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提到BOHR 时,人们总是会看到类似“异构跨链与万链互联”这样的字眼,事实上,这词汇都是对BOHR 技术的高度概括,技术之外,还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理解BOHR ,例如思考一下,为什么我们要从头开发BOHR 这样的项目,思考为什么在不远的未来,会有众多应用诞生在这个平台上。
为什么BOHR 是新的?为什么要从头开发一个区块链?
为什么我们不在现有区块链上“修修补补”,让这条区块链具有超前的技术特性,以适应当下需求?
例如,Vitalik Buterin为何不分叉出一个比特币,然后在这条区块链上增加智能合约功能,而是从2013年开始,耗费3年时间去开发了新的区块链。Gavin Wood又为何不在以太坊上增加异构多链功能,而是从2015年开始,用了如此漫长的时间开发了波卡?
原因主要有两方面。
首先,现有的区块链平台不一定能满足应用程序所需的灵活性和可定制性。以比特币为例,比特币的底层由存储层、数据层、网络层、共识层、应用层这几个模块构成,但比特币的可定制性是极其有限的,开发者想要对其中任何一个模块加以改进,以适应当下需求,都是极其困难费时费力的,且容易很招致硬分叉。
众所周知,BCH从比特币分叉之后,数年后才具备了智能合约的功能,代价就是比特币社区严重分裂,后来又经历了BSV与BCHA这两次严重的硬分叉,每次硬分叉都是“伤筋动骨”,BCH社区无论如何讲故事,都无法让曾经的裂痕得到弥补。
同样的道理,虽然从2013年下半年至2015年间,Gavin Wood全程参与了以太坊的开发与架构,对以太坊1.0的协议开发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参与了ETH2.0的架构设计,但是以太坊已经变成了一艘巨轮,想要短时间内改变航向是十分困难的。
无论是技术方面,还是内部沟通方面,Gavin都无法对以太坊当时的状态产生任何影响。
所以BOHR 的技术应运而生,针对现有区块链普遍存在的交易拥堵、交易费高、交易确认时间长等问题,以“极轻、极速、极趣、极广”为目标,构建全 球首个高性能拓展公共区块链网络,支持海量并发交易且交易确认更快。BOHR 具有创新的双层共识机制和 COSH 共识算法,利用该算法周期性地选出若干超级节点,赋予它们数据单元的公证权,并会 根据它们发出有效的公证单元获得区块奖励。BOHR 聚焦于打造简单易用的去中心化数字通证底层区块链,利用增强表达能力的声明式 智能合约,用户可自由创建和发布数字通证,而无需编写复杂的智能 合约代码。
这些都是解决区块链落地应用的卡脖子关键技术,是最先进的区块链底层框架,都是必须从头做起的区块链底层基础设施。