄大夫、上柱国、荣国公”,谥“恭靖”,亲制神道碑志其功。
生前显赫一时,死后无上荣光,对于智谋和尚姚广孝来说,可谓千古荣耀。
Authors get paid when people like you upvote their post.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
If you enjoyed what you read here, create your account today and start earning FREE STE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